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的中医证型分布及用药规律*

2021-11-05 01:08:50陈乃清温晓莹张丽娇李亚美李燕羽刘爱华杨慧仪曾维嘉裴俊娟黄清明
中医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主方白术血瘀

陈乃清,温晓莹,张丽娇,李亚美,李燕羽,刘爱华,杨慧仪,曾维嘉,裴俊娟,黄清明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2.广东省中医院罗笑容名医工作室,广东 广州 510120;3.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儿童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是小儿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最常见病理类型之一,约占小儿肾病综合征中的6.9%[1],且FSGS近年来呈上升趋势[2]。FSGS患儿易出现激素原发或继发耐药、频复发,单纯服用激素疗效不佳,西药不良反应多等问题[3]。若能对患儿进行准确的中医辨证施治,可以有效增加患儿对激素的敏感性,减少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改善生活质量、促进康复。笔者详细整理了20例临床疗效较好的FSGS患儿的中医资料,为使用中医药增加FSGS患儿激素敏感性、减少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临床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住院就诊的FSGS患儿20例,行肾穿刺活检术病理诊断为FSGS的患儿,男14例,女6例;年龄2~13(8.05±3.41)岁;病程0.17~100.00(38.24±34.98)个月;住院时间6~96(28.15±25.78)d。

1.2 病例纳入标准(自拟)①符合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②完善肾穿刺活检术,病理诊断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③依从性好,定期复查,遵医嘱规律服用中药,方药、剂量完整。

1.3 病例排除标准(自拟)①继发性和先天性肾病综合征。②因精神疾患无法配合或其他因素未完善肾穿刺活检术的患儿。③依从性差,不能规律服用中药,方药、剂量缺失。④因既往有肿瘤,严重呼吸、血液、心血管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需要综合治疗者。

1.4 辨证分型对所有患儿进行辨证分析,记录本次住院过程中证型变化。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证候分型标准进行辨证[4]。

1.5 中药名称规范参照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7版《中药学》[5]和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6]对部分中药名称进行规范。如山萸肉、山茱萸统一为山茱萸等。注意检查核对,剔除没有具体剂量的组方。

1.6 统计学方法治疗过程中中医症状等信息录入Excel2007表格中进行数据整理,运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统计分析。用药分析将专人筛选后的处方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数据分析”模块中“中药分析”功能,利用系统“数据查询”功能,按指定方剂名称“肾病综合征”提取录入系统的处方299个。统计分析方法为该软件自带的挖掘算法,包括药物频数统计、组方规律分析、新方分析等[7]。该数据挖掘方法与临床经验基本一致,且更为科学[8]。

2 结果

2.1 证型的研究结果

2.1.1 中医症状分析19例患儿出现浮肿,其中3例双眼睑、1例双下肢单一部位浮肿,其余15例出现2个部位以上浮肿(头面部13例、腹部12例、阴囊8例、双下肢15例),见表1。

表1 中医症状分析 例

2.1.2 中医本证病位分布情况FSGS患儿病位主要分布于脾(19次例)、肾(16次例),见图1。

图1 中医本证病位分布情况

2.1.5 标证数量与住院时间的关系标证出现个数越多,住院时间越长(P<0.05),见图4。

图4 标证数量与住院时间的关系

2.1.3 中医标证分布情况其中FSGS患儿标证中出现例次由多至少次序排列的是血瘀(14例次)、水湿(13例次)、风邪(7例次)、湿浊(6例次)、湿热(5例次)、痰浊(3例次)、热毒(1例次)、风湿热(1例次),见图2。

图2 中医标证分布情况

2.2 方药的研究结果

2.2.1 不同功效方剂的分布情况20例FSGS患儿住院期间共使用299个中药处方,将同一患儿连续使用的相同处方合并后统计出37个主方,1个自拟外感方。其中祛湿剂共13首,补益剂共11首,解表剂共6首,其余方剂1~2首,见表2。

表2 中药主方类型分析

2.1.4 本证数量与病程的关系本证数量越多,病程时间越长(P<0.05),见图3。

图3 本证数量与病程的关系

中药主方出现频次最多的是五皮饮共9例次,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五苓散、四君子汤各7例次,真武汤出现6例次,苓桂术甘汤、自拟外感方各出现4次,其余主方出现1~2次,见图5。

图5 中药主方频次分析

2.2.2 用药四气五味及归经分析治疗FSGS处方中所使用的129味药中,药性以温药为主,其次为平性、寒性之品,累计频率达93.41%,热性及凉性药物较少,见图6。

