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丹
宿州学院商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是将与被调研的对象有紧密联系的相关主要因素一一列举出来,涵盖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4方面,遵照一定的顺序原则,列出分析矩阵,再采用系统分析将这些因素进行匹配,从而得到一定的结论或对策的一种分析工具。
近年来,宿州市总体经济持续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由2015年1 235.83亿元[1],增长到2020年的2 044.99亿元[2],经济发展形势较好,同时2019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安徽全域被纳入长三角一体化规划,宿州市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但受一定因素的影响[3],宿州市还存在人均收入较低,高新技术薄弱等问题,与省内其他地区比较,宿州市还处于较落后的地位。为加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区,宿州市必须强基础补短板,进一步推进宿州市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所研究的经济活动,是由人所主导的经济行为,因此,在分析地方的区域经济时,就需要分析这一地区的人口情况。皖北地区的城市普遍人口众多,宿州市更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宿州市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常住人口达到532余万人[2],占安徽总数的8.72%。人口众多,对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来说是能够提供一定的优势,人口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人口资源会促进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
以支出法核算,2015—2018年,安徽省GDP中最终消费占比由49.4%提高到51.4%,其中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由77.8%提高到79.2%[1],说明消费在扩大内需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在居民消费中,城镇居民消费比率占大多数,如安徽省城镇居民消费比例由2015年的72.4%提高到2018年的73.9%,而宿州市2019年的人口城镇化率为43.96%[1],若人口城镇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城市人口就会增加约5万人,每人每年增加消费1万元,总消费就能增加约540亿元,未来10年单此一项,总消费就能增加5 400亿元左右。在中国扩大市场内需的这一大环境下,人口多的地区,城市人口增加的就多,人口消费的潜力就大,国民消费能力就会增强时,国民的总收入就会随之有所增长,因此有助于经济发展。消费市场潜力大,还能吸引外部商企进驻,增加资金投入,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人口数量多可以促进当地规模经济的发展。
宿州市属于安徽的北部,距离东部沿海并不远,是京沪线上的重要交通枢纽、京杭大运河的必经之地,公路、铁路、航空、水路交通发达,承启南北,贯穿东西,起到中心枢纽作用,2019年宿州市公路里程总计19 187公里,位居全省第三[3],其重要地位在中国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中,具有明确的体现。
宿州市北接江苏徐州,东临江苏宿迁,南靠安徽蚌埠,西邻河南商丘、山东菏泽、安徽淮北,地处苏豫皖鲁四省的交汇处,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物资中转集散地,2019年宿州市货运量为14 488.9万吨,位居全省第6位[1]。同时宿州市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战略区位的重要性由此显现。特别是近年来,宿州市持续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发展,逐渐凸显省际毗邻城市的核心作用。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首先决定于该地域的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宿州市的矿产资源种类较为丰富,其中有10余种矿产资源已探明,具有一定储量。在进行工业化生产时,丰富的矿产资源会成为工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原料的成本会降低,工业提升的潜在价值就大。目前,宿州市处在城市的发展阶段,开发用地相对较少,相比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来说,用地储备量大。宿州市地貌以平原为主,土质较为优异,这些优势为未来宿州市的城市化发展提供了空间保障。
宿州市文旅资源源远流长,人文景观和自然风景较多,饮食文化丰富多彩,较为出名的景观区域有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灵璧奇石文化园、灵璧现代农业博览园、宿州市博物馆、宿州新汴河景区、砀山县梨树王景区等4A级景区6家[4],还有坠子戏、泗州戏等地方戏曲,还有书画之乡的称号。宿州市2019年旅游总收入为214.02亿元,占GDP比重为10.82%[4],地方旅游收入相对较高,具有积极打造出一套旅游内容充实、文化形态多样的综合文旅体系的基础,未来远景较好。
ABL沉默对DOX和TRAIL诱导结肠癌细胞HT29凋亡的影响······························李雨雨 金由辛 徐中娟 张书忙 索广力 (1,134)
2020年宿州市实现的生产总值约为2 045亿元,人均GDP 38 410.8元[2]。总体来说,宿州市经济发展较为薄弱,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弱,人均收入水平也偏低,与安徽省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2020年宿州市三产比为15.2∶35.2∶49.6,而安徽全省的三产比为8.2∶40.5∶51.3[2];在按三次产业分的就业情况中,2019年宿州市就业总数为390.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比35.3%,第二产业占比29.1%,第三产业占比35.6%,而安徽省三产的平均占比为30.7%、28.8%和40.5%[1],可以看出,宿州市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高,第三产业与安徽省平均水平相比相对落后。