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寨上金矿床原生地球化学晕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2021-11-04 03:23郝迪孙彪孟菲蓉
西北地质 2021年4期
关键词:原生晕矿脉前缘

郝迪,孙彪,孟菲蓉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 陕西 西安 710100)

攻深找盲是近年来国内金矿山增加储量、扩大规模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工作手段(代西武等,2000)。随着矿床原生地球化学晕分带特征研究不断深入,野外一线地质工作者和部分院校研究人员共同梳理总结出许多具有普适性的分带规律和指示意义,在地球化学异常体的剥蚀程度判别以及矿区深部找矿预测等方面得到推广应用(邢利琦等,2011)。

寨上金矿位于甘肃岷县禾驼乡,属西秦岭岷(县)-礼(县)金矿带(图1a),是原武警黄金部队在该地区发现的一个类卡林型金矿床,具有明显的多期次、多阶段叠加成矿的特征。前人对北矿带单元素剖面浓度分带特征进行了总结,而对元素组合异常特征研究、南北矿带原生晕特征对比研究以及相关找矿预测工作较少。笔者根据金矿原生叠加晕理论和观点,对寨上矿区大量钻探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开展数学地质分析,系统研究其原生晕分带特征(刘冲昊等,2012),探讨原生晕叠加对成矿多阶段多期次的响应,分别提出了北矿带10号矿脉和南矿带32号矿脉原生晕叠加理想模型,据此预测深部找矿远景。

1.北成矿亚带;2.中成矿亚带;3.南成矿亚带;4.第四系;5.新近系块状砾岩;6.下二叠统十里墩组含碳质板岩;7.中泥盆统黄家沟组含石英砂岩粉砂质板岩;8.上泥盆统大草滩组粉砂质板岩;9.中泥盆统安家岔组灰岩、灰质板岩;10.>100 t的金矿;11.20~100 t的金矿;12.5~20 t的金矿;13.1~5 t的金矿;14.<1 t的金矿;15.板块缝合带主断裂;16.断层及编号;17.矿体及编号;18.基线及勘探线a.西秦岭部分金矿床分布图(据刘家军等,2010a修改);b.寨上金矿地质简图图1 西秦岭部分金矿床分布图和寨上金矿地质简图Fig.1 Distribution of main gold deposits of western Qinling mountains and simplified geologic map of Zhaishang gold deposit

1 寨上金矿地质概况

西秦岭地区通常以深大断裂为界划分出北、中、南3个成矿带(陈国忠等,2017)。寨上金矿位于西秦岭成矿带中部,属于西成-凤太-镇旬拉张裂陷盆地沉积环境,具体位于岷-礼多金属成矿带西部,成矿带走向总体呈北—西西向,东部向南凸呈弧形。西秦岭造山带北亚带南北两侧分别以岷县-宕昌断裂、漳县-武山断裂与南亚带及北秦岭造山带相隔,上述2个超壳断裂之间的次级断裂礼县-罗坝-锁龙口断裂和礼县-洮坪断裂是矿区最重要的控矿断裂构造。区域上地层以泥盆系、二叠系为主,石炭系零星出露,且受构造运动影响多浅变质为板岩、片岩类。泥盆系广泛分布,是岷礼成矿带金矿床主要的赋矿围岩,亦可能为金矿源层。

寨上金矿矿脉受卓洛-国营牛场倒转背斜及后期脆韧性断裂控制(图1b)。矿区范围内背斜两翼地层均向北倾,倾角为45°~70°,南翼倾角普遍较北翼大,部分地段地表可见80°~88°陡立。经过近20年勘查工作,寨上金矿累计发现金矿体超过30个,按照空间分布特征与背斜的关系以及工作习惯,划属南、北2个矿带,均近北西西走向展布,整个矿带边界尚未越过主构造带边界,矿脉常产出于其间的破碎带中,矿体呈层状、似层状,深部见透镜状,主要根据化学分析结果对边界进行限定(刘家军等,2010a)。矿区勘探线走向为5°,间距100 m,0线位于纳纳牧场以东,向东为单数3,7,11线…,向西为双数4,8,16线…。目前,矿区探矿基本上以200 m为间距布置工程控制已知矿脉,第一排孔设计在地表矿化比较好的矿脉上盘。

