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熊 英 特约记者/袁 俐
记者:“文革”结束后,中国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文化领域的支撑作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五七”工厂是如何变身为浙江舞台电子技术研究所的?您又是如何成为研究所所长的?
俞健:“文革”后“五七”工厂面临向何处去,厂领导支持我向研究所发展的设想。1978年6月,“五七”工厂向浙江省文化局上报了我起草的浙江舞台电子技术研究所建所方案(草案)。
同年7月,文化部设立了科技局,文化部副部长司徒慧敏兼任局长,决定新建中国舞台科研所。负责筹建的负责人柳絮,对我们搞舞台灯光计算机印象深刻,多次来杭州要把我们建成文化部直属的舞台电子技术研究所,作为中国舞台科研所的研究力量。该事虽经文化部党组通过,但因遇国务院发文一律不准将地方单位上收而未成。后在司徒慧敏等文化部领导、省领导的推动下,1981年6月15日,浙江省编制委员会发文,浙江戏剧用品厂(即原“五七”工厂)兼称浙江舞台电子技术研究所。
1983年4月,浙江省文化厅任命我为浙江舞台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兼浙江戏剧用品厂厂长;次年完成了转为研究所的全部手续;1986年9月,明确单位性质为正处级事业单位。1997年5月,浙江省文化厅任命我兼任浙江电影机械厂厂长;6月,两单位合并为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成为国内第一个舞台设计研究院,我任院长。2001年改制后,我任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以下:1997年前,简称“舞台所”,之后简称为“舞台院”)。
记者:改革开放提供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良机。从“五七”工厂变身而来的舞台所是如何克服人才缺乏、基础薄弱的不利条件,发展成为全国舞台技术研究领域翘楚的?
俞健:舞台所发展得快应归功于全体员工的努力及孙家贤、沈才土等厅长及文化部谢锐、童明康、林儒忠等文化科技领导的心血。我任所长后做了几件事。
一是汇聚科技人才、拓展科研领域。
我十分重视汇聚专业人才,组建了一支以理工为主、多学科的科研队伍。以此为基础,研究项目从调光,扩展到计算机、舞台机械、艺用化工、舞台电脑字幕机、激光、音乐喷泉等。各类科研项目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文化部、浙江省科技进步奖50项(其中部级一等奖5项、部省级二等奖18项);科研成果均转化为产品,7项产品评为国家级新产品。
二是从产品研发拓展到承接整体舞台工程及舞台工艺设计。
完成了北京电影制片厂、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北京人民大会堂小礼堂、八一大楼、全国政协礼堂、深圳音乐厅、天桥剧场、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中国戏曲学院、保利剧院、绍兴大剧院、桐乡大剧院、杭州剧院、首都剧场、星海音乐厅、北京音乐厅、中央戏剧学院、温州人民大会堂、西安电影制片厂、山西电视台、吉林文化活动中心、西藏体育馆、天津体育馆等20多个演出场所的灯光、音响、舞台机械等不同类别的工程,以及开罗国际会议中心、加纳国家剧院、几内亚人民宫、刚果会议大厦、莱索托国家剧院、马里会议大厦、巴巴多斯体育馆等10个援外舞台工程。
三是舞台所建成为文化部行业归口所(院)。
起草了文化部“八五”、“九五”、“十五”规划中的舞台技术部分。我任文化部舞台技术专家组组长期间,参加了文化部文化科技项目的立项论证、鉴定和评奖等工作。1992年,国家技术监督局明确舞台技术标准由文化部管理后,我任文化部技术标准组组长,1993年,负责完成了文化部制订的第一个标准《电子调光设备性能参数与测试方法》(获1993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接着又制订了国家标准《电子调光设备无线电骚扰特性限值及测量方法》(获1996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行业标准《调光设备常用术语》《歌舞厅灯具通用技术条件》。文化部在所内设立了文化部舞台电子设备检测所。
四是在全国文化科研系统、浙江省文化系统中第一家完成了改制。
1984年,舞台所成为浙江省科技体制改革首批试点单位。其间在国家没有一分钱投资的情况下,征地三十亩,共新建了一万二千平方米科研楼。舞台所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获浙江省省级科研院所绩效总分第一名,被文化部科技司、《中国文化报》誉为舞台技术第一所。2001年,在全国文化科研系统、浙江省文化系统中第一家规范地完成了改制。
