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赵俊
【摘要】陕西是“天然历史博物馆”,其厚重的历史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具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客。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旅游文化的翻译成为对外宣介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将从译介学的视角,对现有旅游文化英法翻译进行研究分析,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译介策略。
【关键词】旅游文化 ;翻译;译介学;陕西
【作者简介】王玉,赵俊,咸阳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咸阳师范学院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基于译介学视角下陕西旅游文化的法英翻译研究”(项目编号:XSYK18033)的研究成果。
陕西的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近年来,陕西争取建立国家文化中心,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历史传承,打造西部的经济强省、文化强省,努力提升陕西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而如何实现陕西旅游文化的成功译介显得尤为重要。譯介学为文化外译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将从译介学视角出发,探讨陕西旅游文化外宣翻译,运用多媒介多维度的译介途径获得最佳译介效果,以提升陕西旅游文化的品质,走出国门,迈向世界。
一、陕西旅游文化对外译介的意义
陕西地处我国内陆腹地,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西周开始至唐末,近2000多年的历史岁月中,留下了无数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文化旅游产业的跨越发展将会把陕西省建设成为西部经济强省、文化强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挖掘地方文化、完善旅游产业、推动陕西省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展方向。
1.陕西旅游文化蓬勃发展。从世界范围来看,旅游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陕西在旅游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文文化交流力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积极打造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示范区,树立“文化陕西”“国风秦韵”品牌形象,助力陕西旅游,促进旅游文化深度融合。
“十三五”时期陕西省旅游文化发展取得丰硕成果,规模不断扩大,先后组派艺术团组赴多个国家进行演出,成功举办“陕西非遗”澳大利亚巡展、“兵马俑前世今生现代艺术线上展览”塞尔维亚欢乐春节专场活动,融合中国春节,异域风情,让中外友人体验了陕西旅游文化的特色盛宴。
2.陕西旅游文化对外宣介的必要性。近几年陕西旅游文化蓬勃发展,除了中外游客数量的激增,本土文化也逐渐走向世界,开启海外推广新模式。2020年陕西积极打造海外“国风秦韵”文化交流品牌,不断提高陕西旅游文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悠久的历史文化经历岁月的洗礼,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不断深化,陕西旅游文化的翻译成为对外宣介的重要途径之一。陕西旅游文化品牌如何进一步提升品质,讲好中国故事,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译介学对于陕西旅游文化的翻译研究给出了全新的视角,为其提供理论依据有较强的指导性。
二、陕西旅游文化对外译介的现状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陕西旅游文化需要与不同区域的文化相交流碰撞,而旅游文化的外语翻译则是实现交流碰撞的重要桥梁。由于中文和外文在思维方式和组织形式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影响外国游客对陕西旅游文化的理解,也不利于旅游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翻译中常存在以下问题:
1.选词不当、词义不明。很多外文单词在中文翻译时意思相近,但是在使用习惯上还存在一定差异,尤其在旅游景点翻译中要注意意思相近的词汇使用。比如有些景区的道路指示牌“停车场”被译为“Parking Place”,但是英语中“Place”是地点、场所的意思,而像停车场划分出来一小块区域通常用“lot”,因此翻译成“Parking lot”更准确、合适。
2.词不达意、简单直译。在翻译中不能脱离语言原本的意思,只有贴近原文才能准确表达,比如在某大型公园中有一个警示标语写着“仅供欣赏,请勿靠近”,标语下的英文翻译成“look, listen, Please stay off”,这种直译出来的意思无法体现仅供欣赏的含义,容易造成外国游客的误解。
3.中外文化差异。法语是联合国及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不论是按照全球分布面积还是在国际事务中所起的作用都举足轻重。由于汉语与法语在表达上有差异,陕西旅游文化中存在缺乏法语译介意识及法译本规范化的问题。例如在对陕西著名旅游景点临潼华清池的介绍中提到了“秦始皇”,按照通常的翻译习惯一般按音译“Qin Shihuang”,但是这样就完全没有表达出“千古一帝”的意思,如果翻译成“Le premier empreur des Qin”,所要表达的意思就很明确,也容易被外国人理解。
三、译介学视角下的陕西旅游文化英法翻译研究