图6 治疗FSGS处方药物的四气分析

药味以甘药为主,其次为辛药、苦药,累计频率为88.71%,酸性、咸性、涩性药物较少使用,见图7。

图7 治疗FSGS处方药物的五味分析

归经以肺、脾经为主,其次为胃经、心经、肝经、肾经,累计频率为82.94%,见图8。

图8 治疗FSGS处方药物的归经分析

2.2.3 中药关联规则的研究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将“置信度”设为0.8,“支持度个数”设为60,点击“组方规律”,其中频数在60次以上的药物组合共17组,见表3。

表3 治疗FSGS处方药物中频数≥60次的药物组合

居前5位的药物组合分别为“白术,茯苓”“甘草,茯苓”“白术,甘草”“白术,甘草,茯苓”“白术,玉米须”。点击“规则分析”,得到11个药物关联规则,见表4。

表4 治疗FSGS处方药物中药物关联规则

治疗FSGS常用的药物组合为“甘草,白芍,白术”“白芍,茯苓,白术”“麻黄,杏仁”,其核心药物为甘草、白术、茯苓、玉米须、白芍、蝉蜕、地龙等,见图9。

图9 治疗FSGS处方药物的核心药物网络图

3 讨论

儿童肾病综合征中医病名为“水肿”或“尿浊”,FSGS患儿的水肿表现尤为突出,20例患儿有19例出现不同程度浮肿,15例出现多部位水肿,以腹部、会阴部、双下肢水肿为主。本虚标实是本病主要的病机,本虚病位以脾最多,其次为肾。邪实以血瘀、水湿最为常见,其次为风邪、湿浊、湿热、痰浊。治疗上,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急性期以治疗外因、疏风解表、驱邪外出为主;危重期先救肾阳,以防阳气厥脱之证;缓解期是中医治疗本病之关键,以治疗内因为主[9]。

3.1 FSGS的证型分布规律

3.1.1 本证较多,且易相互转化本研究发现FSGS的本证并不唯一,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可出现不同本证的相互转化,同时本证出现的数量多少与病程时间长短呈正相关(P<0.05),病程越久,FSGS病情越复杂。本证以脾肾气虚、脾肾阳虚为主,脾气虚、脾肾气虚、脾阳虚、肾阳虚、脾肾阳虚在病程中可相互转化,期间可兼现阴虚证候。《儿科萃精·水肿门》言:“小儿阴水,因脾肾虚弱而成,脾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主水,以致外泛作肿,内停作胀[10]。”肾主水,调节全身水液代谢,肾气虚则封藏无力,不能固摄水谷精微,肾阳虚则气化无力,水液运行失调,开阖失常,进而导致尿蛋白、水肿、少尿等。脾主运化,转输、布散水谷精微,脾脏功能失常,出现水液代谢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液停滞,故出现大量蛋白尿及水肿。一般而言,若患儿病情相对稳定,则以轻症更为常见,健脾为主;若出现复发和水肿加重,则常需同时兼顾脾肾;若严重至接近肾上腺减退皮质危象,须以温肾为主。此外,临床上过度使用温阳、利水之品(尤其是糖皮质激素和利尿剂等西药),易出现阴虚证候,此时需固护阴津。

3.1.2 标证以血瘀证最多,水湿证贯穿病程始终水肿是本病的主要表现,水湿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一直贯穿其中。本研究出现例次最多的标证是血瘀证(共14例)(见图2),唐容川《血证论·肿胀》曰:“又有瘀血流注,亦发肿胀者,乃血交成水之证。”“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11]。”可见,血瘀和水湿之邪作为病理因素可相互转化,交互为患。从西医角度亦可得到佐证,FSGS患儿的高脂血症和高凝状态均为中医血瘀证的体现,而肾脏病理中的小球节段硬化、间质纤维化、毛细血管塌陷、肾小球与包曼氏囊粘连、足突融合等,均可理解为中医血瘀证的微观表现。水湿之邪具有缠绵、黏滞的特点,符合FSGS缠绵难愈的临床特点。

3.2 常用方剂分析本研究中FSGS患儿住院期间共使用299个中药处方(详见表2),合并后统计出37个主方。按方剂功效统计(详见图5),祛湿剂最多,其次为补益剂,祛湿剂中以五皮饮、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五苓散等使用最多,补益剂中以四君子汤、真武汤较为常用。对于血瘀证的治疗,虽未体现在主方上,但大部分主方均有加活血化瘀类中药,详见后面药物分析。从主方使用来看,也能看出本病本虚标实的特点,急性期和缓解期的标本兼治方面,根据辨证有所侧重。

急性期以治疗外因,疏风解表、驱邪外出、清热化湿为主,其中祛湿剂使用最多,约占40.5%,使用频次最多,祛湿始终贯穿于FSGS患儿的治疗中,同时因水湿与血瘀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常配以地龙、桃仁、赤芍等活血化瘀药物。此外,风邪、湿热导致疾病复发,须引起足够重视,临床上风热证多用桑菊饮、银翘散;风寒证多用桂枝汤、小青龙汤等,湿热证多用三仁汤、藿朴夏苓汤等;下焦湿热证多用八正散等。

