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现状与“十四五”战略重点

2021-11-04 22:38洪群联
当代经济管理 2021年10期
关键词: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产业融合

DOI: 10.13253/j.cnki.ddjjgl.2021.10.010

[摘 要]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是全球经济增长和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近年来,中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程度不断加深、趋势不断增强,制造业服务化率稳步提升,许多行业企业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融合发展模式,但融合发展范围不够广、程度不够深、水平不够高,与制造强国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十四五”时期,要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培育融合发展主体,探索融合发展路径,发展融合新业态新模式,激发企业融合发展内生动力,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互促和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服务业提质增效升级。

[关键词]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产业融合;制造强国;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F062.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461(2021)10-0074-08

一、引 言

产业融合是全球经济增长和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世界新技术革命和国际产业结构升级的深刻反映。国际经验表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以下简称“两业融合”)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推动两业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高质量发展,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支撑。

20世纪70年代,通讯技术革新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推动并加速了产业的融合发展。一般认为,产业融合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扩散,一些基于工业经济时代的大规模专业化分工的产业边界逐渐模糊或消融,并在原有产业边界处融合发展成为新的产业形态,成为经济增长和企业价值增长新的源泉和动力。[1]从产业融合概念产生背景看,产业融合是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之上的,实质是产业间分工的内部化,即把社会化分工转化为企业内部分工,专业化分工深化细化是产业融合的基础和前提。有观点认为,产业融合从微观层面上看是企业既做制造业又做服务业,既涉及产业链上游环节也介入下游环节,因此是“逆专业化分工”或“一体化发展”,这是片面的。产业融合强调的是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为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减少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障碍,依托现代技术形成的产业链上紧密型业务联系或合作关系。实践表明,产业融合是“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原来制造企业通过产业融合实现向服务型制造或服务企业转型,将原来的制造环节外包给更高效率的专业生产商。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而言的,是深度应用现代化技术、管理、模式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目前是传统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经过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后,也可演变升级为先进制造業和现代服务业,因此是一组统称的、动态的概念。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是由于技术进步、市场开放和制度创新,通过技术渗透、产业联动、链条延伸、内部重组等途径,打破原有产业边界、促进产业交叉融合、育成新业态新模式,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相互支撑、高效协同、融合互动的动态过程,最终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升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随着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而不断演进、升级,是一个主体多元、路径多样、模式各异、动态变化、快速迭代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包括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互渗透互动、嵌入彼此产业价值链体系从而形成紧密关系的状态,也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融为一体、边界模糊、形成新产业和新业态的情况。两业融合的过程呈现几个特征:从要素层面看,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中间投入要素的比重不断提高,服务业在整个产业链、价值链中创造的产出和价值不断提高;从技术层面看,技术创新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应用加速融合进程,催生众多融合新业态;从企业层面看,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路径增多,一些制造企业转型为“制造+服务”或服务型企业,一些服务企业向制造环节延伸;从产业层面看,表现为制造业、服务业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会产生制造业和服务业融为一体的新产业。

二、我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两业融合程度不断加深、趋势不断增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在融合发展中探索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路径新模式。

(一)两业融合发展进展情况

1.以制造业服务化为重点,两业融合发展水平逐步提升

制造业服务化率是反映服务业作为制造业中间投入在制造业行业中的重要程度,在产业融合的研究中历来受到关注和重视,该指数可以用制造业行业中服务业中间投入占全部中间投入的比重(制造业服务化率指数Ⅰ,见表1)、制造业行业中服务业中间投入占总产出的比重(制造业服务化率指数Ⅱ,见表2)两个指标来反映。总的来看,我国制造业行业服务化水平在提升。1997年到2018年,制造业服务化率指数Ⅰ上升了4.41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变化最为明显,分别增加了10.59个、9.11个、7.89个百分点;制造业服务化率指数Ⅱ上升了4.19个百分点,其中,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交通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最为明显,分别增加了8.96个、8.84个、6.44个百分点。