舞台所的发展得到了众多领导的关心、指导。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张德江考察过舞台所;中宣部副部长王太华,文化部副部长司徒慧敏(三次)、王济夫、艾青春、陈晓光、周和平,以及浙江省委等领导都曾到舞台所实地调研指导。
此外,1984年8月—1993年8月,我兼任了浙江省文化厅电影处副处长,分管文化科技,其间浙江省文化系统(不算舞台所)十多个厅属及市属单位有40个文物、电影、乐器、艺术医学、美术的科技项目获奖。
记者:舞台所在您的领导下,科研成果突出,请谈谈您参与过的科研项目。
俞健:我常从发展趋势、终极目标、技术突破几个角度来寻找课题。我涉及的科研项目如下。
(1)调光
1990年,我提出研制全数字调光器,用数字技术移相提高调光品质;舞台所研制成功了1S系列全数字调光柜,获1994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我提出研制分布式调光器;舞台所研制成功了2S、2ST数字调光箱,并在浙江音乐厅等项目成功应用,获1995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我参与了PWM交流(正弦波)调光器的研制,其输出的包络线是工频正弦波,三次谐波分量较移相调光小一个数量级,获国家发明专利、1994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以上三项均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国外是在十来年后才出现同类产品。
(2)舞台灯光计算机控制台
我先后领导并参与了6代灯光计算机控制台的研究,有多个控制台获奖。
DJZ-2180灯光计算机控制台,使用在埃及开罗国际会议中心等场所。被文化部鉴定会评价为:我国第一台高性能、高指标、高可靠的灯光计算机控制设备,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获1988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DJZ-3000全数字舞台灯光专用计算机控制系统。这是新一代,特别适合国情的灯光计算机控制系统,获1991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E K O 系列灯光电脑控制台,最大控制回路2000(可扩展到6000),可控制电脑灯的色彩、图案、光束等,有中、英文显示,获1995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EKO系列灯光电脑控制台
由EKO系列灯光电脑控制台、1S系列全数字调光柜、2S、2ST数字调光箱和下面的ZW-1型抑制电感器组成的ZSE全数字舞台灯光控制系统,获199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3)抑制干扰
通过大量测试和数学分析,我发现了可控硅开通过程的最佳电流上升曲线,据此研制的ZW-1抑制电感器,经测试明显优于美、英、日的先进产品,该研究成果至少在国际上领先了10年,获1993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记者:在20世纪90年代,您曾经与钱学森有过长时间的书信往来,得到过钱老的关怀和指导,他还赠送其新著《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给您。能介绍一下钱老关于艺术与技术的思想对您工作有着怎样的影响?
俞健:1988年,《艺术科技》(内部刊)创刊。为争取指导,我们给钱老寄了《艺术科技》。万分幸运,由此《艺术科技》、舞台所进入了钱老的视野。我们接触到了钱老研究科学和艺术的整个体系及其相互间关系的深刻思想。
更加不会想到的是,后来知道我最要好的初、高中同班同学沈德奋是钱老的女婿,使我与钱老的家人也有了交往。这是一段终生受益、经常回忆的奇遇。下面简单作些介绍。
针对1990年第3期《艺术科技》资民筠的文章《新的起步点——借助高新技术繁荣发展中国民族艺术》,钱老批语:“总要分清艺术与技术;艺术为主,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所以是艺术提要求,然后是‘艺术技术专家’满足要求。问题是艺术大师要懂得怎么提要求。花花梢梢,不成艺术!”
1991年第1期《艺术科技》刊登的资民筠的《灵境(“虚”的真实)》,译自钱老寄给资民筠的美国环球杂志的文章《Virtual Reality》。此文介绍了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感觉到一个“虚”的真实世界。钱老说:“21世纪的文艺与高技术的关系从此可见一斑,大有可为!”并建议:“Virtual Reality的汉语词可用‘灵境’。这不是带点中国味吗?”