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方面,2020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 027家,其中34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19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173.8%,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9%,食品制造业下降7.4%,纺织业增长4.0%,皮革羽毛制品和制鞋业下降25.3%,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下降3.5%,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7%[2]。在R&D经费支出方面,2019年宿州市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为92 500万元,其中应用研究支出仅为532万元,位居全省第14位;2019年宿州市工业企业R&D经费外部支出为1 417万元,位居全省第14位;工业企业享受政策方面,2019年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为3 109万元,位居全省15位[1]。由此可以看出,宿州市工业企业工业化基础水平不高,工业企业对技术投入不够重视,创新意识较为落后,地区内的高新技术产业,政府政策投入不高,总产业的占比较小,技术含量偏低,宿州市产业结构相对粗放,产业层次较低。宿州市生产粗加工的初级产品生产链比较多,不增加技术创新,缺少精加工的生产链,这就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原料等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在同行业领域中,没有带来强大的竞争力,就无法在行业领域形成带动作用,核心产业的发展较为不足。
近些年来,宿州市总体经济有所提升,但与安徽省皖南、江淮等地区的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生活基础设施不完善,如2019年宿州市公用设施用地为2.34平方公里,位居全省第7位,2019年末城市污水管道总长237公里,位居全省第16位[1];收入水平依然较低,如2019年宿州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4 791元,位居全省第15位[1];普通群体的生活质量不高,如2019年宿州市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情况中,家用汽车、电冰箱(柜)、热水器、空调器、彩电、计算机等拥有量,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受这些因素影响,每年宿州市流出人口较多,2019年占全市总人口的26.22%[1],其中中青年人员占比较大,人才流出较多,一些事业有成的流出人员,返乡再就业的少,政府出台的人才吸引政策力度不够,人才引进工作效果不明显,中高端的技术人才缺失。
同时,宿州市本地人才缺口较大。宿州市现有普通高等院校3所[2],特色高等教育少,2019年宿州市每十万人口拥有受教育程度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为7 004人,位居全省第14位[1],本地受高等教育人才缺少。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城市一般是区域的核心,而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安徽省在政策上是支持宿州市城市建设的,促进其打造成为苏豫鲁皖四省交际毗邻区域的新兴中心城市,但宿州市的本身发展还是较为缓慢,中心集聚能力薄弱,行业领域的竞争力不强,规模经济发展不够,没有明显的核心主导产业,因此想要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辐射作用,还有所欠缺;虽然经济总量持续提升,但后续韧劲不明显,在与省际邻边城市的经济联系方面,虽然建立宿徐现代产业园等开发园区,但没有突出的产业成果,无法产生区域经济的极化效应,带动周边发展的能力明显不足。同时,宿州市内部县区发展不均衡,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没有完全建立,没有积极建立分工互补关系,经济效率较低。
2019年10月宿州正式被纳入城市经济协调会中的一员。同年12月,以国家战略的层面,确定了安徽省全域纳入长三角一体化的规划范围。2019年中央在有关会议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说,长三角一体化更加受到重视,这就对宿州这样的人口多、城镇化水平低的皖北城市来说,能够促进对发达地区输出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对接吸纳,为宿州市城市化建设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安徽省一直高度重视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针对皖北地区经济现状的相关特点,结合区域差异和人文环境,有针对性地出台了政策方案,2021年安徽省出台了《落实国家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若干政策措施任务分工方案》,在方案中由省直部门牵头负责,从资源能耗控制、建设用地倾斜支持非居民用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强化紧缺人才培养引进政策等一些重点方面,进一步细化了皖北地区产业转移的政策举措[5],为宿州产业发展方向做出了积极引导。
近年来,中国在构建宏观调控交通运输网络,持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强化突出了皖北区位的优势。2020年,《安徽省贯彻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方案》,重点强调要完善基础交通设施网络的工作,着力建设如“淮北—宿州—蚌埠”等相邻城市的城际铁路,从而逐步完善皖北地区的快速铁路网,强化城市间的互联互通,扩大覆盖面[6]。
同时推进交通枢纽建设,强化立体交通网络的衔接,发展三栖交通联运,提高运行效率,包括宿州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进机场发展,从交通运输层面,进一步巩固了宿州市的区位优势,并会给其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当中,重点内容包括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积极运用市场化的办法,以开放型调整为手段,逐步进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出台政策加大对第三产业,特别是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而之前分析宿州市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可以看出,结构的矛盾相比其他城市来说,是较为突出的,对宿州市的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就比较大。此外,私营企业相对发达地区的同行业企业,在企业管理、技术创新等重要环节方面都没有明显的优势,这就制约了宿州的经济发展。
