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步军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大决策部署,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根据教育部、四川省教育厅“一对一”精准帮扶提升工程精神,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省教科院”)承担了帮扶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四开片区(以下简称四开片区,四开片区包括四开镇中心小学校、大坝乡中心小学校和博络乡中心小学校及3所中心小学校所辖的13所村级小学校或教学点)的教育质量提升工作。笔者作为省教科院派驻四开片区实施帮扶工作组的组长,全程全面参与了整个精准帮扶工作。四开片区作为民族地区乡村学校,乡村学校体育的开展情况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经过“一对一”精准帮扶,四开片区乡村学校学生无論是学习成绩还是行为习惯都有了较大改善和进步,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育教学水平都得到了较好的提升。
一、四开片区学校体育的现状
四川省是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地,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全国第二大藏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于2020年11月摘下国家级贫困县之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由彝族、汉族、回族、藏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组成,其中彝族人口占98.53%。四开片区共有3所中心小学校,12所村小学,在校小学生7489人(全片区没有中学),在编在岗教师250人(其中体育教师3人),每学期有顶岗实习本科生130余人,体育学科约6人(每学期人数不等)分布在各学校,但又因各科师资短缺,部分体育专业教师(或顶岗实习生)也被安排担任其他学科教学。通过走访了解到,影响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专职体育教师数量少,流动性大
四开片区仅有3名在编的专任体育教师,分布在四开和大坝2所学校,其中1名毕业于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1名毕业于职业技术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1名毕业于幼儿师范专业,并且这3名教师也因为其他学科教师紧缺而被安排承担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虽然每一学期都有成都体育学院等高校安排6名左右的体育专业本科生到四开片区各学校顶岗实习,但数量上远远不够,且每一批顶岗实习生只服务1个学期。因此像四开片区这样的民族地区,体育教师的数量不足,流动性也较大。
2.校园体育活动及竞赛有待规范
大课间体育活动、社团活动、代表队训练、体育竞赛等活动是校园体育的常规课外体育活动,是实施学生每天在校锻炼1小时的基本场所和组织形式,但因为师资短缺、观念落后、管理滞后等原因都得不到正常开展。如,四开中心校有2个社团,都是由顶岗实习教师凭个人兴趣组织的,顶岗教师实习结束后,就再没有教师继续承担此社团的组织工作。
3.校本课程建设及科研有待加强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地方课程的补充,在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上更为灵活多样。而民族地区有丰富的体育活动资源和素材,在体育课和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虽有一定体现,但都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校本课程。在体育科研方面,也几乎是一片空白。究其原因,一是教师们找不到可研究的方向,二是缺乏科研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三是缺乏科研激励机制。
二、专业引领促进乡村学校体育思想转变
1.重视顶层设计,研制校本课程
省教科院在对口帮扶四开片区教育提升工程中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校本课程建设。尤其是艺体学科,只有建设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才能保障民族地区体育课程系统、连贯地开展,为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通过政策分析、现行课程标准解读、目标引领、任务布置等方式加强学校领导干部对体育教育的理解与认可。其次,省教科院选派了一批骨干体育教师,与四开片区的几位体育教师一起,结合地区实际,对校本课程的发展做出系统性规划并撰写校本课程。最后,帮扶工作组对四开片区体育校本课程建设在内的各项帮扶工作的实施进行督促和检查。通过专业解读和引领,学校领导班子逐渐找到学校的办学定位,调整了学校课程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唯升学”“唯分数”的思想倾向,对学校体育教育做出了长远的顶层设计。教师们也通过一个学期的尝试与探索,在省教科院的指导下编写了昭觉县四开片区水平一至水平三的体育学科的校本教材(图1),四开片区各学校也都开始按照校本教材开展教学实践。
2.重视文化传承,彰显民族特色
民族地区有着独特的体育文化底蕴,同时也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为了推动优秀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对四开片区校本课程开发及特色社团建设的过程中充分融合了彝族元素和彝族文化,将彝族舞蹈、彝族音乐、彝族特色体育等与国家课程内容进行了巧妙融合,既弘扬了民族精神,提高了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也推动了优秀民族体育文化走进课堂,对传统体育项目及文化进行了推广和传承。
3.转变教育理念,强化以体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体现了学校体育在育人方面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尤其在健全人格和锤炼意志等方面发挥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省教科院的统一领导、统一筹划下,根据四开片区的实际状况,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文化优势,通过交流讲座转变师生的观念,讲解新时代国家对人才的需要。同时通过构建校本课程,指导更新教学方式,将过去跑跑跳跳的体育课向以体育人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游戏和体育竞赛转变;将原来单一的灌输式教学,调整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将过去每个项目、每个班级仅能1~2名学生参与的“运动会”,调整成了以全员参与为主的“体育艺术节”,让每名学生都能参与体育类的班级比赛,让优秀的学生从班级比赛中脱颖而出,再参与年级的比赛在全校展示,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代表学校参加片区和县级比赛,一批在体育上有较大潜能的学生脱颖而出,并得到了专业化培养的机会。整体来看,通过教育理念的转变,较好弥补了民族地区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的短板和不足,强化了以体育人的根本任务。
