吕敏敏 王 燕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北京 100022)
子宫内膜癌又称子宫体腺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上皮组织非正常增生的恶性肿瘤,也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之一[1],我国的发病率也呈逐渐上升趋势,手术+化疗仍是目前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手段,而恶性肿瘤的化疗使患者心理、生理上受到多重打击,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2]。
以本科室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46例子宫内膜癌行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每组各23例。其中常规组年龄范围在31~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3±3.9)岁,病程在1.1~3.4年之间,平均病程为(2.1±0.6)年;研究组年龄范围在30~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9±3.6)岁,病程在1.2~3.3年之间,平均病程为(2.2±0.7)年。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年龄、性别比例、病程等),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给予常规组患者实施传统护理干预,主要内容为心理支持、健康教育、定期寻访、饮食指导、药物使用指导等,同时对患者进行子宫内膜癌化疗基础知识普及和化疗期间的注意事项讲解等。给予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以本科室为单位建立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来担任优质护理小组的组长,并且由自身的护师对小组成员进行定期培训,规范护理流程,主要对护理人员信息护理理论和技巧指导,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第二,对于子宫内膜癌化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合理纠正患者表现出的系列不良生活习惯,对其睡眠充足以及饮食规律性做出充分保证。此外对于患者的户外运动加以充分引导,禁止进食食物过于辛辣刺激,最终使得自身免疫功能得以确切提高[3];
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后,采用不记名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总分设置为100分,低于80为不满意,高于等于80分为满意,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同时对患者护理前后采用焦虑(SAS)和抑郁(SDS)评分量表进行,自主评分,SAS评分标准为≥50分为焦虑,分数越高患者焦虑情况越严重;SDS评分标准分≥53分为抑郁,分数越高患者焦虑情况越严重,统计两组患者平均评分。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标准差(±s)来显示计量资料,应用x2来检验组间差异。两组资料差异比较,P<0.05,差异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护理后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同时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焦虑与抑郁评分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焦虑(SAS)和抑郁评分(SDS)也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和焦虑、抑郁评分(±s)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和焦虑、抑郁评分(±s)
SAS评分 SDS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常规组 23 73.91(17/23)47.2±8.741.5±5.240.7±9.438.3±4.5研究组 23 91.30(21/23)47.4±8.531.4±3.741.3±9.627.9±3.4 x2 18.302 0.001 11.327 0.002 13.583 P<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n 护理满意度(%)
化疗是临床上治疗子宫内膜癌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但是化疗期间,患者容易出现抑郁、悲观、恐惧以及焦虑等负性情绪,使机体已有损伤加重或者诱发潜在损伤,严重危害患者健康,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导致患者死亡。优质护理干预是一种以患者为本的全新护理理念,通过对患者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干预,其涵盖了理论护理、技术护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等,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的化疗效果。本研究以46例子宫内膜癌行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护理后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同时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焦虑与抑郁评分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焦虑(SAS)和抑郁评分(SDS)也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