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怡青
【摘 要】目的:探讨在预测心搏骤停患者复苏中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值的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急诊科救治的心搏骤停患者50例,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有11例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占比(22.0%)。剩余患者均为非自主循环恢复,根据这种情况将患者分到ROSC组和非ROSC组,加强两组患者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监测,对比相关数据。结果:平均PetCO2比较,ROSC组和非ROSC组分别为(34.59±13.19)mmHg、(23.51±10.08)mmHg,数据比较(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对PetCO2即刻监测值相比,无明显的差异,随着监测时间的增加,ROSC组呈现持续增加的情况,非ROSC组则持续减少,对PetCO2监测10min时ROSC组与非ROSC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搏骤停患者接受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具有指导意义,PetCO2监测值在患者复出10min后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则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可能性不高。
【关键词】心搏骤停;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心肺复苏
据相关数据统计,全球每10万人中有20例~140例会发生心搏骤停的情况,其中发生在院外的心搏骤停占总发生率的80%左右,且存活率较低,仅有2%至11%[1]。当前对心搏骤停的早期识别、及时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有效的除颤以及相应的复苏后治疗,是对心搏骤停患者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具体是患者发生心搏骤停时,旁边人员给予心肺复苏术,其次由急诊快速出诊治疗,这也是对患者救治成功的关键环节[2]。在心搏骤停后,想要构建人工血液循环,必须做好心肺复苏,然而想要做到这点,提高预测和评价心肺复苏的准确性是关键课题,基于此,本研究分析在預测心搏骤停患者复苏中呼气末二氧分压值监测的价值。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急诊科救治的心搏骤停患者50例。,年龄51岁~76岁,平均年龄(60.9±10.9)岁,资料用于比较时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的患者均具有既往病史,分别是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脑血管疾病,分别有20例、1例、1例、20例、6例、2例。有2种或以上疾病的患者有18例。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纳入年龄高于18岁的患者;②心搏骤停发生原因为心脏原因的患者;③其他原因(休克、中毒等)导致心搏骤停的患者;④心搏骤停由呼吸系统疾病(肺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导致的患者。排除标准:①低于18岁的患者;②低体温(低于30℃)严重的患者;③心搏骤停因张力性气胸或心脏压塞等原因导致的患者。
1.2 方法
选择PhilipsMP50心电监护仪进行患者的监护,该仪器具备检测PetCO2的模块,对其进行连续检测,并心肺复苏不同时间段的PetCO2值,分别为即刻、5分钟、10分钟、20分钟、30分钟。
1.3 观察指标
将有效心率、收缩压高于60mmHg、大动脉搏动被触及、等于或大于40mmHg PetCO2测量值。以上标准中达到任何一个均说明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未达到说明失败。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PetCO2值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PetCO2值(34.59±13.19)mmHg和(23.51±10.08)mmHg分别为ROSC组和非ROSC组患者的平均PetCO2值,相比有明显的差异(P<0.05)。
2.2 不同心肺复苏时间段比较两组患者PetCO2值
不同心肺复苏时间段比较两组患者PetCO2值在即刻PetCO2值监测中ROSC组与非ROSC组相比未发现明显的区别,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直到监测10min后ROSC组和非ROSC组之间才显示明显的差异,且前者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后者为不断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综上所述,针对心搏骤停患者采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的方法能够为心肺复苏提供指导,当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值在心肺复苏10min后仍然呈现出下降趋势,则可说明患者自主恢复的可能性较小。
参考文献
[1] 王楠,张冬妮,欧阳川,等.不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对室间隔缺损婴儿麻醉诱导期间局部肠氧饱和度的影响[J].心肺血管病杂志,2021,40(4):360-363.
[2] 余坤城,谢江霞,苏池.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连续监测对心肺复苏患者复苏效果判断的价值[J].保健文汇,2021,22(2):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