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一知
〔摘 要〕多年来,文子洋已经创作完成了约七十多部作品,涉猎体裁广泛,其中歌曲20余首,钢琴作品10余首,管弦乐4首,协奏曲7首,室内乐20余首、合唱作品1首,室内乐歌剧1部等等。从其总体风格来看,文子洋的创作时常立足于民族民间元素,但又偏爱追求一些新颖的音响效果,他喜欢在创作观念、音乐结构上追求创新,在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关键词〕青年作曲家;文子洋;四川交响乐团
9月5日下午,四川交响乐团在城市音乐厅举行“天府四川· 乐之土地”2021-2022乐季发布。发布会现场,四川交响乐团公布了与赵季平、谭盾、张国勇、谭利华等重量级艺术家合作之外,同时,还与青年音乐家合作,钢琴家万捷旎、钢琴家谢明和作曲家文子洋将成为四川交响乐团新的青年驻团艺术家。
即将成为研究生的文子洋,此次以青年作曲家的身份成为四川交响乐团的驻团艺术家,可谓“年少成名”,但这一切离不开他的努力和优异的成绩。近年来,作为中央音乐学院学生的文子洋,先后以他的多部原创作品斩获业内大奖:2018年11月,室内乐《归道》获“第九届中国ConTempo作曲比赛评选”第一名;2019年,他创作的《望川Ⅴ·号子》获得“2019林耀基中国风格独奏小提琴国际作曲比赛”一等奖;2020年,作品《逐光》(为管弦乐队而作) 獲得了“杭州现代音乐节‘艺创奖’国际管弦乐作曲比赛决赛一等奖”;2021年,他凭借圆号协奏曲《望川Ⅵ· 姑苏》获得“第二届苏州金鸡湖作曲比赛决赛”一等奖。也因此,文子洋被大多数人称为“比赛收割机”“获奖专业户”。他的作品还在美、俄、德、奥、日等十个国家的著名音乐厅,包括具有百年历史的柏林音乐厅、奥地利广播公司爱乐大厅、中国国家大剧院等成功上演。除此之外,文子洋还曾在2013年、2014年分别出版著作《钢琴小品八首》和《和声习题作业——依据斯波索宾等<和声学教程>》。2021年,文子洋又凭借优异的成绩保送至中央音乐学院就读研究生作曲专业。此次,文子洋成为四川交响乐团新的青年驻团艺术家,也将为他的创作生涯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子洋从小就浸润在音乐氛围浓厚的家庭,这也使得他一直以来都对音乐保有高度的热情。
4岁开始接触钢琴,6岁开始至此后的12年时间里,师从于李秀美教授学习钢琴。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他不断地提高着自己的演奏技术。文子洋曾在上海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中获得中国作品组一等奖。通过长期弹奏经典作品,他接触到了大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同时形成了较好的乐感,为他的作曲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岁时,文子洋开始跟随黄虎威教授学习作曲。14岁那年,在黄虎威教授的指导下,他运用一首内蒙古的民歌改编创作了一部钢琴小品,这是文子洋的第一部作品,虽然篇幅短小,仅十余小节,却获得了黄虎威教授较高的评价。作品中对民歌的借鉴,也得益于黄虎威教授对他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了文子洋后来的音乐创作观念——扎根于民族沃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文子洋向笔者谈道:“黄老师的作品《巴蜀之画》深受大家的喜爱,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作品当中运用了大量的四川民歌,这是黄老师创作的一大特点,这一理念也对我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我认为这一点在未来是难以改变的。”
在文子洋的心目中,黄虎威教授是他人生的“引导者”,一直伴随着他在川音附中的整个学习生涯,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帮助他规划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同时还能在艺术上指引他不断前行。那时他几乎每周都要带上自己周内完成的作业或是作品去黄虎威教授那里上课,不论多晚,黄教授都会认真修改他的作品,并提出中肯的建议。“我十分感谢黄老师,他在专业上对我十分严格,这也为我的专业技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我看来,他是一位十分负责且博学的老师。”
18岁时,文子洋以专业考试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就读本科,先后跟随陈泳钢教授、贾国平教授、秦文琛教授学习。在跟随陈泳钢教授、贾国平教授的学习中,文子洋深深地感受到两位恩师全身心为学生付出的精神。面对文子洋的每一首作品,陈泳钢教授、贾国平教授都会十分耐心地给他讲评、修改,促使他不断地进步和成长。