1992年3月5日,我想请钱老为《艺术科技》题写刊名,给钱老写了第一封信,想不到一个星期就收到了钱老的回信。同年7月28日钱老又主动来信,对《艺术科技》卢竹音的文章《戏曲卡拉OK带的应用》进行了点评,并提了建议。由此开始,我一共收到过钱老的10封信,后来6封收入了《钱学森书信》,4封收入了《钱学森书信补编》。
1994年12月,钱老送给我一本他的新著《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书中有三篇与《艺术科技》有关的文章。《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广阔天地》是钱老读了《艺术科技》的文章后写的:“早在50年代初我就在美国第一次观看了电影动画片《恐龙世界》,其音乐配音是用了Stravinsky的《春之祭》,这是一场历时约1小时的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成功演出。制作者是美国Walter Disney公司。我近读《艺术科技》一九九四年二期有篇讲美国洛杉矶迪斯尼乐园的文章,则是又大大进了一步了,它展示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广阔天地。”
1995年1月13日,钱老给我寄来了一篇英国《新科学家》上讲运用现代电子技术创造出现在人的歌喉无法唱出的歌声的文章,建议《艺术科技》翻译发表。1995年第1期《艺术科技》刊登了此文《计算机神奇地创造出无法唱出的声音》。
1995年3、4月份给我的两封信写道:“我国的一项大有前途的第五产业(文艺产业)即将在祖国大地上发展起来”,并建议:“中国的第五产业必须做到: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决不能办成官营的,一定要政企分开。”在他看来,继农业、工业、服务业、科技业之后兴起的“第五产业”,是为文化服务的产业,或称“文艺产业”。1996年6月的信中写道:“我想到一个问题,科学技术与艺术的融合问题。我们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创造出技术与艺术的交响诗,就要求科技人员与艺术家互相了解,用对方的语言讨论问题;而不能光凭热心。”
在《钱学森书信》中,我曾读到过十来封钱老写给别人的信,信中谈到《艺术科技》、舞台所或我。钱老对我们的关注大大超过了我的预期。学习钱老的思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记者:2001年舞台院完成改制时,您已年近退休年龄,退休后您是如何发挥余热的?
俞健:舞台院党总支书记洪连荣原是核基地的一个研究所长,改制时他提出改制后要调回事业单位。沈厅长征求我的意见,我表示当然支持。沈厅长又问我对自己的工作怎么想。我说原先没想过,厅里如考虑,希望能安排我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或许可发挥点余热。这样,我59岁时关系转到了学院,但60岁前仍在舞台院工作。一到60岁,我就想为学院做点事。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是由浙江艺术学校和浙江电影学校合并而成的,以前我曾在艺术学校讲过《舞台灯光控制技术》,电影市场冷清时我曾建议电影学校增设舞台技术专业。了解到学院影视技术系已开设舞台技术方面的专业,但缺少教材,根据需要,我主编了《剧场工艺》《舞台机械》《舞台灯光》三本教材,并开讲了《剧场工艺》课程。虽然我62岁办了退休手续,但《剧场工艺》课一直讲到了2020年。
记者:2004年11月,经文化部、民政部批准,中国文艺演出物资协会(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前身,以下统一简称:协会)成立了二级机构演出场馆设备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为促进行业技术发展,开展了标准制订、等级评定等工作。您一直是专委会副主任之一,还担任过副理事长,请您谈谈参与相关工作的情况。
俞健:协会成立之时,舞台所是协会理事单位;1995年换届改选时,为增强科技力量,我被选为第二届常务理事,由此我担任了二至六届常务理事。
