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雪 唐 鹏 董丹丹 张雪娜
(石家庄人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河北石家庄 050091)
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是指在牙体硬组织上发生的非细菌因素为主的导致牙体硬组织发生颜色、形态、质地的改变,不仅会影响牙齿美观,而且还会为患者带来一定痛苦,包括牙结构异常、牙数目异常、牙体急慢性损伤以及牙本质过敏等,若治疗不及时或者未采取有效治疗方法,最终结果会导致患者拔牙。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教学属于口腔内科学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部分,关于病因的探讨更是重难点。因此,教师应该创新自身教学方式,摒弃传统教学理念。PBL教学方法指的是将问题作为导向开展教学,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1]。
将2019级口腔医学专业的80名在校学生作为对象进行研究,采取随机法分为观察组40名和对照组40名。对照组中有23名男同学,17名女同学,年龄在19~22岁之间,均值(21.02±1.03)岁,观察组中有19名男同学,21名女同学,年龄在20~23岁之间,均值(21.34±1.27)岁,P>0.05,基础数据差异无统计意义。
①教学设计安排
观察组:由教师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大量病例资料,结合病例资料制定PBL问题,将课程标准作为基准,结合教材与病例确定教学计划。通常情况下包括如下四个点:印象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有哪些鉴别诊断疾病?怎样预防和治疗?
对照组: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开展的教学工作,选择与观察组学生相同的病例,在上课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展示病例内容,由教师直接给出治疗方案。
②问题讨论实施
观察组:在开始授课之前,教师向在校学生讲解PBL教学方法的目标、内容和意义,帮助学生掌握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的概念和常规治疗方法,其中包括病情诊断、专科检查以及治疗操作等,之后明确考核方式,讨论形式应该遵循多样化特点,多样化讨论应该采用“理实结合”“自由多变”的方法。教师利用线上教学渠道,于每日早晨8点开线上晨会,晨会时间为30分钟,每周三下午4:00~5:30教师组织学生参与专题讲座,之后进行总结,并对每天出现的问题和情况进行归纳,每周五开总结会,师生共同讨论一周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习,每组有5名学生,教师为学生分配学习任务,以其自身实际情况为依据,学生采取多样化方式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举例来说查找文献、组内相互学习或者是询问老师等,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采取PPT的方式选择一组组长进行发言,组长发言之后由其他组别同学对其进行提问,之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会结束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书写学习笔记,并对不足之处对其进行指导。
对照组:常规问题讨论实施方法,即由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课后不进行追踪性讨论。
③问题难易程度掌控
观察组:以学生学习情况为依据,对问题难易程度进行掌控。第一阶段,为常规病例以及基本问题考核。第二阶段,问题的设置应该具备全面性特点,主要为该疾病的修复、预防方案。第三阶段可设置抽象复杂的问题,除了对该患牙的相关治疗外,口腔内其余的疾病应用口腔修复学、口腔预防医学、口腔颌面外科医学影像学等口腔专业的知识对病例进行综合的分析。
对照组:由教师直接告知学生相应问题的答案。
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得分,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考试成绩越好。
采用spss 19.0软件对两组在校学生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表示计数资料,x2表示检验,在P<0.05时,两组在校学生之间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考核成绩优于对照组,P<0.05。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考核成绩比对
为了使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本文研究高职口腔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教学过程中PBL教学法的应用效果[2]。因为在非龋性疾病教学中,分析病因是重点难点,而在传统教学中,只能通过研究教材中相关内容来确定病因,以及非龋性疾病对口腔局部和全身因素的影响。但利用PBL教学法,可以重新构建学生的知识树,让学生从问题-基础这一角度,对非龋性疾病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而且PBL教学中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强调学生实践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避免了学生进入到实习岗位后,无法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情况的问题,很好的改变了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尴尬局面,培养综合型口腔医学人才。PBL教学法优势明显,从短期效果来看,可以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从长期效果来看,有利于提升口腔医学生临床工作能力。
综上所述,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比较,PBL教学法优势十分显著,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考核成绩,为其之后在临床中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该方法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