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世根 张存程 李雪霖
近年来,外周动脉疾病已被列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的等危症[1]。亚临床阶段的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病变程度、范围等密切相关[2-3]。其中颈动脉位置表浅且固定,超声检测易识别且可重复性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4-8]。本研究应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和超声造影检测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估斑块性质及类型,并分析斑块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早期预测冠状动脉病变提供依据。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心血管内科及老年科住院行多导联心电图、心肌酶谱、心脏彩超、冠状动脉造影/CTA检查明确为冠心病患者88例,男51例,女37例,年龄69~91岁,平均(78.3±7.9)岁。其中稳定性冠心病43例为SCHD组,非ST抬高型ACS(近3个月内发生过包括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45例为ACS组。ACS组有吸烟史26例,高血压病史31例;SCHD组有吸烟史20例,高血压病史29例。排除严重肝肾疾病、严重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恶性肿瘤、1个月内有外伤或手术史、脑卒中、高热、妊娠、急性感染、风湿病等。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入选者均知情同意。
1.常规超声和SWE检查:使用法国声科Aixplorer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SL15-4线阵探头,频率4~15 MHz。嘱患者充分暴露颈部,行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记录二维声像图和彩色血流频谱,观察颈动脉是否存在斑块,本研究将局限性内-中膜厚度≥1.5 mm定义为斑块,记录斑块大小、形态及内部回声。按照斑块声学特征分为三类:低回声斑块、高回声斑块、混合回声斑块[9]。选取目标斑块(多发斑块选取视觉上回声最低的斑块)进行检测,取斑块长轴切面,调节仪器以获得视觉清晰图像为标准。启动SWE模式获得二维灰阶与剪切波的实时对比成像状态,选取杨氏模量量程为0~180 kPa,待图像稳定后冻结并保存图像,启动定量工具Q-Box Trace,描记斑块轮廓,测量3次取平均值,得到斑块的杨氏模量平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
2.超声造影检查:使用Philips iU 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L9-5线阵探头,频率8~12 MHz;机械指数0.28~0.32;配备QLAB分析软件。完成目标斑块弹性测量后进行超声造影检查。检查前于患者肘正中静脉置入20 G静脉留置针备用;检查时嘱患者尽量平静呼吸,避免大幅度呼吸运动和吞咽运动,减少颈动脉周围组织运动对颈动脉斑块位置的干扰。造影剂选用示卓安(活性成分为全氟丁烷微球,GE医疗公司,每瓶16μl),造影前用2 ml随附注射用水复溶后静脉注射(0.12μl/kg),随后用5~10 ml生理盐水冲管。应用QLAB分析软件进行定量分析,选取整个斑块为颈动脉斑块的感兴趣区(ROI),斑块正上方管腔为管腔的ROI,手动描记斑块及管腔的ROI轮廓,记录斑块面积(A)、灌注情况,软件自动生成的时间-强度曲线(TIC),应用动态血管模型技术对输出的TIC进行再处理,得到动态血管模型曲线,记录斑块最大增强强度(Imax)、达峰时间(TTP),并计算斑块相对管腔的最大增强密度(Dmax)。斑块造影是否增强以超声定量分析指标为准,测量3次取平均值为最终结果。
3.一般资料收集:入选者均详细采集病史,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及肝肾功能、血脂、血糖、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并收集相关数据。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或率表示,行χ2检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与ACS的关系。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间性别比、吸烟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化血红蛋白、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及肌钙蛋白Ⅰ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常规超声显示,ACS组中低回声斑块检出率和混合回声斑块检出率均高于SCH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高回声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斑块检出率比较(±s) %
表2 两组斑块检出率比较(±s) %
与ACS组比较,#P<0.05
组别ACS组SCHD组混合回声斑块检出率41.2±12.2 38.4±4.7#总检出率62.5±11.4 56.4±9.1低回声斑块检出率31.1±7.8 27.3±3.5#高回声斑块检出率45.3±9.4 43.7±8.1
