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优香
辛文房《唐才子传·王建》云:“建,字仲初,颖川人。——与张籍挈厚,唱答尤多。工为乐府歌行,格幽思远。”格幽思远为辛氏对王的评价。本文就格幽思远这一特点作具体的阐释。
“思远”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指有古风,二指主题深刻。王建的诗很好地继承了汉魏乐府的传统,而汉魏乐府又和《诗经》的风雅传统是一脉相承的。王建仰慕诗经风雅传统,其《寄李益少监兼送张实游幽洲》说:“大雅废已久,人伦失其常。天若不生君,谁复为文纲?违者得道路,溺者遇舟航。”“少小慕高名,所念隔山冈。集卷新纸封,每读常焚香。古来难自达,取鉴在贤良。”以大雅为文纲,自少小取鉴贤良,说明王建对大雅的重视。他的乐府诗也正实践自己的诗学观念。王建的乐府诗意义深远。《凉洲行》一方面讲了胡人对中原的侵略,“边关州县尽胡兵”“多来中国收妇女”,另一方面写了唐王朝的软弱无能,“将军别筑防秋城,万里人家皆已没”,同时也叙写胡人和汉人的融合和互相学习,“一半生男为汉语”“番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著锦为衣”“养蚕缫丝成匹帛”。但具讽刺意味的是,胡人向汉人学习了种植、养蚕、织布等技术,而汉人向胡人学了什么呢?诗结尾一句“洛阳家家学胡乐”。只这一句,与前文对比鲜明,使得全诗含意深刻,让读者深刻懂得唐王朝腐败无能的原因。他的诗除本身的多种意义的显示外,更有丰富的含意于诗外,让人去思索,去体会。
为了主题深刻,王建在选材上别出奇思。王建乐府诗有许多拟乐府,有些是古题新意。《从军行》侧重描写广大边塞士卒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持浴血奋战:“回首不见家,风吹破衣服。金疮生肢节,相与拔箭簇。闻到西凉州,家家妇女哭。”真切地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强烈愿望。魏晋曹植有乐府《弃妇》诗,王建稍变其题作《去妇》诗,且在构思和写法上大不一样,它不是直接叙述弃妇的痛苦和不平,而是从婆婆怀念去妇的辛劳说明弃妇的无辜:“新妇去年胼手足,衣不暇缝蚕废簇。白头使我忧家事,还如夜里烧残烛。当初为取傍人语,岂道如今自辛苦。在时纵嫌织绢迟,有丝不上邻家机。”新妇只因织绢迟就成了被弃的理由,这种罪恶的婚姻习俗,从侧面透露朝廷征收丝绸给普通家庭带来的深重灾难。
下面来谈谈“格幽”。这里的“格”有艺术表现方法的含义。为着更好地表现那种深远的主题,在表现技巧上,王建的乐府诗也颇有特色。“他们好在诗的结尾两句用重笔来突出主题,但主观的议论少,往往利用人物的直白,或只摆一摆事实,便戛然而止。”(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第465 页)这一段评论较准确。
在结尾用两句重笔,这在王建的乐府诗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如《当窗织》:“叹息复叹息,园中有枣行人食。贫家女为富家织,翁母隔墙不得力。水寒手涩丝脆断,断来续去心肠烂。草虫促织机下啼,两日催成一匹半。输官上头有零落,姑未得衣身不著。当窗却羡青楼娼,十指不动衣盈箱。”写贫女为输税而日夜苦织,极尽辛劳仍贫苦异常。如果没有后面的两句,也只能算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只能说是深刻地反映了现实而已。虽然有些人不赞成后面的两句,如沈德潜云:“本意薄之,然‘羡字失言矣”(《唐诗别裁集》),这是封建卫道士的观点,意味良家妇女不宜羡青楼之娼。但恰恰是这两句,加深了诗的含义。“唯其不当羡而羡之,方见其织妇悲愤之切骨。”这才是精辟的评语。
善于选择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物和环境,运用白描、比兴、对比、映衬等手法,形象地反映现实,揭示矛盾,而很少在诗中发议论,这也是王建乐府诗格幽的一个方面。如《水夫谣》,通过内心独白对水夫的心理变化进行了多层次的细致的描写,读来生动细腻,感人至深。
总之,王建乐府诗的思想内容和藝术特点是交融在一起的,“思远”需要“格幽”,“格幽”才更“思远”。他的诗真正做到了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的完美结合,对中唐诗风的转变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