目前,文子洋跟随的秦文琛教授,也以独特的教学方式和作曲观念影响着他的作品创作。秦教授时常鼓励他,在创作作品时,既要坚守艺术的精神,又要不断地突破自己的艺术思考广度,寻求多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在跟随秦教授学习过程中,文子洋充分地感受到了秦教授对于音乐创作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一点也对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文子洋看来,先后跟随的几位作曲老师,都有着不同的教学方式,每位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总是带给他不一样的作曲灵感,促使他不断地尝试各种作曲技巧和风格,从而防止自己作曲观念的固化,同时,几位恩师也带领着他,在一次次的学习和创作中,找寻到了一种属于自己“个性化”的创作风格。
无论是钢琴老师李秀美教授,还是作曲老师黄虎威教授、陈泳钢教授、贾国平教授、秦文琛教授,他们都在文子洋的学习与成长的道路上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今日所获的成就离不开上述几位恩师的辛勤付出。
多年来,文子洋已经创作完成了约七十多首作品,涉猎体裁广泛,其中歌曲20余首,钢琴作品10余首,管弦乐4首,协奏曲7首,室内乐20余首、合唱作品1首,室内乐歌剧1部,等等。从总体风格来看,文子洋的创作时常立足于民族民间元素,但又偏爱追求一些新颖的音响效果,他喜欢在创作观念、音乐结构上追求创新,在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近年来,文子洋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他个人也在一年又一年的学习及创作实践中,探寻着属于自己的作曲方式。文子洋告诉笔者,一般情况下,他会从两个层面进行作品的构思。其一、借鉴一些民族民间音乐、音调、技法等内容来创作,以此进行民族性的显性表达。其二、则是为作品注入人文内涵,这才是作品的核心部分、是作品的精髓。虽然这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却是判断其“归属地”的重要依据。无论是他创作的《望川》系列,还是他的圆号独奏曲《冈仁波齐:神山之息》,都分别在作品中加入了与之对应的音乐元素和地域特色;更为重要的是,他还在作品中融入了他的“情”,用音乐表达了他心目中“民族文化”。
(一)《望川》系列
文子洋是一个从小生长在四川的作曲家,四川的文化、四川人的生活方式、四川的音乐特色已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川味”痕迹。他喜欢四川,喜欢自己的家乡,高中阶段他时常去北京学习,在北京期间,他对自己的家乡产生了浓浓的思念之情。那时的他,独自一人乘坐火车硬座从北京回四川,每一次火车会在凌晨5点左右经过重庆,那时的天逐渐亮起,当他眺望远处,看到山间轻雾弥漫、层峦叠嶂,长江顺流而下,各种景色尽收眼底之时,心中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他也由此诞生了创作一部思乡作品的想法,将这份故土之情,自然而然地贯穿于整套作品之中,并将作品命名为《望川》。这套系列作品迄今已经完成6首,其中的钢琴三重奏《望川I》、手风琴独奏《望川Ⅳ· 巴蜀随想》(合作演奏家:青年手风琴演奏家商智超)、小提琴独奏《望川Ⅴ》 (合作演奏家:青年小提琴演奏家党华莉、王温迪)、《望川Ⅵ· 姑苏》(合作演奏家:青年圆号演奏家曾韵)都曾获得国内外大奖。他的这套作品曾在乌克兰、俄罗斯、日本和国内的音乐节上演,并获得好评。文子洋表示,他还将写作第VII、VIII、Ⅸ、X,并期望将《望川VII》作为他的研究生毕业作品。
标题的中的“川”字,总会让人首先想到“四川”,将其视为一部描绘蜀地风光的作品。的确,当笔者问及此作的创作原因时,文子洋也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这的确是他创作作品的初衷,作品表达的是他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因为,对于长期在外地学习的他来说,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对家乡的思念,也让他对家乡的文化、风土人情产生更深的认识和浓厚兴趣。所以,文子洋在作品中借用了较多的四川元素,例如船工号子、四川清音、四川民歌、四川羽-宫-商的旋法等,他将这些四川元素,以恰当的方式与西方的现代作曲观念进行了全新结合,从而创作出了具有独特韵味的音乐。
但是,当他创作古琴与钢琴《望川Ⅲ· 遂谷》( 合作演奏家:青年古琴演奏家艾鹏飞、古琴演奏家曾河,钢琴家陈雯)时,其观念发生了转变,望“川”,已经不再限于“四川”,而是“山川”。他将自己的视野由家乡转至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用音乐描绘着华夏各地的风土人情,他将“川”字的意义进行了扩大,使其上升至另一个纬度。而之后斩获大奖的圆号协奏曲《望川Ⅵ· 姑苏》,从标题上便可知,文子洋将目光聚焦在了“苏州”,用音乐描绘了从古至今苏州的千年变化。一部部作品的创作,使得文子洋对于“川”字的理解再进一步——望百川。世间万物、宇宙万象,尽在一个“川”字当中,这或将成为《望川》系列之后的创作主题。
