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二维码门牌的信息化服务模式研究

2021-11-04 11:26张荣荣
现代信息科技 2021年9期
关键词:服务模式

DOI:10.19850/j.cnki.2096-4706.2021.09.032

摘  要:随着二维码技术的普及,二维码门牌在很多地方广为使用。基于二维码门牌的服务也逐渐呈现于市民和管理者的眼前。为规范二维码门牌在服务领域的使用,对已建二维码门牌的区域进行研究,采用链接码上用户、集成码上服务、智能码上分发、分析码上图谱、响应码上行动、拓展码上区块等手段,提出体系化建设二维码门牌服务的模式,建立精准和持续改善型的服务模式,进而为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二维码门牌;家门口服务;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21)09-0123-05

Research on Informatization Service Mode Based on QR Code Doorplate

ZHANG Rongrong

(Nanjing Sinosoft Technology Co.,Ltd.,Nanjing  211899,China)

Abstract: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QR code technology,QR code doorplates are widely used in many places. The service based on QR code doorplates is also gradually presented in the vision of the public and managers. In order to standardize the use of QR code doorplates in the service field,the areas where QR code doorplates have been built are studied. By means of linking users on the code,integrating services on the code,intelligent distribution on the code,analyzing maps on the code,responding to actions on the code,expanding blocks on the code,etc.,the mode of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of QR code doorplate service is proposed,and an accurate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service mode is established,Then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policy-making of relevant departments.

Keywords:QR code doorplate;service ecology close to home;service mode

0  引  言

2017年,公安部開展“一标三实”基础信息采集攻坚[1],全国各地公安机关积极响应,将标准地址信息采集作为公安机关日常基础工作之一,将标准地址库作为重要的基础数据库。

2016年以来,多个地市陆续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开展地址清理和二维码门牌制作安装工作。仅在南京市就已经推进了几百万块二维码门牌的上墙。通过将标准地址划分为门牌地址、幢楼地址、单元地址、楼层地址、户室地址这五级地址,建立二维码门牌体系,实现了规范化描述整个城市地址的目标。具备进一步建设全覆盖、标准化、智能化智慧城市的立体支撑服务网络能力。

二维码门牌可以直接触达市民,具有服务市民的特性。部分地市在公众服务建设中,进行了二维码关联应用的推广工作。但各地就如何利用二维码门牌为市民提供丰富的服务内容,以及如何利用二维码门牌提升基础工作质态方面的建设内容比较零散,需要有更为宏观的建设体系作指导。作者基于前期参与的二维码门牌服务项目以及目前正在推进的二维码服务规划项目,为后续二维码服务的建设提出自己的见解。

1  二维码门牌基本属性

1.1  二维码门牌服务优势分析

数据汇聚的媒介。标准地址是规范标识城市空间位置的基础数据,可以涵盖人口、单位、房屋、物品、事件等多类信息,标准地址可以作为数据归集整合的统一标准,汇聚政府内部的大量数据。

服务功能精确便捷。实体门牌作为标准地址的线下载体,能够有效地将线下位置标注和线上基于位置的服务功能进行整合,提升市民获取服务的便利性和准确性。二维码门牌承载政府、社会的多方应用,能够将服务送到市民的家门口,所提供的服务及时而且贴心。

二维码适用场景广[2]。一是信息容量大。每一个二维码可容纳多达1 850个大写字母或是2 710个数字、1 108个字节、500多个汉字,比普通条码信息容量约高几十倍。是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深受欢迎的技术。二是编码范围广。图片、声音、文字、签字、指纹等可以数字化的信息都可以进行编码,用条码表示出来;可以表示多种语言文字,也可以表示图像数据。三是容错能力强。当二维码因穿孔、污损等引起局部损坏时,依然可以做到正确识读,损毁面积达30%时仍可恢复信息。同时,二维码还具有译码可靠性高,可引入加密措施,成本低、易制作、持久耐用等优点。

1.2  二维码门牌映射的实体不同

二维码门牌安装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代表了不同的地理信息,二维码门牌安装在不同的实体附近,即代表不同的实体类型。

目前已上墙二维码门牌对应的实体类型包括社区、行政中心、各类园区、商务楼宇、商圈市场、学校、农林场、医疗卫生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可能涉及二维码门牌的实体类型,如停车场、营业厅、小餐饮、小场所、工地等。