北矿带南北宽约为1 km,东西两侧延伸超过7 km,矿脉赋存于下二叠统十里墩组,主要岩性为砂质板岩、含碳板岩、钙质板岩及粉砂岩。该带累计发现矿脉约20条,北倾20°~60°近平行展布,地表和深部均有工程控制的矿体有7、9、10、11、12、19、21号等。其中,10号脉位于9号脉南侧(32~188线),地表由5个工程以50~550 m间距控制,深部以38个钻孔以(100~400) m×(40~480) m网度控制,30个工程见矿,长为3 300 m,厚为8~30 m,产状为350°∠47°~61°;Au品位在0.80×10-6~6.79×10-6。

南矿带总体走向为280°~290°,沿走向延伸超过4 km,南北控制宽度超过1 km,由6条近平行分布的主要矿脉组成,围岩以中泥盆统安家岔组灰岩、灰质板岩、粉砂质板岩为主,按网度地表地下均有控制的有31、32、41、42号等矿体。其中,32号矿脉位于南矿带(27~103线),浅部由5个探槽和2个浅钻以90~300 m间距控制,深部由16个钻孔以(200~400)m×(90~407)m网度控制,长为1 400 m,厚为1.2~7.0 m,产状为200°~230°∠50°~90°;Au品位一般为1.0×10-6~3.0×10-6。

2 样品采集及测试

寨上矿区坑道工程施工难度大,矿脉主要由地表的槽探、剥土以及深部的钻孔进行控制。分别选取南矿带32号脉79号勘探线、北矿带10号矿脉108~76勘探线加密控制段进行元素分布、原生晕特征研究及对比。10号脉108~76勘探线、32号脉79勘探线钻孔控制程度高,有3排及以上钻孔控制(84勘探线由2个钻孔控制),在这些钻孔岩心中进行多元素取样分析,根据控制标高近似划分2 650 m、2 500 m、2 350 m三个中段,具体采样钻孔及位置见表1、图2。采样方法:在钻孔对矿脉的控制范围,每5 m多点组合采样,单个样品重量小于300 g。测试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实验室完成,Au由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测定,Ag使用发射光谱法(ES)测定,As、Sb、Bi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AFS)测定,Cu、Pb、Zn、W、Mo采用等离子质谱法(ICP-MS)测定。

表1 采样钻孔及中段划分表Tab.1 The sampling drills and middles

1.矿脉;2.矿体;3.采样位置;4.矿脉编号;5.钻孔编号a.北矿带100线采样位置示意;b.南矿带79线采样位置示意图2 勘探线剖面及采样位置示意图Fig.2 Sketch map of exploration line profile

3 元素特征值分析

指示元素是找矿线索的关键指示化学元素。大量研究表明,相同成因类型的矿床常常受地质背景不尽相同的影响,指示元素也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性(闫汝珍等,1989)。元素特征值分析及指示元素选择是原生晕特征研究的基础,只有选择恰当的指示元素以及背景值,才能准确分析元素的分带特征,进而进行找矿预测。

微量元素在不同区域、不同岩石类型中背景值的选取是异常解译及评价的基础(陈化奇,2008)。笔者收集寨上矿区2008~2013年施工的44个未见矿钻孔(其中北矿带32个,南矿带12个)多元素分析样品测试结果2 744组,剔除掉Au含量高于300×10-6的数据69组进行元素背景值计算。为确保样品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对分析结果中极大值、极小值等离群点进行迭代处理至完全剔除(章永梅等,2010),剩余样品含量的平均值即背景值。将前人寨上矿区微量元素含量的数据与笔者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表2)。

表2 矿区及区域微量元素背景值Tab.2 Elements background values of the region and mining area

对比南、北矿带矿脉与围岩含量值发现,As在矿脉中高度富集,说明As元素与寨上矿区金矿化过程密切相关。Sb元素含量南矿带围岩中高于北矿带,矿脉中略低于北矿带,并且高于区域内Sb含量,Sb在北矿带矿脉中可形成更强的异常。寨上金矿床发育辉锑矿物,南矿带地表可见辉锑矿氧化成锑华。Bi含量平均值南、北矿带差异很小,含量稳定。Cu、Pb、Zn等元素围岩含量远低于水系沉积物测量结果,与热液成矿期这些元素在矿脉中沉淀富集有关。南矿带Cu、Zn元素含量的降低可能与矿石绢云母化及剥蚀造成的Cu、Zn元素带出有关(李惠,2010),石英-方解石脉中大量的黄铜矿、黝铜矿受表生氧化作用形成的蓝铜矿、孔雀石等遭到剥蚀。Mo、W元素同样在矿脉中发生富集,Mo元素南矿带比北矿带矿脉中富集度高,Mo元素以类质同象代换的方式进入钨矿物。