2005年3月26日,协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了专委会成立大会,协会理事长张永嘉兼任专委会主任,我被聘为专委会副主任。从此,协会技术部作为专委会的秘书处负责具体开展等级评定、技术培训与标准制订工作。
技术部推动演艺设备工程企业综合技术能力等级评定与技术培训工作非常顺利。我参与了等级评定标准的制订及每一次专委会评定等级的终审会。我也曾编写了部分培训教材,承担过灯光、音响、舞台机械综合性大课和舞台机械的部分讲课任务。
舞台技术标准制订是专委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2005年启动该项工作的头几年,协会每年投入数十万元资金给予支持。协会让我来牵头负责标准制订工作,从选题规划、组织起草班子、审报立项、征求意见到审查报批。
在文化部教科司的支持下,经过约半年的协调、调整,标准工作走上了正规。协会专委会第一批向文化部立项了6项文化行业标准,并陆续由文化部颁布了《WH/T 25-2007 剧场等演出场所扬声系统工程导则》《WH/T 26-2007 舞台灯具光度测试与标注》《WH/T 27-2007 舞台机械 验收检测程序》《WH/T 28-2007 舞台机械 台上设备安全》《WH/T 31-2008 舞台灯光设计常用术语》《WH/T 32-2008 DMX512-A灯光控制数据传输协议》。制订时,我多次参加了后4个标准的讨论会。
至2013年,专委会又组织起草制订了多项文化行业标准,包括《WH/T 35-2009 演出场馆设备技术术语 舞台机械》《WH/T 36-2009 舞台机械 台下设备安全要求》《WH/T 37-2009 舞台机械 操作与维修导则》《WH/T 38-2009 舞台扩声系统跳线柜、综合接线箱、地板接线盒设置规范》《WH/T 39-2009 专业音频和扩音用扬声器组件实用规范》《WH/T 40-2011 舞台灯光系统工艺设计导则》《WH/T41-2011 舞台灯具通用技术条件》《WH/T 57-2013 演出场馆设备技术术语 音响系统》《WH/T 59-2013 演出场馆设备技术术语 剧场》等;并启动了强制性国家标准《GB 36728-2018 舞台机械 刚性防火隔离幕》,以及文化行业标准《舞台机械 设备性能参数》《舞台机械 设计导则》等多项标准的制订工作。
2013年后,我曾一度不再负责协会标准工作。期间,我还参加了国家标准《GB/T 14218-2018电子调光设备性能参数与测试方法》的修订,文化行业标准《WH/T 86-2019 舞台灯光控制台通用技术条件》的制订。
2019年,协会成立了标委会,我任常务副主任,2019年9月,标委会启动了强制性国家标准《舞台机械安全》的制订工作,我担任了起草组组长;其间,申请成功了几个行业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同时,开展了团体标准的制订工作。
2021年改名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我任主任。
记者:20世纪末,中国的剧场建设迎来了一个高潮,建设了一大批现代化剧场。您作为舞台技术领域的专家,参与了很多剧场建设的相关工作。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俞健:1996年,中国剧场建设兴起,我在《艺术科技》第3期上发表了《舞台模式探讨》,介绍北美下空舞台,提出镜框式舞台有下空舞台、机械舞台、固定舞台三种模式。
20世纪末以来,参与剧场建设舞台工艺设计逐渐成为我的主要工作。我曾担任近20个项目舞台设备工程总顾问、舞台工艺设计总负责或舞台工艺咨询专家,包括杭州大剧院、河南艺术中心、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琴台大剧院、琴台音乐厅、中国婺剧院、浙江省人民大会堂、贵州省人民大会堂、杭州国际会议中心、西安秦皇大剧院、深圳南山文体中心大剧院、济源文化城等。我参加了国家大剧院、广州大剧院、玉兰大剧院、盛京文化艺术中心、江苏大剧院、无锡大剧院、新清华会堂、山西大剧院、哈尔滨大剧院、合肥大剧院、泰州大剧院、云南大剧院、长沙梅溪湖大剧院、广西大剧院等20多个剧场的咨询、论证、评标、验收工作。
我任杭州大剧院舞台设备工程总顾问。印象最深的是:一是审图时我发现为歌剧院设计的环型幕舞台,18 m台口配了18 m吊杆,完全不适合中国剧团的演出要求,经过反复争论,最后按我提的檐条幕舞台要求,增加了主舞台宽度和吊杆长度,避免了一个致命错误;二是通过认真的国内外考察比较,杭州大剧院配置了德国SBS的钢丝绳牵引升降舞台、美国ETC的灯光设备及美国Mayersound的音箱等世界顶级水平的舞台设备,将国外先进设备与技术引入国内。