2.行业特性影响融合发展程度,装备制造业服务化程度和消费品制造业相当

从制造业三大行业门类①看,消费品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服务化程度明显高于原材料制造业,见图1。2018年,消费品制造业服务化率指数Ⅰ、Ⅱ分别比原材料制造业高出2.06个和2.14个百分点,与装备制造业基本相当。背后原因可能与产业特性紧密相关,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高、研发投入大、产业链条长,特别是提供专业化、定制化专业解决方案和系统集成服务特征更明显,对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售后服务等服务需求更大。消费品行业近年来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定制化生产、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应用广泛,服务中间投入增长加快,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程度明显加深;相反地,原材料行业以原料供给为基础,原料工业品中间投入比重大,服务中间投入比重相对小。

3.重点行业领域融合发展步伐加快,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路径新模式

装备制造领域,上海电气、陕鼓集团等通过“技术+管理+服务”模式加快向服务供应商转型。[2]上海电气三菱电梯板块实现由单一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2015年电梯、安装维保等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3.5%,服务创造的营业利润占总利润的40%以上。

消费品领域,海尔集团、酷特集團等大力发展个性化定制和全生命周期服务,实现生产流程再造以及与客户的紧密互动。海尔智慧家居凭借其创新的互联网技术,以智能产品为载体,为用户提供着“5+7+N”全场景成套解决方案,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自由定制智慧生活场景,在5大物流空间制定7大全屋解决方案,实现N种变化。

互联网平台领域,阿里巴巴“淘工厂”平台一头连接的是大量优质工厂,一头连接的是淘宝、天猫上大量的中小卖家,将淘卖家海量的碎片化、随机性的生产加工需求聚合起来,通过智能供需匹配的算法引擎将同类型需求匹配给淘工厂平台上擅长承接这种加工需求的优质工厂,实现最高效的供需匹配,推动生产企业分散产能整合共享。

服务反向制造方面,一些拥有强大品牌优势和渠道销售优势的大型服务企业,通过直接进入或贴牌制造(OEM)进入到制造业环节,通过授权、特许、原始设计等方式进入家电、服饰、玩具、食品、礼品等消费品领域。例如,京东依托其强大销售渠道和国内最丰富健全的消费者家电网购大数据,推出C2M反向定制的“京品家电”,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并帮助小熊电器等企业成长壮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融合发展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发达国家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起步较早、水平较高。从企业微观角度看,根据调查公司Andy Neely对全球1.3万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研究,美国制造与服务融合型企业占制造企业总数的58%。麦肯锡研究发现,美国制造业从业人员有34%在从事服务类工作,生产性服务业投入占整个制造业产出的20%~25%。[3]从产业结构角度看,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普遍存在“两个70%”现象,即服务业占GDP的7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70%,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对高附加值的产业体系提供了强大支撑。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质量效益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制造服务业发展不充分,引领产业链价值链攀升的作用不明显。根据2018年全国投入产出表,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业规模约为43.08万亿元,其中用于制造业的服务业中间投入占比约30.1%;作为中间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约为26.89万亿元,用于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中间投入占比约28.1%,制造业服务投入不高,服务业对制造业支撑能力不足。

2.融合发展范围不够广、程度不够深、水平不够高

从范围看,尽管我国一些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融合发展初见成效,但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鲜有突破。装备制造、家电等行业融合发展起步较早,其他行业发展相对滞后。从程度看,一些企业已经开展设计、采购、建造、系统集成等总承包业务,但提供优质、高效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还不强。一些融合发展走在前列的企业还存在着核心技术缺乏、品牌影响力弱、服务业增值部分带来的营业收入所占比重不高等问题。相比全球领先制造企业服务收入占总收入30%左右的平均水平,国内装备制造企业服务收入占比一般不超过10%。[4]从水平看,一些领域融合发展主要是沿袭或模仿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既有模式,创新性和灵活性不够,不能很好适应客户需求和市场形势变化。