诸方法求得背景值只能作为大致水平参考,不能完全机械的采用这些数值,是否合乎客观实际情况、能否解决找矿地质问题才是检验背景值合理性的唯一标准(闫汝珍等,1989)。分析认为计算值基本反映了寨上金矿床的地质实际,可靠性较高。进一步对矿区各元素的离散程度进行计算(表3)。以衬度值(矿脉/围岩)大于1为标准,矿脉(体)元素异常组合为:Au、Ag、As、Sb、Pb、Zn、Mo、W。数值分析中,变异系数常用于对比总体均值不等的数据组离散程度,离散系数较大的其分布情况差异也大(王文森,2007)。由表3可知,Au、Ag、As、Sb、Pb、Zn等离散程度很高,W、Mo离散程度不大,而Cu、Bi的变异系数小于40%,在矿脉不同部位的含量差异小。结合上述Cu、Bi在围岩与矿脉中的含量差异也较小,可能元素分带特征不明显,故选取剩余8种元素作为指示元素进一步研究。

表3 元素离散程度表Tab.3 Measures of dispersion of elements

4 数学地质分析

为研究在空间上既有随机性也存在结构性的地质现象,笔者选取了数学地质最常用的多元统计方法和参数(侯景儒等,1982)。因子分析是通过研究数据组间的相关性,以期获取隐藏在海量分析数据中的共生关系甚至成因联系(姚玉增等,2005;张玉恒等,2012)。R型因子分析常用于挖掘化探数据中变量之间的关系,除了总结元素间的组合关系,可进一步用于探索分析不同元素携带的地球化学信息与成矿事件的关联(董庆吉等,2008;刘晓玲等,2010;刘冲昊等,2012)。笔者使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主因子(λF4=0.991),得到2条矿脉元素相关系数(表4、表5)、样品数据解释总方差(表6、表7)及极大方差旋转正交因子解(表8)。

表4 10号矿脉元素相关系数表Tab.4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metal elements of 10th ore vein

10号脉、32号脉的样品数分别为152件和36件,选取置信度ρ=5%,查阅相关系数临界值表获取2条矿脉的临界相关系数α分别为0.19和0.32(章永梅等,2010)。10号矿脉中与Au呈正相关(r≥0.19)的元素有Ag、As、Sb、Pb;32号矿脉中与Au呈正相关(r≥0.32)的元素有Ag、As、Sb、Mo;其中Ag、As、Sb三种元素在2条矿脉中均与Au呈正相关,这些元素的组合异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金矿化,而As在2条矿脉中均与Au呈强正相关,与金矿化关系最密切。

表5 32号矿脉元素相关系数表Tab.5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metal elements of 32ndore vein

由表6、表7可知,2组数据KMO度量分别为0.704和0.671,Bartlett’s检验的sig.小于0.05,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主因子分别反映出10号矿脉元素变量的80.11%、32号矿脉78.01%的地球化学信息,可以认为包含了原始变量绝大部分的信息。根据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寨上金矿床矿物特征与成矿作用认为:F1主要因子载荷Ag、Sb、Pb、Zn代表典型的硫化物矿化与成晕。寨上金矿床发育大量黄铁矿、毒砂、辉锑矿、方铅矿、闪锌矿等金属硫化物,矿石中可见辉锑铅矿与闪锌矿、辉锑矿连生,集合体呈放射状或团块状(刘家军等,2010b)。Ag在许多情况下可与Pb、Zn元素发生类质同象替换,流体中Ag浓度非常高时,可与Pb、Zn共同进入方铅矿中完成迁移。因此,F1主因子可以解释为多金属硫化物-白钨矿-石英-碳酸盐主阶段。

F2为矿化因子,Au-As共生组合关系是卡林型-类卡林型金矿的典型特征,在该类型金矿床中,不可见金、纳米级超细粒金是金的2种重要存在形式(Hofstra, et al.,2000),其中金可以一价离子形式进入含砷黄铁矿的结构中形成固溶体金(刘家军等,2010b)。因此,F2因子可以解释为热液成矿期含砷黄铁矿-毒砂-石英主阶段。

