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刚
任弼时(1904-1950)是我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全党享有崇高的声誉。在“难忘的延安岁月”中,任弼时襄助毛泽东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直接参与许多重大决策的制定与实施,为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0年3月26日,任弼时和周恩来一起乘飞机飞越冰雪覆盖的西伯利亚,从莫斯科回到延安。
回国不久,任弼时就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秘书长,负责中央书记处的常务工作,并主管中央组织部、西北局和工青妇的工作。任弼时之所以被委以重任,胡乔木曾这样分析原因:一是资历老;二是曾担任红二方面军领导人,代表着一个方面;三是从共产国际回来的。除了这三点外,胡还写道:“这里有一些微妙的关系,其他的人起不了他当时起的作用。”对于这些“微妙的关系”,胡的解释是:“任弼时是中国共产党自己产生的领导人。”
1940年10月,任弼时与张闻天等搬到杨家岭,和毛泽东住在一起,便于直接协助他的工作。虽然中共中央搬到延安已有3年多,但各个单位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中央没有统一的办事机构,也没有统一的作息制度,甚至连必须的收发制度也没有,送出去的文件和物品找不到下落的情况时有发生;供给制度也不健全,抓住什么就拿什么、吃什么。当时流行一句话:“干不干,二斤半(指小米)。”总而言之,一切都不正规,游击作风很浓。
对于这种无章可循、无人负责的局面,任弼时很不习惯。
任弼时上任伊始,就把调整机构、理顺关系、干部定位、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作为首要任务。他首先建立起党中央的办公机构——中央办公厅,自兼主任,调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富春任副主任。李富春有极强的行政管理能力,是任弼时的左膀右臂。中央办公厅下设秘书、行政、警卫3个处,各处职责明确。接着,建立了一整套工作制度、行政制度,明确了各个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收发制度、会客制度、财会制度、文件管理制度、档案保管制度;建立起干部供给制度,规定每人每年发冬装夏装各一套,制定各级干部的津贴费标准(不过从没有发过)。
任弼时注重制度建设,讲究效率。他经常告诫办公厅的同志:“要提高工作效率,没有一套规章制度是不行的。一定要结合我们的情况,建立一套有利于我们工作开展的规章制度。”
中央办公机构走上正轨后,任弼时继而整顿中央所属各部委的工作,将中央直属机关集中到杨家岭办公,使各部委的工作很快实现正规化。任弼时还帮助整顿西北党组织的领导机构。
任弼时的这些具有开拓性的建树,确保了党中央各项工作正常、科学、高效地运转。对此,党中央和毛泽东十分重视和赞赏。任弼时的这些工作看似琐碎,实则是摸索与建立我党在部分地区执政的管理体制,并为尔后在全国执政奠定基础。
在整风运动中,无论是在理论探索、组织管理上,还是在总结历史经验中,任弼时总是竭尽全力协助、支持毛泽东。
为了贯彻中央决定,在各抗日根据地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任弼时在会上支持西北局,批评了某些同志。他说:“陕甘宁边区的情形怎么样呢?应当指出,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是相当严重的,特别是在边区一级的党政军民学中,都曾经发生过或者还存在着对边区党的领导中心——西北局不尊重和闹独立性的现象。”
任弼时和林伯渠一起找留守兵团司令员谈话,指出要讲团结,首先要尊重西北局,因为西北局是中央的代表机关。任弼时强调:“我们的军队必须和人民结合在一起,依靠百姓才能打胜仗,比如边区的军队,吃饭靠老百姓供给粮食,打仗靠老百姓帮助运输、抬担架和打扫战场,有缺额或扩编时要靠老百姓来补充。我们军队和老百姓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是血肉相连的。”
在任弼时的指导下,西北高干会议以整风的精神总结了边区党的历史,对边区政府的工作,特别是生产和财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明确了发展生产是边区的中心任务,确定了发展经济的方针。会议开得很成功,实现了毛泽东提出的“要通过大检查、大整顿以达到精简、效能、统一、节约、反官僚主义五项目的”。在整风运动中,延安开始审查干部。这场运动后来发展成为“抢救失足者”运动,并出现严重的扩大化错误。许多干部几乎无法正常开展工作。
在“抢救运动”中,康生更是“左”得离奇,在杨家岭大礼堂,他亲自主持召开连续10天的大会,对那些被审查的青年干部大搞逼供信。会议的第三天,任弼时闻讯赶来,看到乱斗乱批的情况,非常震惊,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共产党是坚决反对乱打乱杀与对犯罪者采用肉刑。乱打乱杀与使用肉刑,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他把有关同志找来,逐一询问挨斗的干部有什么问题,越听就觉得问题严重。他皱着眉头说:“怎么?连同特务坐过火车也要算问题,真是岂有此理!”
任弼时又去看望那些被关起来受审查的同志,一个个地询问情况,安慰他们不要着急,问题总会搞清楚的。随后,他立即赶到枣园向毛泽东汇报。毛泽东十分重视他的意见,下令取消原定10天的大会,确定“一个不杀,大部不抓”的八字方针,恢复了那些挨批斗的青年干部的自由,随后中央又制定了9条,使审干运动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任弼时党性极强,坚持原则,正直公道,不徇私情,一身正气。干部群众都乐于接近任弼时,说他和气、可亲、可敬,愿意同他谈问题,特别是敢把自己的心里话,甚至不便向人透露的情况,也都尽情地向他倾诉出来,以至于大家称任弼时是“我们党内的母亲”!
到延安后,任弼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筹备党的七大,他为此付出了極大的心血。首先是选择会址。任弼时亲自实地勘察,最先考虑在安塞的真武洞,后来考虑在枣园后沟,并在那里打了窑洞,盖了礼堂。任弼时另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审查代表资格,这是一项既严肃又复杂的工作。
一次,审查一位在白区担任省委书记的代表,任弼时让师哲一同参加谈话。在谈话中,师哲发现这位同志在撒谎,就有些着急,而任弼时却不慌不忙地耐心听着。因为当时只是怀疑,没有确凿的证据。之后,为核实他是否曾经被捕过,任弼时又和陈云、王鹤寿一起找到与之有过工作联系的同志调查,再找本人谈话,终于把问题搞清楚了。对于任弼时这种极端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师哲非常钦佩,他感叹:“在弼时看来,对任何一位革命同志,不管犯了什么错误,他自己的责任只有一个:彻底弄清问题、分清是非,予以切实解决,帮助干部端正思想,提高认识,改正错误,继续前进;绝不随便抛弃他们,绝不一棍子打死。许多干部,尤其是犯了错误的干部、遇到困难陷于窘境的干部,往往都愿意找弼时谈,并要求他帮助解决问题。他对这类问题,不论是排解、调停,不论是批评、纠正,也不论是给予某种处分,总是合情合理、恰如其分。一句话,凡是归他处理、解决过的问题,人们一般都会欣然接受、心悦诚服。”
任弼时还负责起草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报告。经过长期的酝酿和思考,他草拟了《决议草案》,明确指出:党的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前中央的领导路线是错误的,这条形态完备的错误路线在党内统治长达4年,所造成的恶果超过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和李立三的“左”倾盲动主义路线。这一立论奠定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基调,为全党思想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任弼时作为大会秘书长主持开幕式,并发表了简短的演说。他高度评价了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说:在24年的奋斗过程中,我们党产生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同志。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已经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毛泽东同志不仅成了中国人民的旗帜,而且成了东方各民族争取解放的旗帜。
在七届一中全会上,任弼时同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一起当选为政治局委员和党中央书记,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
(摘自《文史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