造影增强显示,ACS组TTP较SCHD组更短,全部斑块Dmax高于SCH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和图1。
图1 产后1 d超声心动图左室长轴切面示肿瘤呈椭圆形,回声均匀,边界清晰,占据绝大部分左室
图1 两组颈动脉斑块和管腔超声造影图、二维超声图及TIC图
表3 两组超声造影参数比较(±s)
表3 两组超声造影参数比较(±s)
与ACS组比较,#P<0.05。TTP:达峰时间;Imax:最大增强强度;Dmax:最大增强密度
组别ACS组低回声斑块混合回声斑块高回声斑块全部斑块SCHD组低回声斑块混合回声斑块高回声斑块全部斑块TTP(s)Imax(%)Dmax(%/mm2)16.10±0.11 20.80±0.22 25.70±0.31 23.80±0.15 67.8±7.7 54.5±4.1 44.8±1.1 53.5±4.3 45.7±2.9 33.9±1.7 29.7±2.3 34.5±1.6 41.4±2.6 32.1±1.9 25.2±1.6 30.2±1.3#16.30±0.18 22.10±0.25 27.30±0.11 25.10±0.22#66.1±8.3 53.1±6.7 42.9±0.2 46.8±3.4#
SWE图像显示:低回声斑块表现为浅而均匀的蓝绿色,高回声斑块和混合回声斑块表现为红色或红蓝相间的混杂图形(图2)。两组杨氏模量最大值、最小值及平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图2 孕38周产前超声胎儿四腔心切面示肿瘤呈椭圆形,回声均匀,边界清晰
图2 颈动脉斑块SWE图
表4 两组杨氏模量值比较(±s) kPa
表4 两组杨氏模量值比较(±s) kPa
与ACS组比较,#P<0.05
组别ACS组SCHD组杨氏模量平均值44.1±11.8 51.9±9.7#杨氏模量最小值21.4±2.1 27.1±2.9#杨氏模量最大值52.9±12.3 60.5±10.8#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斑块造影增强的Dmax是A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 R=2.853,95%可信区间0.161~7.091,P<0.05)。见表5。
表5 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尽早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对于冠心病的防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0]。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之一,其位置表浅,可避开骨性组织遮挡,易显示及探测,可作为评估全身大中型动脉硬化的“窗口”[11]。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能间接反映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12]。研究[13]表明,斑块的不稳定性与其内部新生血管的产生密切相关系。新生血管数量密度影响斑块稳定性[14]。若斑块内新生血管发育不成熟,则易出现红细胞及炎症因子的渗漏,引起斑块内出血,诱发炎症和新生血管形成的循环。斑块内出血中的红细胞膜提供了游离胆固醇,并导致脂质坏死核心的体积不断增大,进一步促进斑块的不稳定性[15]。超声造影技术对颈动脉斑块的评估与组织形态学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研究[16-17]显示斑块的不稳定性与其内部新生血管的产生密切相关。本研究发现ACS组与SCHD组Imax、Dmax及TT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ACS组斑块内存在新生血管的比例更大,新生血管数量更多,斑块更具易损性,更易发生ACS事件。
斑块的新生血管数量密度并非斑块稳定性的唯一因素,斑块硬度对其的稳定性的也存在一定影响,SWE技术能定量评估斑块的杨氏模量值,量化斑块性质,通过硬度反映斑块成分,从而间接反映斑块病理结构[18-19]。杨氏模量值越低,斑块内脂质成分所占比例越大,其易损性越高,即斑块的不稳定性更高,发生ACS的风险越大[20]。研究[21]显示即使在血液流动的情况下,SWE对量化颈动脉斑块模型的杨氏模量值也具有很好的再现性。本研究中,ACS组杨氏模量最大值、最小值及平均值均低于SCH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明ACS组斑块易损性更高。该结果与超声造影诊断结果相符合。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Dmax是A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 R=2.853,95%可信区间0.161~7.091,P=0.027),提示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将斑块硬度特性研究与斑块内新生血管血池显像相结合,可提高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
本研究的局限性:多数患者未接受外科手术获取病理学资料以明确斑块组织成分;同时,由于样本量有限,缺乏长期随访,对于斑块易损性和稳定性研究尚需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应用超声造影和SWE技术能定量评估斑块内部新生血管和斑块硬度,且其与ACS密切相关,为冠心病缺血事件的早期风险预测提供新的诊断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