译介学代表的是一种翻译角度,开始代表的是传统文学翻译中的媒介学角度,但是随着学科的发展以及翻译工作的需要,现在更多的是从文化对比的角度来完成翻译工作。谢天振教授指出,翻译的本质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判断一个翻译行为是否成功,不能只看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度,还要看它是否切实有效地实现了跨文化交际。传统翻译理论倾向于语言的工具观,因而往往将翻译看作语言工具的转换。而译介学则视语言为一种文化行为。传统翻译学以“原语—译语”的对等关系为研究中心,而译介学注重翻译事件和翻译理论的文化成因和文化效果分析。传统翻译研究始终将如何翻译作为核心内容,而译介学的研究中心更在于对翻译的历史进行文化分析。译介学重点在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目的是实现文化层面的深入联系与贯通,而不单单是语言层面意义之间的转换。
1.译介学视角下陕西旅游文化英法翻译的译介主体。所谓译介主体,指的是翻译工作由谁来完成。通常在传统翻译中,如果将外语翻译成中文,需要中国人进行翻译,反之将中文翻译成外语,则最好由外国人翻译,这样会更加符合使用者的思维习惯与模式,也就是说目标语言是母语的人员翻译有可能将传播目的更好实现。要想将旅游文化翻译准确,首先需要对翻译的内容也就是陕西旅游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因为陕西旅游文化所需翻译材料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即使翻译者的中文翻译水平非常高超,但对于中国、陕西文化的了解和认知都是有限的,在诠释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文化理解方面的困难。而作为中国人能够更好理解陕西旅游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因此,想要把陕西旅游文化翻译出最佳效果,笔者认为需要母语翻译者与外文水平较高的中国翻译者进行合作才可以实现最佳的译介效果。
从事中译外的旅游文化翻译,要使目标语译员对陕西旅游文化理解透彻,不仅需要译员自身对陕西旅游文化有兴趣有研究,还需要中国翻译者对本国本省旅游文化有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与外国译者保持联系,对不同区域的语言结构交流与探索,这样才有利于不同文化的进一步认知与理解。需要注意的是选择翻译主体时,重点是“旅游文化”的本身,并非“旅游文化”翻译的过程,这样才能更为深入理解不同区域不同文化的情况,有利于进一步深入交流。
2.译介学视角下陕西旅游文化英法翻译的译介内容。译介学所要研究的内容,就是具体到需要翻译的内容,内容所涉及的种类,翻译范畴、文字风格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翻译的质量。 旅游文化包罗万象,涉及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吃穿用住等诸多方面,而与此相关的旅游文本介绍则包含所有与旅游相关的语言文字资料,例如宣传广告、景点介绍、传说典故、民俗风情等,内涵极为丰富,承载了大量文化信息。因此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理解相关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知识。
除此以外,对于旅游文化进行译介的过程也是对翻译文本进行调整和完善的过程,也就是说译者不仅进行单纯的文字翻译,同时还起到了对文化传承进行补充和完善的作用。译者在深入理解相关文化内涵之后,尝试将更多元素以及多元化思维带入翻译工作中,确保游客接受所传递的语言和文化信息。
3.译介学视角下陕西旅游文化英法翻译的译介途径。译介途径的根本是解决“如何介”的问题。与其他文字翻译资料不同的是,旅游文化在译介过程中必须配有必要的相关文化背景介绍,
并结合实际情况通过表演、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让非母语的游客了解并认同,从而才能取得译介的最佳效果。在译介过程中,除了传统的文字输出以外,可以考虑融入网络媒体平台,通过互联网的形式,由相关部门牵头,邀请各界人士参与,加大陕西旅游文化外宣的力度和范围,多角度多维度宣介,提高知名度。
4.译介学视角下陕西旅游文化英法翻译的译介受众。译介传播的对象即是译介受众。翻译的目的就是吸引国外友人,向世界宣介推广陕西的旅游文化,因此针对受众群体的研究影响着翻译的效果。在译介中需要充分考虑受众所在的语言文化环境以及地域文化的差异,这些因素制约着他们对陕西旅游文化信息的接收以及理解能力。在对传播对象的研究中发现,外国人所在的国家、社会文化、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等都与我们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如果想让外国人对陕西的旅游文化有所了解并能够接受,需要建立异族间的认同感。只有建立这种认同感,才能让异国传播对象对传播的旅游文化信息产生一定的共鸣,便于他们更好接收与了解,最终实现译介效果的提升。但是考虑到受众人群的差异性,在开展旅游文化译介时,需要找到翻译和受众的结合点,将传播对象所处的环境等因素和陕西旅游文化有效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在受众人群中产生共鸣。
四、结语
本文从译介学视角,对陕西旅游文化的英法翻译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按照特点,笔者认为译介主体在译介时中外配合以达到最佳译介效果,译介内容结合实际可进行编译,译介途径可搭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平台,在译介受众上尽可能建立异族认同感。为了更好地向世界传达中国声音,陕西音符,必须牢固树立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怎样有效地将特色文化对外传播进行译介是我们当前面臨的首要问题。陕西旅游文化的对外译介研究有利于提升陕西软实力,对推动陕西旅游文化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鲍晓英.译介学视野下的中国文化外译观——谢天振教授中国文化外译观研究[J].外语研究,2015(5):78-83.
[2]刘艳华.译介学视角下辽宁地区民间文学类非遗英译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6):97-100.
[3]卢彩虹.传播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6.
[4]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5]郑方方.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从译介学视角看中国时代变迁[J].智库时代,2020(14):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