1.3  不同实体类型的服务需求不同

不同实体类型对服务项目的需求是不同的。在当前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必将重塑政府管理生态。政务的服务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利用现有施政方式,要么无法解决,要么效率过低。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不断地对政府服务提出新要求,政府面临着更加海量更为复杂的信息。对海量信息的快速捕捉、甄别、分类、筛选、流转、处理、反馈,是政府在大数据时代所面临的最为直接的挑战;及时有效地调动各类资源,实现资源的整合并及时满足各类群体的服务需求,是政府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3]

“门牌”辐射的区域形成了“门牌圈子”。“门牌圈子”可以使社会的服务需求与政府服务的供给实现精准匹配,以便做到为每个人提供的服务更具针对性,像将一块石头丢到水面上所产生的一圈圈波纹,每个二维码都是周边群体所需服务形成的圈子的中心。“门牌圈子”可有效感知二维码门牌所对应不同实体类型的需求,定制更精准的政府服务供给,建立“门牌圈子”内有序的服务生态。通过“门牌圈子”,促进政府主动适应时代要求,提升应对大数据的能力和水平,推动政府服务从粗放式供给迈向精准化供给,使服务更具“锚向性”。

2  二维码门牌服务模式

二维码门牌作为标准地址实体的图形化孪生产物,具有标记线下主体、连接线上应用、识别用户信息的作用。以城市二维码门牌作为智慧城市入口,搭建丰富多样的个性化应用,关联警务、政务、民生服务等各类城市数据,以为居民、企业、社会组织等提供更精准便捷的服务。

打造智慧孪生入口,建设开放服务生态。作为居民、企业、组织等获取服务的入口,汇聚相关服务事项;根据门牌代表的不同实体,为二维码周边的服务主体和需求主体提供不同侧重的服务事项清单,进而建立更精准的服务生态。

建立用户服务画像,实现精准发力。链接码上用户,通过时间标签、人群标签、职业标签、行业标签等,建立政务服务个性化用户画像标签体系[4],并通过AI学习的方式不断地对用户画像标签进行动态更新。同时通过二维码门牌的串联,发挥用户画像的联动效应,使用户画像不再散落在不同的单位,实现用户画像与用户、地址主体类型的关联,进而提升服务的精准度。

前台一个服务入口,后端有序分发受理。建设二维码门牌服务入口,汇聚政府端管理平台、业务办理平台等平台的服务功能,实现服务事项的有序分发。建立服务响应的联动机制,实现服务事项的及时受理和反馈。

建立服务分析图谱[5],助力服务持续优化。为用户画像获取用户高频服务,为地址画像获取地址高频服务。分析服务与受众、服务与实体、服务与时间、服务与服务之间的关联,形成服务分析图谱。进而为服务的定向投送、服务生态的持续打造提供技术路径。

3  建设思路及内容

嫁接二维码门牌体系与当地已有的用户认证能力,建立涵盖远程服务、自助服务、企业事项、民生事项等内容的家门口服务生态。通过政府端平台保障,实现服务事项的快速分发、办理和反馈。通过区块链可信存证建立企业/市民信息保险柜,保障企业/市民的信息安全。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

3.1  链接码上用户

融合身份认证体系,以居民身份证号码为主信任根,依托地方人口资源库和电子证照体系,使用与实体居民身份证相关联的互联网可信身份凭证和个人信息唯一标准码,享受合法、权威、开放的网上“实名实人实证”认证服务。

在用户身份认证结果的基础上,用户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门牌办理相关服务,实现扫码用户的信息汇聚。识别用户类型,包括时间维度(出生、学前、入学、毕业、工作、买车、买房、结婚……)、人群维度(儿童、妇女、老年人、帮困对象、残疾人……)、职业维度(学生、医生、教师、保安……)、行业维度(科技、金融、制造、医疗……)、访问维度(常住、暂住、寄住、访客、工作人员、关联工作者)等,采用SQL数據库和NoSQL数据库来满足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建立用户链接,实现数据加工层、数据服务层、数据应用层的构建。

3.2  集成码上服务

依托二维码门牌体系,集成基于地址实体类型的公共服务,形成“申请+验证+服务+提升”的完整工作流程。方便群众办证办事,同时在实有人口、出租房屋、重点单位管理服务中探索建立自助申报、线上受理、后台验证的完整业务链、数据链。以社会信用代码为基础建立单位信息码,为专属网格管理服务提供支撑保障。此模块主要是通过交换平台来实现服务事项的共享和交换。总体架构如图2所示。