4.强调学科融合,落实全面发展
通过“五育并举”实施素质教育,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也为民族地区乡村学校贯彻“五育并举”开辟了新的路径。以体育人为主,以美化人为辅,在体育活动中融入思政、德育、智育、音乐、美术及民族特色等元素,促进“五育并举”的落地落实。具体体现在:思政教育方面,融入“彝海结盟”等红色教育主题内容,进行“民族大团结”“彝汉一家亲”教育;德育方面,体育强调规则意识和团体协作精神;艺术方面,将民族特色与体育舞蹈结合,学生紧跟音乐节奏,强调肢体动作与音乐的协调配合;智育方面,趣味体育游戏的创编、器材的摆放、背景音乐的选择让学生参与其中,促进了学生智育的发展;体育方面,组织学生在大课间进行彝族舞蹈、跳绳、武术、篮球、足球、排球和趣味体育游戏等活动,丰富了体育课程的内容,提升了体育锻炼效果;美育方面,通过开设的体育项目,让学生欣赏其中的动作美、舞蹈美和音乐美,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劳育方面,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体育器材的维修,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其中的一部分器材,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精准指导提升乡村学校体育整体水平
1.重视课堂教学,优化师资队伍
开展体育教育教学和学校体育活动,需要有一批优秀的体育教师。面对乡村学校体育教师数量短缺、教学经验相对不足的现实,在省教科院的统筹下,采用了短期送教为主,长期帮教为辅,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研培训模式及“一对一”精准指导开展帮扶。笔者抽调了几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在读研究生到大坝乡中心校等学校,与当地教师及顶岗实习教师一道进行校本课程研究、实践及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改革、实施,依托校本课程的建设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规范每一节体育课,打造每一个类型课的教学模板。在帮扶团队的指导和督促下,每一位在职教师和顶岗实习教师都分别执教了多次展示课,从未上过“正式”公开课的2名体育教师也在2021年5月的培训活动中各上了1节现场直播的展示课,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通过对四开片区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的精准帮扶和优化培养,快速提升了他们的专业能力,培养了一批“带不走的体育教师种子”。
2.创建体育社团,深化全面育人
在推进学校体育整体水平提升方面,除了利用课上40min进行课堂教学外,同时创建了多个特色体育社团,通过学生自由选择参加1~2个社团,丰富了课外体育活动,使得课堂教学得到延伸,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满足,精神面貌得到较大改善,学生也越来越阳光、自信。通过创建体育社团,落实了校本课程的培养方案,深化了以体育人理念,真正实现了由原来的“要我练”向“我要练”的转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身体素质均得到了提高。通过1年的努力,在省教科院体育教研员的引领和指导下,完成了四开片区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建设,组建了啦啦操、足球等15个体育社团,让每一名学生都获得自信,找到归属感,有了自己的体育爱好。
3.打造大课间活动,提升体育教师教研能力
大课间体育活动已经成为学校的一道靓丽风景。通过指导,在笔者主持的2020年四川省教育学会重点课题“中小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高效实施策略”的引领下,四开片区各学校均开展了“全员参与+思政教育+民族特色+分班活动”的民族特色大课间体育活动(图2)。用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替代《运动员进行曲》作为入场音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融入具有彝族代表性的集体舞蹈阿斯且和达体舞,再根据各班级教学内容进行分班练习,将全体教师分别安排在相应班级里与学生一起进行锻炼。最终实现了以特色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为载体,配合学校的红色教育,为民族地区打造出了学科+育人的典范。
通过鼓励体育教师积极申报子课题,利用课题研究不断创新,逐步对民族地区教师的科研能力进行培养。同时,要求受帮扶教师结合本次帮扶活动及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撰写论文,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子课题研究。通过撰写论文,为民族地区培养了一批能扎根、善研究的优秀教师。
4.强化教研科研,提升综合素养
校本教研活动是提升教师能力的有效方式,但在乡村学校体育师资短缺、管理落后的形势下,这也是教学科研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在省教科院的帮扶指导下,定期开展了以片区为主、学校教研活动为辅,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以体育课堂教学研讨为主、以体育竞赛研究为辅,以线下教研为主、线上教研为辅的体育学科教研活动(每2周1次)。在1年的帮扶中,笔者参与教研活动和现场课展评活动10余次,每次教研活动都要求当地教师和顶岗实习教师必须发言,且必须提出或回答3个问题,在实施过程中提升了教师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加强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建设,促使体育教师主动查阅资料,深入学习,进行教学实践,并反复磨课、评课,对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起到较好的作用。在笔者的引导下,结对帮扶的教师与大坝乡中心校的毛雄军、阿苦阿牛,四开镇中心校的余莉以及6位顶岗实习生全程参与,并分别进行了示范展示。通过1年的引领与指导,重点从体育课堂教学常规规范、校本课程建设、校本教研活动、大课间体育活动、体育社团建设及班级联赛等方面着手,促使四开片区各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育整体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和提升。
[本文系2020年四川省教育學会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中小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高效实施策略研究”(立项文件号:川教学会【2020】20号)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