F3、F4因子主要载荷分别为Mo和W。W属于第三过渡系列元素,亲铁元素,自然界中钨表现出强烈的亲氧性,几乎不形成硫化物。卡林型-类卡林型金矿床中,Au与W发生共同富集的矿床实例相当罕见,寨上金矿床矿石中白钨矿以浸染状、细脉状产出于碳质板岩型金-锑矿石和石英-硫化物细脉中,W、Sb、Au均以杂多酸络合物为载体一起进入热液地球化学体系发生迁移,最终共同沉淀形成富集(刘家军等,2010b)。Mo属亲铁性、亲石性的元素,在高温条件下,在热液中随氧逸度、硫逸度变化可类质同象替代W3+、Fe3+、Al3+进入钨矿物、铁镁矿物和副矿物中。

表6 10号脉样品数据解释总方差表(%)Tab.6 Total variance explained of 10th ore vein (%)

表7 32号脉样品数据解释总方差表(%)Tab.7 Total variance explained of of 32ndore vein(%)

表8 极大方差旋转正交因子解表Tab.8 Varimax rotation orthogonal factors of elements in rock samples

F5矿化因子主要载荷为Au、As、Sb、Mo,含砷黄铁矿和毒砂是寨上金矿重要的载金矿物,而Sb与Au以杂多酸络合物的形式共同迁移,因此同样解释为含砷黄铁矿-毒砂-石英主阶段。F6与F1因子载荷元素相同,代表硫化物矿化与成晕因子,解释为多金属硫化物-白钨矿-石英-碳酸盐主阶段。F7与F4相同,结合相关性分析与矿床实际,认为W的成矿(晕)与Au既密切相关,也具有独立性(刘家军等,2010b)。尽管Au、Sb、W都富集于金矿石中,尚未在镜下观察到二者连生现象,仅见部分白钨矿与闪锌矿、辉锑矿紧密连生,而在硫化物-石英脉裂隙中观察到自然金和银金矿,Au含量最高的部位W并不一定最富集。

根据因子分析得到了2条矿脉的Au元素因子模型如下。

10号矿脉 Au=0.93F2+0.13F1-0.05F4-0.02F3;

32号矿脉 Au=0.94F5+0.07F7-0.06F6。

可以看出,2条矿脉金矿化与成晕近似,均是主要受以As元素为主要载荷的因子影响;F2、F5与含砷黄铁矿-毒砂-石英主阶段吻合,F1、F6与多金属硫化物-白钨矿-石英-碳酸盐阶段吻合,矿区具有多期多阶段矿化成晕特征,因子模型暗示金矿化主要受这2期热液成矿叠加作用影响;此外,以高温元素W、Mo为主要载荷元素的F3、F4、F7因子常暗示与岩浆作用有关的成矿过程,但寨上矿区地表无岩浆岩出露,且根据最新1∶25万、1∶5万航磁成果推断下延3 km范围内无隐伏岩体,故暂未找到岩体与成矿作用有关的直接证据,构造热效应和地热梯度可能是驱动流体活化迁移的主要因素。

5 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

剖析矿床原生地球化学晕的分带特征,有助于还原成矿以及成晕元素成矿作用过程中的迁移和集聚过程。通过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梳理,厘定出矿床原生晕分带序列,总结其分带规律,不仅有助于判断矿床剥蚀深度、分析勘查潜力,对深部矿产预测和靶区圈定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价值(李惠等,1999;邢利琦等,2011)。笔者采用格里戈良分带指数法的改良,首先计算异常含量,数据通过标准化后求取分带指数,而后根据变化度、系统分析,厘定具体的原生晕分带序列(表9)。其中变化度是格里戈良法中变化梯度的倒数,变化度越小,元素越向浅部富集,这样可以避免部分钻孔(中段)元素异常非常弱甚至负异常时,传统计算公式中分母为零而无法计算的情况(王建新等,2007)。

表9 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表Tab.9 Primary halo axial zoning sequences

中国金矿床原生晕轴向(垂直)分带序列,从上到下为:B-I-As-Hg-F-Sb-Ba(前缘晕)-Pb-Ag-Au-Zn-Cu(近矿晕)-W-Bi-Mo-Mn-Ni-Cd-Co-V-Ti(尾晕)(李惠等,1999)。金矿床受多期次、多阶段叠加成矿作用的影响,往往形成原生叠加晕。具有正向分带特征时通常认为是对单阶段成矿或多阶段同位成矿作用过程的重要指示,而“逆向分带”或“反分带”特征常形成于多阶段成矿成晕作用在空间上的异位叠加的过程,据此可以进行深部找矿预测(李惠等,1999;王建新等,2007)。根据寨上金矿实际情况,综合数学分析和轴向分带序列计算结果,选择As和Sb为前缘晕指示元素,Au、Ag、Pb、Zn为近矿晕指示元素,W、Mo为尾晕指示元素。不同勘探线原生晕轴向分带趋势如下。