琴台大剧院是经国际招标由中国建筑设计院中标设计的现代化大剧场。我担任了舞台工艺总设计,从建筑方案评审修改、舞台工艺设计、舞台设备招标、施工方案审定、施工协调与监理、舞台设备竣工验收,参与了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该剧院的舞台机械、灯光、音响设备及建声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高水平,多项舞台设备性能指标在国内的大剧场中名列第一,不少国内外著名剧团演出后对琴台大剧院的舞台设备评价很高。
我认为舞台工艺设计应根椐要求与条件、下功夫突出特色,提高场馆品质。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为提高利用率,决定将原来准备建的800座音乐厅改为1200座剧场,我采用了多层舞台方案,将侧车台、后车载转台、冰台、芭蕾舞台等都设到舞台下层,大量压缩了侧舞台和后舞台面积。
我为蓝天大剧院设计了只设单边车台的不对称舞台,省下的建筑面积建了多个电影厅。建成三年后我回访时,蓝天大剧院总经理说:国内外剧团演出了几百场各类剧目,效果都很好。电影厅能补贴剧院亏损。对此设计非常满意。
在应邀参与对杭州运河大剧院舞台工艺方案讨论时,我根据没有条件设后舞台的情况,另外提出了下空式中央舞台+模块化升降舞台+左侧车台+右侧车载转台的方案。
记者:几十年来,您与海内外演艺科技机构有广泛交流与合作,积累了丰富的剧场舞台工艺与设备配置经验。您是一个特别用心、善于积累的专家,多年来,发表了很多文章、参加了不少论坛演讲,传播自己的见解,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俞健:在舞台所时,我与奥地利WAAGNER-BIRO舞台设备、德国SBS、德国REXROTH、日本三菱重工、韩国佳思等国外著名公司都曾多次交流合作;与日本小川俊朗、德国Kunkel等舞台技术专家有密切交往。至今,我先后参加了文化部、浙江省科技厅及协会等机构组织的国外专业调研考察活动27次,访问过25个世界著名剧场设计咨询公司、舞台机械、灯光、音响公司、参观考察过200多个各种类型的剧场。这些不同规模、不同观演关系、不同功能、不同运行模式,及不同舞台形式的剧场,直观地展示了剧场的多样性。对照起来,中国近来现代化大剧院建设的成绩与不足也就比较清楚了,如剧场建设缺少全面规划、盲目模仿欧洲的机械舞台形式、盲目攀比追求设备大而全等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多年来,除了参与剧场建设咨询、做顾问,我也以文章、演讲、授课等多种形式,呼吁正视剧场建设中的相关问题,重视舞台工艺设计。
20世纪70年代起,我在《浙江机械》《照明技术》《艺术科技》《广播与电视技术》《中国文化报》《演艺科技》等报刊杂志上发表70多篇舞台技术及剧场建设相关文章,包括《舞台灯光控制专用电子计算机》《舞台灯光控制技术及其发展》《剧场灯光、舞台机械配置探讨》《镜框式舞台的历史与现状》《剧场建设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等,希望能为中国剧场建设的健康发展出点力。
近年来,我还多次参加了国内外国际论坛,曾多次在“中国国际演艺科技论坛”上就《剧场建设与展望》《剧场的多样性》《舞台灯光供电系统的发展方向》发表演讲;2012年,在中国传统戏场建筑研讨会上,演讲《多层戏台及其技术设施》;2013年,在德国SHOWTECH论坛上作了《从武汉琴台大剧院看中国剧场建设》的演讲,力所能及地推进国内外行业交流和中国演艺科技事业繁荣发展。
记者后记:
俞健先生50年演艺科技人生轨迹的回望,无论是早期作为科研人员,还是后来担任舞台所所长,亦或是退休后参与行业工作,俞老一直都敬业用心,勇于创新,善于抓住机会,迎难而上。正如俞老所说“无论周围多么乱,无论条件如何差,我们认定目标,探索、研究、创新、一步一个脚印,终于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希望俞老等老一代演艺科技人筚路蓝缕、开拓进取的精神,能砥砺年轻人去书写演艺科技与艺术融合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