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波媚
(南宁学院,广西 南宁 530200)
21世纪以来,国家的经济和文化高速发展,社会涌现出大量的文化产业,众多高校顺应社会需求纷纷开设相应的设计类专业,主要包含艺术设计学、工艺美术、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等。而在设计类专业办学和建设过程中会产生数量较大、尺幅不一的各类艺术设计作品,同时会开展相应的艺术设计作品交流展示,作品展示的环节是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体现,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届别与届别之间的差异化比对,让学生认识差距,提升专业学生的积极性。但艺术设计作品在“展”“存”环节上产生的问题也显而易见,顺应时代发展进行方式的改革创新也迫在眉睫。
(1)设计类艺术品尺幅、体积巨大,对档案存放条件高,不易保存。设计类专业在办学和建设过程中产生大量艺术类作品,而这些艺术类作品多以二维的绘画、书法、图纸和三维的模型、陶瓷艺术、装饰艺术、雕刻艺术等形态存在。艺术类作品的保存方式与其他普通文件类的保存有较大的差异,其尺幅、体积巨大,却不能堆放、叠放,对场地空间、温度湿度均有较高的要求。大多数高校往往因为空间、条件有限,并且管理、检索麻烦,只保存少量且优秀的代表作品,即使如此,仍然存在保存、查找困难、后期维护投入成本较高的问题。
(2)传统的艺术品展示方式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却不能达到受众面的最大化。艺术品需要展示给受众才能实现其“美”的价值和呈现的意义,这就需要一个科学的展示方式。设计类专业艺术作品在大多数高校中往往使用的是传统的实地展厅展示,但传统的实地展厅展示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需要场地的设计策划、作品的收集装饰、展览的布置等,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布置好展厅后,需要观展者去到展厅才能实现“审美”,但观展者需要付出较多的时间、路程才能实现“审美”的环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展者的范围和数量,同时也间接地影响了艺术品“审美”的受众面。
(3)缺乏适应于大数据网络时代艺术品的永久保存管理的理念和手段,没有形成艺术品完善的数字化管理手段。设计类专业在办学过程中作品展示频繁,更迭换代速度较快,传统的展示方式无法实现每次展后艺术品的保存和收藏,较大程度影响了艺术品保存范围的广度和时间的纵度,同时也对学生作品和教学效果的差异化缺乏直观对比,影响了办学质量的提升和艺术作品档案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
(4)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需要-系列在线教育资源和平台的建设。2020年2月,全国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各高校纷纷推出“停课不停学”的措施手段,推出线上课程教学。教育部也相继出台系列政策引导高校有效开展在线教学。大多数高校实行了部分课程的部分内容进行线上教学,待疫情稳定学生返校后再实行线下教学,甚至实行返校后线上线下相混合的教学模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徐江荣表示“疫情期间开展在线教学犹如一场教改‘遭遇战’,但要把挑战转化为机遇,大力推进在线教育研究和实践,加强在线教育资源和平台建设……”可以预见,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推出大规模大范围的线上教学模式,将成为未来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1)教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是新建本科高校教学管理规范的重要体现。2018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教研〔2018〕5号)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特别是在评估体制机制、评估理念和评估标准、评估技术和方法等方面都需要继续改革完善”。随着国家教育部对高校层次教学评估的不断深化改革,使得各高校在接受教学评估时越来越重视自身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并注重自身教学档案的管理规范化。文化部、国家档案局令第21号《艺术档案管理办法》明确了“艺术档案工作是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档案工作的组成部分。”“文化艺术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艺术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保证必要的经费,确保艺术档案的完整、安全和有效利用。”同时明确了艺术档案收集、整理和归档范围,在范围规定中,明确了“美术、摄影材料”在归档范围内。
(2)4G、5G技术流量的增大并逐步普及,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可视化、便捷化、人性化,掌上浏览将是未来的普遍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大数据网络时代的到来,档案管理也应跟着时代发展,顺应信息传播的可视化、便捷化、人性化特点,教学档案管理也应逐步往掌上浏览方向研究和发展。2014年5月5日,中工网公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中提到“把档案信息化纳入本单位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统一部署、同步实施,确保档案部门实现对电子文件形成、积累和归档的全程监督指导。”“加快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促进资源共享”,这意味着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已经无法适应现今信息高速传播和共享的时代,而需要寻找一种契合大数据网络时代新形势下新的档案管理工作方式。
(3)线上教学已具备了一定的人群基础和环境基础,在未来也将成为一场长期的教学革命。教育部在2017年和2018年先后认定了490门和690门国家精品在线课程。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也明确指出,认定万门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并从2019到2021年要完成4 000门左右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6 000门左右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线上教育打破了学习时空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育公平性的问题。2020年2月,全国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各高校纷纷推出“停课不停学”的措施手段,推出线上课程教学。教育部也相继出台系列政策引导高校有效开展在线教学。中国教科院教师研究所研究人员李威说“在线教学工作不仅是应对疫情的短暂行为,更是一场长期的教学革命”,而这场长期的教学革命需要大量的素材、资源的支撑。
针对艺术作品的保存,遵义师范学院申利丽、电子科技大学的杨波均提出要建设专门的艺术作品管理系统,“建立一个数据信息共享的平台”,且杨波提出了网上展示和艺术作品档案保存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展示不同类型、格式的展品,实现艺术作品类资源的共享、数据管理和实时交流。实现了随时随地通过本平台观看艺术展品,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并且从安全和损耗的角度更好地保护了原创作品”[1]。2017年,陕西国花园陈乃舜详细分析了绘画类艺术档案管理的特点,提出“用互联网技术对绘画类艺术档案进行管理”,并主要分为“使用数字视频编辑设备进行记录原始的纸质档案—存储在计算机的数据—建立专业的绘画艺术档案管理网站”几步[2]。由此,设计类专业作品的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性如此凸显,设计类专业作品数字化管理既解决了其尺幅、体积过大及其存放条件的高要求、检索困难、后期维护投入成本高的问题,也解决了实际场地展览中存在的成本高、可视化人群有限的问题,同时作为各届学生创作、教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素材存在,其意义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