3.产业间、企业间协同性不够强,融合发展效益没有充分释放

产业间、企业间协同发展还不够,许多企业缺乏“外包非核心业务、专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思维,涉及领域众多、专业化不强,难以与上下游企业形成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没有形成“1+1>2”的效果,导致产业核心竞争力弱。一方面,融合发展新业态总体规模较小,处于点状开花态势,仍局限于领先企业的先行探索,还没有快速成长为推动动能转换和结构转型的新动能;另一方面,行业的效益效率不高,融合发展还没有成为企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的推动力量。例如,在手机消费领域,全球领先的苹果公司从2003年起持续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利用网络商店与其终端产品iPhone、iPad的组合,开创了将硬件、软件和服务融为一体的新型商业模式,获得了巨大成功。相比而言,我国手机生产厂商尽管制造了数量庞大的手机,但既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也没有形成相应的软件服务平台,产品附加值较低。

(三)两业融合不充分的主要原因

1.认识还不到位

目前,有关方面、有的地方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内涵、形态、机制等方面的认识还存在偏差。有的认为融合发展就是制造业服务化、推进融合就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的将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等同于制造企业多元化战略、制造企业主辅分离;有的对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与战略地位认识不充分,就制造谈制造,就服务谈服务;有的照抄照搬其他企业的做法,缺乏对自身情况、行业特征和市场环境的科学判断,对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和趋势的认识不充分。

2.路径依赖严重

我国制造业整体上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制造业发展以加工组装环节为主,产业链条相对较短,高端服务环节长期依赖国外,主要由跨国公司制造商或服务商提供。一些企业习惯于自我服务的“服务内置化”封闭式发展路径,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动能不足,压缩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空间,也阻碍了两业融合发展。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路径依赖和分工格局,使得企业改变“大而全” “小而全”生产经营模式和突破发达国家控制产业链高端的格局尚需时日,路径转换风险高、投入大、见效慢。

3.体制机制政策亟待完善

一些行业资质管理方式滞后、税收政策不配套、标准不健全、数据不开放,企业跨界发展遭遇障碍。在公共数据获取、数据确权和交易、数据安全等方面还缺乏制度保障,影响了企业数字化服务化转型。例如,数据已经是当今社会重要的生产要素,现行体制下拥有数据资源的单位视数据为独占性、垄断性资本,数据公开共享动力不足,大量信息系统中的历史数据长期闲置,造成很大的财力物力浪费和规则标准的混乱,制约两业融合深度发展。[5]

三、“十四五”推动我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战略重点

“十四五”时期,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产业融合发展趋势,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培育融合发展主体,探索融合发展路径,发展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创新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激发企业融合发展内生动力,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互促和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服务业提质增效升级,为制造强国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改革是破解产业融合发展障碍的根本举措,创新是融合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破除各类显性隐性障碍,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政策融通。企业是融合发展的主体,必须坚持企业主体地位[6],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释放企业融合发展活力。两业融合发展在不同行业、领域、环节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规律和模式,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业施策,针对不同企业、行业、区域产业融合发展差异,支持企业、行业和区域自主实践和大胆创新,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的融合发展路径。我国两业融合发展水平、层次不高,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模式、形态、发展机制,必须注重先进地区、龙头企业、重点行业的领先示范作用,形成一批典型案例和好的经验做法,发挥标杆示范效应,以点带面实现突破。

(一)打造多元化融合发展主体

两业融合需要依靠主体推动,企业是最主要的市场主体,也是推动融合发展的主导力量。必须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支持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对资源要素、技术研发和市场开发的有效整合,同时注重发挥平台型组织、产业集群的重要作用。

1.发挥链主企业辐射带动作用

链主企业是指在产业链上处于核心地位的企业,能够有效协调产业链上各个节点的活动,主导产业链中资金、信息、物料等要素流动,使整个链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正常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7]“十四五”时期,围绕迂回度高、产品分工细致、企业协作密切的重点产业链条,培育一批技术和模式创新能力突出、上下游环节高度关联、价值链治理能力强的链主企业,构建链主企业为核心、辐射带动配套关联企业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格局。大力支持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分工协作与联动融通,实现资源、要素、产能、市场的深度整合与共用共享,形成资源集中、分工细化、合作高效、深度融合的产业形态。

