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课间活动质效 促进青少年体魄强健

2021-11-05 23:26黄镇敏
中国学校体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跑操课间负荷

黄镇敏

2021年4月21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21〕16号),要求“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其实,早在2006年12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教体艺〔2006〕6号)就要求“大力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又明确要求“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开展集体体育活动。”

可以说,大课间活动的高效开展,既是保证学生体育活动时间的重要举措,更是对体育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和有效拓展,对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十多年来,全国各地绝大多数中小学校已经普遍开展大课间活动,各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但由于大课间活动受到场地制约、项目类别比较单一、项目设置不够合理、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和兴趣需求等原因,出现了学生参与热情不高、运动负荷不够、学生“出工不出力”等问题,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锻炼效果普遍不理想。

近年來,深圳市教科研部门和各中小学校积极研究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改革措施,从最初的广播操、自编操、跑操以及篮球、足球、武术、跳绳等特色项目大课间活动形式,逐渐发展到以跑操和健康体能练习为主的中等运动负荷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积极探索提高大课间活动质效的途径与方法,力求从根本上改变学生锻炼不积极不主动的状况,努力打造科学化、高效化、安全化、常态化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新样态。

一、引入学校体育智慧系统,进行大数据监测,有效提升大课间活动的科学性,全面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2020年11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最新的《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指南》,针对不同年龄群体提供了有关身体活动最新的具体建议。其中,建议儿童青少年平均每天进行60分钟的中等至较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如今,全国各中小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大多以广播操和自编操为主,学生练习过程中动作不够规范,运动负荷与运动强度不够,大课间运动效果差。如何达到中等至较高强度已经成为大课间活动有效推行的瓶颈。深圳市各中小学校从2020年疫情期间开始,积极探索以跑操和全身力量、原地跑跳等健康体能练习为主的中等运动负荷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突出的案例是:深圳市福田区自2018年开始便参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智慧体育、健康体能科研项目,引入学校体育智慧系统,运用国际先进体能训练手段,借助大数据监测和AI科技的精准性、便捷性和及时性,有效地提升了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大课间活动的规范性、科学性,为全面促进学生体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统计,从2019年开始,福田区32所中小学参与了青少年健康体能促进与干预研究试点,监测体育课、大课间1000余节;75所学校的12万余名学生参与线上“体能天天练”平台。学生体质及格率从2018年的90%提升至95%,优良率由35%提升至43%。

二、用尽、用好、用活学校每块场地,确保大课间活动高效开展,建立“小场地,大体育”的大课间活动格局

高效的大课间不仅仅是内容的设计,更是时间、形式、场地器材、组织等方面的有机整合。要想提高大课间整体效果就要进行各方面的优化设计和合理组织。近日,深圳市教科院在深圳中学、龙岗小学举行大课间观摩研讨活动,学校30min的大课间活动分为4个部分进行:一是入场及折返跑(5min),降低肌肉的粘滞性;二是健康体能练习(11min),发展学生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协调等身体素质;三是跑操(9min),锻炼学生心肺功能;四是身心放松(5min),让身体各部位得到放松,防止乳酸堆积。形成了可以在学校推广的以跑操和健康体能练习为主的中等强度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样式,先到场地的班级先开始跑操,直到所有班级到齐后,再统一进行热身运动,不浪费每一分钟。学校对场地的使用更是“精打细算”,虽然深圳学校的运动场地普遍不大,但通过合理划分区域,精心规划运动路线,巧妙设置运动内容,运用折返、交错等形式的合理设计,这所学校1 300多名学生能够在有限的空间自如地运动,确保了大课间活动的高效开展,逐步形成了“小场地,大体育”的大课间活动格局。

三、AI赋能,“看得见”的运动负荷,确保大课间活动的有效性、安全性

目前大多数学校大课间开展最普遍的项目就是广播操和跑操,学生动作规范性参差不齐,运动负荷“看不见”“摸不着”,教师无法进行客观评价,大课间活动达不到预定的锻炼效果。而在上述大课间观摩课中,借助AI(人工智能),学校通过“心率监测设备”在运动场上的电子屏幕实时监测学生的运动心率和运动负荷,确保学生处于中等至较高运动强度,即运动时的平均心率在140~160次/min,并对运动过量的学生及时发出安全预警。通过安全预警,对于异常数据、异常情况可以及时防范、及时处理,能够尽可能保障学生运动安全。除此之外,引导学生学会聆听自己身体的声音,通过自我感觉监控运动负荷,当感觉到身体特别疲劳或运动中出现头晕、眼花、胸闷、恶心等不良反应时,应立刻降低运动量或停止运动并报告教师,确保运动安全。

四、积极倡导课间“微运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形成体育锻炼常态化

2020年疫情以来,深圳市各中小学体育教师将大课间的体能练习常态化、生活化,教育学生利用大课间学会的体能练习方法改善“久坐少动”的情况,即指导学生每学习45min就起身做5~10min的体能练习“微运动”。这种“微运动”既能增强体质,舒缓眼睛疲劳保护视力,又能提高学习效率,更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大课间活动易受到不良天气的影响,而“微运动”的优化设计和合理安排可以有效弥补“大课间活动”无法开展造成的运动量缺失。

五、家、校、社“三级联动”聚焦大课间,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实现大课间活动的延展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又明确要求“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深圳市各中小学校主要通过布置课后体育家庭作业的形式,落实校外体育锻炼一小时,并且积极挖掘家长、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学校体育活动,形成家、校、社三方合力,为学生每天校外一小时体育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氛围。同时,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大课间等课外活动内容相衔接,课堂体能“课课练”与大课间体能“天天练”、课内基本技能“初步学”与课外技能“巩固练”相结合,课堂渗透体育品德与课间锻炼践行体育品德有效融合。这种全覆盖的锻炼方式延伸了学校体育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锻炼氛围,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教育目标深度融合,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真正达到“以体育人”的目标。

未来,深圳市中小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将继续遵循“科学性、安全性、有效性”等原则,制订“全员参与、学生爱学、室内外相结合,有负荷有内容有质量”的锻炼方案,使大课间体育活动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正成为学生“乐学、想学、会学、学会”的活动。

猜你喜欢
跑操课间负荷
小学生课间创意跑操酷似贪吃蛇
做班级里的“跑操教头”
生如夏花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商业用电负荷特性分析
“酸甜苦辣”的跑操
快乐课间
课间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