3.3  智能码上分发

建立服务事项与服务平台的一一对应关系,当公众发起服务事项申请时,实现服务事项的智能流转。用户通过二维码提交事项申请后,二维码服务平台通过交换平台,回传对应业务系统受理和反馈。

3.4  分析码上图谱

通过建立用户画像、地址画像以及分析图谱能力,不断提升码上服务行为分析和服务能力。

通过用户画像,实现政府服务精准推送。依据政务服务内容事项办事指南和政策申报文件等文本内容,通过识别提取,建立用户画像的标签体系。包括基础标签、动态标签、学习标签等,以及标签的动态标注和标签自动学习。

地址画像更接近于“用户群画像”。地址画像主要包括地址覆盖的区域范围、地址属性信息(服务事项、高访问时段、频次阈值)、地址用户信息(用户活动地址、活动用户标签)。

在用户画像、地址画像的基础上,通过知识图谱的建立,识别用户服务需求,提升基于地址的精准服务能力。图谱分析示意图如图3所示。

3.5  响应码上行动

二维码服务体系下建设调度中心。用户通过二维码门牌发起服务申请后,调度中心负责将服务申请分发给相应的业务办理平台,同时接收业务办理平台的办理结果。实现服务申请的受理、分发、办理和反馈。调度平台同时对办理质态数据进行监测。此模块采用微服务架构,建立松耦合、可扩展和高性能的架构基础。架构图如图4所示。

3.6  拓展码上区块

结合区块链技术的不可伪造、全程留痕、数据追溯、公开透明等特征,对人员基础信息、人员认证信息、人像识别信息、人员行为信息、人员信用信息、服务办理数据等进行归集,形成不可篡改的记录留痕,建立安全可信的数据中心。为基于二维码门牌所产生业务数据的交换共享建立相对可信的业务环境。服务运行逻辑如图5所示[6]

同时,以标准地址作为统一的接入标准,将关键信息整合上链,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独立性,充分发挥标准地址的数据汇聚能力,将线上线下的服务场景和管控场景进行衔接,使传统的政务服务体系和管控体系向城市服务与城市治理深度融合的信息化生态体系方向发展,建立部门间可信的合作生态。

4  结  论

針对二维码门牌服务体系建设零散的现状,在现有二维码门牌建设的基础上,应用区块链、知识图谱、用户画像等技术,依托二维码门牌、可信用户体系、服务渠道的聚合以及政府端平台的有效支撑保障,提出链接码上用户、集成码上服务、智能码上分发、分析码上图谱、响应码上行动、拓展码上区块的服务体系架构,实现二维码服务模式的整体规划建设,有效提升社会资源的协同和互动,提升服务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加强统筹规划,改善各市点状发力的现状。

从应用效果来看,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归集用户数据,使用户行为留痕,能够打造政府部门间、部门与市民间的数据公信力。政府已建设的相关服务平台可以有效支撑二维码服务模式的运转。在用户画像和知识图谱的运用上,用户和用户群所需的精确识别还有待提高。同时在第三方服务的接入方面,也需要较为深入的可行性探讨。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还需对二维码门牌图谱要素进行更为细化的研究,建立更加准确的分析体系,提升用户需求识别的精准度。

参考文献:

[1] 中国警方在线.公安部治安局部署“一标三实”基础信息集中采集工作 [EB/OL].(2017-06-19).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120290576731116.

[2] 卢镔.QR码识别方法研究及应用 [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3.

[3] 邓念国.大数据时代政府管理服务创新研究——以杭州为例 [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6,18(5):18-25.

[4] 宋美琦,陈烨,张瑞.用户画像研究述评 [J].情报科学,2019,37(4):171-177.

[5] 王鑫,邹磊,王朝坤,等.知识图谱数据管理研究综述 [J].软件学报,2019,30(7):2139-2174.

[6] 可信区块链推进计划.区块链即服务平台BaaS白皮书 [R/OL].(2019-01-11).http://www.caict.ac.cn/kxyj/caictgd/ 201901/t20190111_192645.htm.

作者简介:张荣荣(1986—),女,汉族,河北保定人,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子信息工程。

收稿日期:2021-04-13

猜你喜欢
服务模式
“医务社工+志愿者”服务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互联网+检验检测”云服务平台可行性研究
基于同伴教育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探索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探讨
加强图书馆数字化服务 让阅读引领未来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模式研究
文化馆总分馆制服务模式的实施探索
高校图书馆大流通服务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