缓解期以治疗内因为主,以补肾为主还是健脾为主,自古至今均有医家争论。笔者推崇清代医家王旭高之言[12]:“久病虚羸,胸无痞满者宜补肾,胸有痞满者宜补脾。”脾气虚相对较轻,脾肾阳虚相对较重,多伴随临床用药和饮食劳倦而相互转化,治疗本证时,须根据病情轻重程度调整兼顾脾肾,根据患儿当前寒热虚实的比例、气血津液运行的状态,进行遣方用药。

此外,从中医角度来看,笔者认为他克莫司、糖皮质激素均以温补脾肾为主,临证时西药的剂量和种类不容忽视,若患儿病情相对稳定,则以健脾为主,若出现复发和水肿加重,则常须兼顾脾肾。气虚证多选用四君子汤、肾气丸加减,阳虚证多选用苓桂术甘汤、实脾饮、真武汤加减。

3.3 常用中药分析常用中药以辛甘温药为主,温性药物占41.8%,其次为平性、凉性之品,少用大寒大热类药物;归经以肺、脾、肾为主,以脾为核心,与心、肝亦有相关。辛可发表散寒,甘能补益缓急,温可行气利水,其中入脾经的甘温类中药最为常用,其次为入肺经的辛平类中药。使用率最高的补虚药:甘草、白术、茯苓等,理肺解表药:桑白皮、杏仁等,利水渗湿药:玉米须,理气药:大腹皮,温里药:附子,熄风止痉药:蝉蜕,活血化瘀药:地龙等。对组方规律进行分析,白术、白芍、茯苓、甘草、玉米须、蝉蜕、地龙位居图中核心位置,是治疗FSGS的核心药物。其中白术为健脾之要药;而茯苓既能健脾益气,又能淡渗利水,两药相配,既可健脾益气,又可行气利水;再加甘草,则加强了补益脾胃之力;玉米须性味甘淡,有利尿消肿、平肝利胆的作用;地龙通络活血、清热利尿;蝉蜕具有疏风散热之效。

正如张仲景所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FSGS表现为本虚标实,随着寒热虚实的比例和气血津液运行状态的变化,本证和标证也随之变化,临证时需谨守病机,辨证论治。本研究发现,临证时常以益气健脾为主方,并配合利水消肿、通络活血及疏风散热。FSGS患儿大多病情相对稳定,此时以脾气虚相对多见,应健脾为主,多以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为主方加减;若出现复发和水肿加重,常需同时兼顾脾肾,以苓桂术甘汤、实脾饮等为主方加减;若严重至接近肾上腺减退皮质危象,须以温肾为主,以真武汤、四逆汤加减;对于大剂量使用激素、钙磷酶调节剂、利尿剂等药物和青春期(生长发育高峰阶段)时,常兼有阴虚火旺表现,以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为主方加减。水湿作为病理产物一直贯穿其中,几乎各个阶段均应兼顾祛湿剂,以五皮饮、五苓散、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多见。血瘀是导致本病迁延难愈的主要病理因素之一,常配以地龙、桃仁、赤芍等活血化瘀药物。此外,患儿多因感受外邪而复发,根据寒热虚实辨证施治,解表祛邪即可。

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仅筛选到20例FSGS住院患儿。虽然病例不多,但本研究设计严谨,宁缺毋滥,剔除门诊就诊病例(受影响因素太多),精心挑选疗效较佳的住院患儿,详细记录每一个患儿用药前后的寒热虚实之变化,仔细分析每一例FSGS患儿的辨证用药,一共整理出299个方、129味药、3 433次用药频次,并找到行之有效的一些用药规律,对同行遣方用药具有借鉴意义。下一步将开展多中心中医院临床研究,或设计简便且易于家长观察记录的家庭手册,收集一些依从性好的FSGS门诊病例,增加研究例数。

猜你喜欢
主方白术血瘀
张淑芬辨治血瘀型崩漏的临床经验
话说血瘀证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08-24 07:06:46
陕北秧歌闹起来
中华瑰宝(2021年6期)2021-06-08 12:29:18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基层中医药(2018年5期)2018-08-31 02:35:42
麻黄汤证与伤寒的对比研究
医药前沿(2018年24期)2018-08-24 11:42:44
血瘀体质知多少
基层中医药(2018年1期)2018-03-01 07:36:19
通治方、专方及主方内涵探析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
王付教授运用白术治疗便秘经验
中医研究(2013年5期)2013-03-11 20:26:59
白术的不同炮制法对临床作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