2.强化行业领军企业示范引领作用

行业领军企业拥有雄厚的资本、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能够通过拓展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等环节提升产品附加值,获取市场领先的优势、占领市场份额。中小企业实力较弱,更多采用模仿创新[8],实现产品质量、业务模式等的渐进式提升。“十四五”时期,围绕产品技术成熟、企业同质竞争、亟待转型升级的产业领域,支持融合基础条件好、技术模式领先的行业领军企业,在产业融合的方向、路径、模式上先行先试,形成推广一批融合发展效果好、转型升级效应强的经验做法。鼓励先行企业面向全行业融合发展的专业公司或服务平台,面向制约行业转型发展的共性问题、重大矛盾和瓶颈环节,提供优质专业的社会化服务。

3.完善平台型组织综合服务功能

平台型组织通常指为多边用户提供直接交易、磋商场所的中介组织。[9]平台型组织常常能够集聚大量信息、技术、资金等要素,具有重要的关联枢纽作用。未来一个时期,要积极培育融合平台型企业,引导优势制造企业带动上下游制造企业和关联服务企业,围绕核心业务和产品共同搭建业务信息平台、交互研发设计平台、供应链管理平台、工业云平台等,提高采购分销集成化、产供销一体化和流程管理标准化水平,形成融合共生的产业生态圈。培育发展面向细分行业领域的先进制造业公共服务平台,横向整合制造企业的共性服务需求,打通制造企业和关联服务企业的供需对接渠道,为制造企业提供创意设计、信息化、市场营销、现代物流、人才招聘培训、财务审计、管理咨询等一揽子服务,助力制造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二)探索重点行业融合发展新路径

我国制造业门类齐全、服务业业态众多,两业融合发展是双向循环的过程,而非单向线性的过程,既包括制造业向后端延伸的服务化,也包括服务业反向延伸的制造化。[10]必须突出重点行业,根据行业特点,探索合适的融合发展路径。

1.加快原材料行业和服务业融合步伐

原材料行业融合发展,核心是推进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绿色改造和专业服务等,重构产业发展方式和竞争力。积极对接下游企业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各个环节,加快原材料行业从提供原料产品向提供原料和工业服务解决方案转变。推动原材料生产企业发挥产能和设施优势,在废弃物消纳、资源再生利用、污水处理、能源转换等方面与城市功能紧密衔接,向现代城市服务领域拓展延伸。有序引导部分钢铁企业剥离物流业务,整合现有运输、仓储等钢铁物流资源,组建一批大型专业化钢铁物流企业和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原材料生产企业依托自身技术和数据优势向社会提供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支持原材料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企业联合开发面向行业应用的软件产品和行业解决方案,向同行业企业提供能源管理、绿色制造、自动化系统集成及运行维护服务、第三方管理、安全培训等工程技术服务。

2.推动消费品行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

消费品工业融合发展,核心是推动创新设计、市场营销、品牌管理、售后服务等环节变革,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适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和居民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需求,推动消费品行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增强消费品研发设计、质量控制、市場营销、品牌管理、售后服务能力,加快向定制化、品牌化、客户体验化方向转型。重点推广大规模定制、电商服务和品牌服务,完善服装、家具、玩具等行业个性化设计体系,推动产品生产个性化、销售便捷化、品牌价值效益化。鼓励家电、手机等消费品企业围绕核心产品丰富品类、延伸服务链条,从“产品”向“产品+服务”再向“智能产品+信息增值服务+生态链服务”模式转型,实现智能硬件制造商向智能硬件生态服务商转变。建立消费品生产经营企业产品事故强制报告制度,严格实施产品“三包”、产品召回等制度,保障重点消费品质量安全,保护消费者权益。