宿州市是中国比较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2019年宿州市有效灌溉面积448.44千公顷,居全省第5位,农业总产值为282.481 5亿元[7],农业生产总量多是其优势。但是在机械化、技术产业化等方面,还是处于落后状态,例如2019年农业机械总动力为777.448万千瓦,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动力为20.806 1万千瓦,2019年宿州市农产品初加工作业机械为23 471台,而棉花、油料等加工机械为5 696台,占比为24.27%;水利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如2019年宿州市耕地节水灌溉面积114.7千公顷[4],除涝面积366.35千公顷,洼地农田的治理工作难度依然存在,工作力度仍需加强;在安徽省各市的主要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比较中,2019年宿州市谷物产量为5 391公斤/公顷,棉花为823公斤/公顷,花生为4 960公斤/公顷,油菜籽2 159为公斤/公顷[7],均低于全省平均值,说明还需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积极引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
宿州市农民群体收入普遍偏低,2019年宿州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 213元,位居全省第15位[1];农村人口外出务工较多;特色田地利用率低,如优质品牌农业较少,农业技术推广覆盖面不大,相对于苏豫鲁三省的邻边城市,宿州市农民群体收入明显增长缓慢。
由于长三角一体化规划范围包含安徽省全域,在皖北地区中,与宿州区位相近、经济发展同一水平线的城市不少,在建立新兴省际毗邻中心城市方面,为进一步打开市场,周边城市也都在优化本地的投资环境,结合工作实际和当地特色经济,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积极招商引资,竞争压力不小。
外部的新兴城市群对宿州发展有极化效应,吸引宿州本地人才、资源的外流,这就极大的影响力宿州经济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边城市的经济联系。
以上相关经济要素的列举是对宿州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做了一个大致的分析。从中可以对宿州市的经济发展情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根据SWOT分析的方法步骤,接下来将对宿州市的优劣势因素、机遇挑战因素进行分析归纳(表1)。
表1 宿州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SWOT矩阵
表1中,竖标依次为优势(S)、劣势(W),横标依次为机遇(O)、挑战(T),而交叉的部分则根据相应的因素,推导出各种情况下可能采取的战略选择。
单个城市要想独自发展起来,是十分困难的,城市发展的本身就需要与周边区域的互联互通。宿州市要想打破被动发展局面,就要积极与兄弟城市对接联系,结合各自区域优势,确立合作分工,形成优势互补,持续推进城市集团性发展,寻求合作共赢的局面。
单个城市不仅有他的中心市区,还包括市区周边的县域乡镇,在发展外部经济合作的同时,绝不能忽略自身内在的城市建设,这就需要在地区内部,抓一部分中心城市发展。同时要着力加强县域联通建设,强化合作分工,及时进行补短板,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区域城市化发展的未来趋势,适当的重新优化调整行政区划,合理调配县域空间布局,切实抓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落实好公共服务体系,认真开展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而逐步提升城市行政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拉近城市内部城区和周边县的联系,逐步模糊城乡边际[8]。
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同时,积极围绕核心产业,培育壮大相应的生产性服务业,如物流、金融、技术支撑、电子商务等,切实加强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发展,延伸高端产业链价值。结合宿州市的地理区位优势,加快宿州市北部物流枢纽中心和货物集散中心的建设,推动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同时吸纳新兴技术,推动物流装备与设施的现代化,推进与蚌埠市等国家物流枢纽载体城市建设的联动作用。
充分利用好宿州市主体地貌的优势,充分运用优质平原用地,积极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重点发展蔬菜、特色水果和中药材等高经济价值的种植产业,引进先进的农机技术,提高种植产量。
充分发挥宿州云计算产业集聚优势,重点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型制造等新兴产业,从政策层面,鼓励民营企业认识并应用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的信息技术,从技术层面上,推动企业创新组织管理方式和生产运营方式。同时放宽政策,建立人才引进的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要切实增强培养本地人才的意识,进一步强化培育力度,积极推动宿州高校与徐州、南京等地高校开展技术项目、教学理念、创新思维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建设本地人才培养基地。
基于SWOT模型分析,本文综合分析宿州市的优劣势、机遇和挑战因素,针对这些因素,并结合当前长三角一体化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制作宿州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SWOT矩阵,适当推导提出如何加快推进宿州市的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进一步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推进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持续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联动合作,逐步将宿州打造成为皖北地区重要省际毗邻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