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娟
摘要:要想让抽象难学的数学知识变成学生容易理解的、乐于主动探究的具体内容,进而掌握方法,形成技能,提升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全面发展,可以通过对细节关注,设计“帮帮老师”“打比方”“找准数”“破陷阱”等活动,来达成这一发展目标。若能运用得当,往往会化难为易,事半功倍,體验教学相长的真谛。
关键词:细节 设计 化难为易 事半功倍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教学,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然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新课程的扎实推进,促使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同时,也解放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解放了大脑和嘴巴,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生命力来源于细节,来源于孩子们在顿悟中迸发出的智慧之花。让“枯燥、单一、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学生可触摸的、可理解的、积极主动探究的具体内容,进而掌握方法,形成技能,提升能力,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教学中,我常进行如下设计。
一、设计“帮帮老师”活动,突破学习难点
教学活动必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每个孩子在教学中都能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苏教版数学第二册第62页第7题时,我先用课件出示情境图,再指名学生读题:有48人开会,桌子已经有20张,椅子才4把。还要搬多少张桌子和多少把椅子?
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低年级孩子理解能力有限,很难发现题目中隐含的条件和问题,学生在解决这题时出错率很高。怎样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呢?这位同学读完题后,我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字“帮帮老师”,然后故意不说话。孩子们先是惊奇,然后是兴奋,都不自觉地坐直了身子,用好奇的眼睛看着我,等着我接下来说的话。“这题老师‘不会做,需要你们帮帮我!”听我如此一说,孩子们积极响应。性子急的孩子赶紧嚷嚷道:“老师,从图中可以看出,每人需要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48人去开会,就需要48张桌子和48把椅子。”又有孩子说:“老师,这一题有两个问题,应该有两道算式。”……我含笑不语,孩子们自由交流、讨论,课堂成了热闹的“会场”。不一会儿,学生们声音越来越小,一只只可爱的小手都举了起来,做好了帮助我的准备……
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轻松地理解了题意,顺利地解答了问题。“孩子们,感谢你们。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我知道怎么做了:首先要认真读题、细心看图,弄清已知条件和问题。”话音刚落,一个笑声响起来:“老师,你都不会做,还教我们呢!”另一个声音立即反击:“不对,老师不是不会做,是在教我们,故意这样说的。”我与聪明纯真的孩子们对视一下,心意相通地笑了,多么和谐有趣的课堂!从作业反馈结果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对这一类型题目掌握得非常好。在不久后的一次家长会中,有家长与我谈起这节课,说孩子们回家眉飞色舞地和他们讲起了这次有趣、难忘的学习活动。只是一次有意的小设计,便帮助孩子突破了学习难点,教给孩子们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的方法,还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将课上和课下,教师与家长,就这样自然而然地真实地联系在一起,数学活动是生动的,小设计是奇妙的!
二、设计“找准数”“破陷阱”等活动,引导学生独立学习
好奇心是学习知识,探求真理的源泉。通过设计“找准数”“破陷阱”等活动,引起学生的好奇,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在他们被“欲知”的“诱惑”下,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和探索问题,形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活起来、动起来,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曾经指导过这样一道练习题:鸡有11只,鸭有8只,鹅有7只。(1)鸭和鹅一共有多少只?(2)公鸡有5只,母鸡有几只?这是一道多条件问题的练习,学生往往会因为条件多而产生混淆。我大声告诉学生,这题表面上看有点难,其实很简单!解决它就是一个字——“找”(板书“找”)。如此设计,将学生的视觉与听觉联系起来,将学生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巧妙地结合,较好地引导和调控他们的思路,让他们集中注意力,兴趣十足地投入到我预想的学习活动中去。学生对我这个“找”字有着浓厚的兴趣,很想知道我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我再添上了一个字——“数”,学生似乎有所顿悟,我进而引导他们在解决问题(1)中必须找到“8”和“7”这两个数;在解决问题(2)中要找出“11”这一关键数,而不应混淆它们。在他们准确的回答声中,我很欣慰,学生已经有所领悟,为今后的独立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又如,在指导“一条公路长1000米,第一天修了200米,第二天修了500米,一共修了多少米?”这题时,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板演,并说说思考过程。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发现题中“1000”是多余条件,我于是便用“有陷阱”来形容概括,又用“有陷阱,只有傻瓜才会跳”的趣味语言来进行强调,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后来,每遇到这类有多余条件题型时,孩子们便不由自主地想到“有陷阱,不能跳”这一提示,解题正确率很高。
三、用“打比方”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低年级孩子一般在6—8岁之间,认知水平不高,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也欠缺。对于他们来说,理解题意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可用“打比方”的方法,变“抽象”的数学问题为“形象”的经验体验,唤起学生学习激情,产生巨大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十几减6、5、4、3、2”时,我先用多媒体出示例3:一共有11个蘑菇,(1)蓝蘑菇有6个,花蘑菇有多少个?(2)花蘑菇有5个,蓝蘑菇有多少个?通过精心设计,呈现了如下谈话。师:妈妈如果离开你,你愿意吗?生:不愿意。师:那说明妈妈和宝宝能不能分开呢?生:不能。师:对呀!妈妈和宝宝永远不分开。(稍顿)那如果把“一共采了11个蘑菇”比作“妈妈”的话,那她有几个“宝宝”呢?生:两个。师:两个“宝宝”叫什么?生:花蘑菇和蓝蘑菇……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易于领会。我们知道,“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而教学时要特别关注他们,不能落下一个孩子。孩子们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思维单向,不能由此及彼。实际教学中,我常发现:第(1)题孩子们都能顺利解答,而第(2)题则常有孩子会写成:“6-5”或其他,通过“妈妈”与“宝宝”永远不分开这一学生熟悉的事例进行恰当的比喻,不仅能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调动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迸发出学习热情,而且学生会积极主动地集中注意,克服困难,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目的,并完成了一次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小设计来源于对细节的关注,对学情的精准分析,是一种体察、一种创意。关注、分析、体察、创新,让看起来只是细节的小设计变得富有灵性,充盈着灵动的智慧,洋溢着学习的快乐,化难为易,事半功倍,也让我体验到了教学相长的真谛。
责任编辑: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