3.提升装备制造行业和服务业融合水平

装备制造行业融合发展,核心是提升总承包能力、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拓展增长新空间。着力构建产学研用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重大关键装备基础理论与共性技术研究,重点实现重大装备技术和关键部件攻关突破,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统筹建设一批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提供研发创新、转移转化、知识产权、资源共享、检验检测、工业云信息等服务。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将非核心业务流程外包,推动骨干、龙头装备企业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系统集成商转型,发展无人值守、运行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与自修复、健康状况监测等远程运维功能。

4.深度推进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

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引导电信运营企业、互联网企业等积极转型,发展面向重点行业和区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产业电商、集成供应链、众包众筹、相关金融信息等创新型生产性服务。加快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服务企业的创新应用,推动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构建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推动各类专业市场线上线下融合,积极发展面向个性化、定制化消费需求的电子商务应用,提升企业网络化协同制造、产品精准营销和质量追溯能力。

5.强化研发设计服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围绕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推动工业设计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新模式,通过研发设计增强制造产品的绿色化、智能化、品牌化水平。大力发展第三方工业设计服务,搭建高层次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大型工业企业牵头组建工业设计研发基地、国家工业设计中心,打造一批有国际影响的“设计之都”、设计园区。推动工业设计服务领域延伸和模式升级,从外观设计向产品开发前端的架构设计、面向客户的服务设计延伸,推动设计服务企业介入制造企业产品概念设计、市场调研、生产制造等前端环节,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

6.促进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高效融合

围绕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提升制造业运行效率,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借助现代供应链开展资源整合和流程优化,促进供需精准匹配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接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提供精细化、专业化物流服务,鼓励大型生产制造企业由自营物流转为面向社会提供公共物流服务。[11]推进物流服务与生产制造无缝对接,通过服务外包、流程再造、重组整合等多种方式提高物流协同水平,积极开展定制化物流服务,推进制造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强化物流资源配套和合理布局。围绕钢铁、铁路、电力、工程机械、通信等国际产能合作重点行业,推动物流企业“跟随”制造企业“走出去”,为制造企业国际贸易提供物流一体化解决方案。

(三)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两业深度融合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型组织模式,打破现有产业边界,加速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互动,催生了许多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从发展趋势看,智能化生产、柔性化定制、培育共享工厂、发展反向制造、工业旅游等将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1.推进智能化生产

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结合极大促进了产业融合发展,产生了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等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国内外许多企业正在积极打造智能工厂,通过实时智能化决策管理复杂的生产流程,实现动态自主高效生产,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工业互联网应用领域已覆蓋航空航天、家电、基建等多个行业,在生产、运营、物流、服务等环境中发挥巨大作用,逐渐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十四五”时期,要引导制造业企业采用智能化理念和生产模式,鼓励建立智能工厂,推动智能化生产,改进生产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支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面向制造业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开发低成本、高可靠的信息化软件系统。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培育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推动云制造服务。发展一批具有高支撑价值的安全可靠工业APP,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APP企业,推动软件技术与工业技术深度融合。

2.发展柔性化定制

制造业与信息服务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企业流程再造,通过在线下单、实时传输、智能制造、柔性制造,使传统流程难以做到的大规模定制服务成为可能[12],为消费者提供低成本、多品类、高质量的定制服务。“十四五”时期,要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客户体验中心、在线设计中心和大数据挖掘等方式,加快零件标准化、部件模块化和产品个性化重组,增强定制设计和柔性制造能力。支持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用户需求直接转化为生产订单,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定制与按需生产,有效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推动按需生产、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在服装、家居、家电、专用装备等领域推广应用。

3.培育共享工厂

共享工厂是一种以产能分享为特征的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其本质是制造企业把生产能力分享出来,提供“租赁”服务的一种生产组织形态。共享工厂具备在线编排生产计划、生产订单实时下发、机床运行智能诊断等工业4.0功能,在设备租赁方面推出了较为灵活的按时、按月以及按工件数量进行结算的租赁方式,为客户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选择。“十四五”时期,应积极推广共享工厂等新模式,依托完整工业体系和庞大生产能力,面向广大中小企业,建立共享生产平台,推进工厂、设备、人才等资源整合,推动信息精准对接,提升产能利用水平。培育发展B2B、B2C、B2M、C2M、O2O、ODM、共享工厂等模式,实现设计和制造、生产与消费的无缝对接。