在《望川》系列中,文子洋从一个“川”字开始,由小及大,记录了自己对四川文化、民族文化的理解,展现了他对华夏大地千年文化的真情实感,呈现了他的祖国大好河山的愛恋以及对世间万物的敬仰之情。
(二)《冈仁波齐:神山之息》
《冈仁波齐:神山之息》创作于2020年,此部作品获得了美国第二十二届“肖邦和他的朋友们”艺术节暨第三届“新视野”国际作曲比赛二等奖。
作品的主题,从标题便可得知。而从作品采用的素材来看,文子洋大量地运用了具有藏族特色的民歌旋律、音调等,并用乐器模仿法号、念佛等声音,从而使得这部作品具有典型的藏族色彩。
“冈仁波齐”是西藏有名的神山。人们站在山脚下,仰望巨大的山体,敬畏之情便由然而生。此外,与之相关的“转山”文化,则涉及到对自然、对上天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生与死的思考。
文子洋选择了西藏典型的文化、景点作为了他此部作品的主题与核心,用音乐展现了西藏的独特文化。在创作此部作品之前,文子洋曾多次去往西藏,浏览过当地的诸多著名景点,也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深有体会,并有意识地对西藏文化进行深入探究。与之有关的“转山”文化,也被文子洋以特殊的演奏方式,在作品中进行了呈现:“我有意将演奏家放置于观众席中,旋律的演奏,环绕在观众周围,营造出了‘转山’的场景,从而形成一种形式上的美感。”
实际上,类似的社会文化、民族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文子洋的创作。在他看来,“文化”对自己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难以言说、难以更改的:“我曾尝试完全抛开中国的音乐元素去写作非常西洋化的作品,但是却失败了,我发现‘文化’是难以回避的,例如从小使用的方言、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周围人的性格等早已深入作曲家的骨子里,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融在你骨子里的。虽然文化作为一个上层建筑,会受到经济、环境等影响,但我们会很敏感地捕捉到周围环境中的信息,并有意识、无意识将其带入到作品当中。”
对于即将迈入研究生学习的文子洋来说,更多地参与国际交流,带着注入中国文化的作品走向世界舞台是他今后的艺术追求和学习目标。
但同时,他也会戒骄戒躁,不断地提高专业素养。他幽默地表示:“在之后的研究生阶段,我会把音乐创作当作我的‘信仰’,把作曲这件事作为我每天必做的一项任务,保证一定的写作量,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整个采访的过程,笔者十分明显地感受到他对作曲的喜爱。“我是一个很感性的人,喜欢去享受生活,用心地去感受每一天,体验生活当中的喜怒哀乐,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都能影响到我的创作。我希望像西方的作曲家舒伯特、柴可夫斯基一样,写作一些钢琴小品,用音符去记录生活。如同写作‘日记’一般,用音乐记录下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只有不断地写作与实践,坚持创新原则,才能找到一套属于他自己的音乐语言。
除了作曲,文子洋在闲暇之时,还创办了自己的公众号,在上面写作一些创作札记、音乐小论文等,以此来记录自己的创作思路和作曲观念,或是表达自己对当今音乐创作的想法。它曾在《音乐周报》上发表过《追忆恩师黄虎威教授——六重奏〈告别〉创作札记》以此来阐释自己为恩师创作的作品内涵;另外,他的论文《传统筝乐在新音乐作品中的创新》还入选了中国传统筝乐最高规格赛事“中国传统筝乐艺术节暨翰雅奖·中国传统筝曲演奏邀请赛”征稿与评选活动优秀论文。
其实,文子洋作为青年创作者,拥有比较大的进步空间,他对音乐的执着追求一定会成就他走向另一个高峰。他说:“当一部新作诞生,音乐学家们写作的乐评和对作品的理论剖析,在音乐的传播环节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在音乐学家和作曲家的共同努力下,才会让受众真正地体会作品中的人文内涵,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影响,同时音乐学家们的文章也能帮助作曲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正确的认知,最终也更加利于让中国的音乐作品走向世界舞台。在未来,我希望与其他的作曲家、音乐学家一起把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作品带到世界舞台。”这是文子洋一直以来的艺术追求和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