4.发展服务反向制造

服务反向制造主要是指零售业或品牌运营商向上游生产环节延伸进而发展制造业的两业融合模式,一些大型的拥有强大品牌优势和渠道销售优势的大型服务企业,通过直接进入或贴牌制造(OEM)进入到制造业环节,通过授权、特许、原始设计等方式进入家电、服饰、玩具、食品、礼品等消费品领域。“十四五”时期,以制造业服务化的观念和思维为引领,以产需互动为导向,鼓励龙头企业利用自身核心技术、信息、营销渠道、创意等价值链高端的控制力,推动服务向制造环节拓展业务范围,实现服务产品化发展。以品牌授权等方式,鼓励服务企业通过贴牌生产、连锁经营等方式嵌入制造企业,拓展制造业增长空间和增值能力。

5.开展工业文化旅游

工业文化旅游是伴随着人们对旅游资源理解的拓展而产生的一种旅游新产品新形式。工业文化旅游在发达国家由来已久,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现代化企业如青岛海尔、上海宝钢等注重发展工业文化旅游,既丰富了旅游产品门类,也提升了工业品牌美誉度。“十四五”时期,推进文化旅游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将中华文化元素和标识融入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提升制造业的品牌影响力和产品附加值。支持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工业历史遗迹通过挖掘文化底蕴、丰富品牌内涵、优化工厂设计,打造集合生产、展示、观光、休闲、科普、购物等于一体的工业旅游景点景区。

[注 释]

①原材料制造业包括石油加工、炼焦产品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消费品制造业包括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包括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参考文献]

[1]李美云.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新进展[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5(3): 12-20.

[2]徐建伟. 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增强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J]. 宏观经济管理, 2019(11): 35-41.

[3]陈永广. 发达国家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的经验及启示[J]. 中国工业评论, 2015(11): 40-45.

[4]德勤,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2014中国装备制造业服务创新调查[EB/OL]. (2014-12-03)[2014-11-28].德勤中国, https://www2.deloitte.com/cn/zh/pages/manufacturing/articles/china-industrial-machinery-service-innovation.html.

[5]王佳元.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制度障碍与政策建议[J]. 全球化, 2019(11): 96-105.

[6]洪群联. 产业融合助商业模式创新[N]. 经济日报, 2014-01-02(15).

[7]杨城, 童利忠. 供应链环境下的链主模式[J]. 企业管理, 2009(1): 96-98.

[8]朱明明. 国内中小企业模仿创新内部影响因素研究[D]. 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5.

[9]李子文. 我国平台经济的发展现状和规制问题[J]. 中国经贸导刊, 2018(4): 64-67.

[10]黄汉权, 洪群联. 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研究[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21: 37.

[1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EB/OL]. (2017-08-07)[2017-08-17].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8/17/content_5218207.htm.

[12]邓洲.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历史逻辑、现实意义和路径探索[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4): 61-69.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vergence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and Modern Service in China and the Strategic Focus

of the “14th Five-Year Plan”

Hong  Qunlian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and Technical Economics, Chinese Academy of Macroeconomics, Beijing 100038,China)

Abstract:  The deep convergence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and the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trend of global economic growth and moder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integration degree of Chinas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has been deepened and the trend has been strengthened, and the service rate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been steadily improved. Many industry enterprises have explored and formed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models. However, the scope of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is not wide, the degree is not deep, and the level is not high, which still lags behi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manufacturing power and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we should focus on key areas and links, cultivate the subject of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explore the path, develop new modes, and stimulate enterprises endogenous impetus, realize the synergy and deep convergence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and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industries.

Key words:advanced manufacturing; modern services industry; industrial convergence; manufacturing powe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責任编辑:张梦楠)

猜你喜欢
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产业融合
结合价值链视角分析先进制造业成本的管理和优化策略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唐山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能力分析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浅析现代服务业“营改增”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旅游经济
天津先进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