108勘探线:(前缘晕+近矿晕)→近矿晕→(近矿晕+尾晕);

100勘探线:(前缘晕+近矿晕)→近矿晕→(前缘晕+近矿晕+尾晕);

92勘探线:(前缘晕+近矿晕+尾晕)→尾晕→(前缘晕+近矿晕);

84勘探线:(前缘晕+近矿晕+尾晕)→尾晕;

76勘探线:(前缘晕+近矿晕+尾晕)→(前缘晕+近矿晕)→尾晕;

79勘探线:(前缘晕+近矿晕)→(前缘晕+近矿晕+尾晕)→尾晕。

10号矿脉在108勘探线原生晕分带符合正向分带特征,矿体可能为单阶段形成,也可能是2个阶段形成的矿体发生同位叠加;100勘探线原生晕分带特征显示,至少存在2个阶段形成矿体的叠加,由于前缘晕元素往往可以在矿体上部几十米范围形成异常,所以在底部中段仍有明显的前缘晕,说明矿体向深部仍有延伸,或在深部存在盲矿体;92勘探线原生晕分带特征显示存在上下2个矿体,矿体未发生叠加,且下部矿体仅出现前缘晕与近矿晕,说明矿体在深部仍有较大的延伸;84勘探线矿体仅有深部2个钻孔控制,因此直接对比指示元素异常含量确定分带序列,该剖面数据仅作参考。前缘晕元素与近矿晕元素在中部富集,底部仅出现尾晕元素异常,说明深部存在矿体的可能性不大;76勘探线原生晕分带显示2个矿体叠加的特征,但底部中段仅尾晕元素异常,深部找矿潜力不大;32号脉在79勘探线原生晕分带特征显示前缘晕与尾晕的叠加,为上、下2矿体在中部中段成矿(晕)叠加。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10号矿脉中存在2期成矿作用形成的矿体A和矿体B,不同勘探线矿体展布状态差异比较大,在轴向上存在复杂的叠加和分离形态,走向上也存在尖灭再现(图3)。As元素异常主要出现在上部,而Ag、Sb、Pb、Zn等元素异常在各个中段均存在,推测上部矿体为含砷黄铁矿-毒砂-石英主阶段形成的矿体,而下部矿体为多金属硫化物-白钨矿-石英-碳酸盐主阶段形成的矿体,后期形成的矿体在矿脉的不同位置与早期形成的矿体发生了同位叠加、首尾叠加或者分离。从32号脉79勘探线原生晕分带特征来看(图4),32号脉中同样发生2个主成矿期矿体的叠加作用,Sb、Ag、Zn等元素在顶部中段异常程度高,说明南矿带多金属硫化物-白钨矿-石英-碳酸盐主阶段成矿作用非常强烈,成矿元素在较浅的部位发生沉淀,矿体完全叠加在早期形成的矿体之上,与矿脉处于背斜构造的核部可能也有关系。

1.矿体;2.前缘晕;3.近矿晕;4.尾晕图3 北矿带10号矿脉108-76勘探线原生晕特征图Fig.3 Characters of the primary dispersion halos of 10th ore vein

1.矿体;2.矿脉及近矿晕;3.前缘晕;4.尾晕;5.钻孔及编号图4 南矿带32号矿脉79勘探线原生晕特征图Fig.4 Characters of the primary dispersion halos of 32nd ore vein

6 地球化学参数变化规律

基于原生晕的分带理论,找矿工作中研究者常常使用前缘/尾晕元素比,即低温与高温元素比值来分析地质地球化学问题(邵跃,1997)。特别是矿体轴向地球化学参数的变化规律分析是利用已知元素分布规律进行深部找矿前景分析的重要手段。如前缘晕与尾晕元素的比值、累加比、累成比等不同指标的拐点出现具有重要意义,往往暗示深部空间有尚未控制的矿体存在(李惠,2006)。

利用SPSS软件,计算前缘晕元素As、Sb与尾晕元素W、Mo含量累乘比,对计算结果做对数变换并作图。由图5可知,各勘探线均存在较大波动。108勘探线在2 500 m附近由降转升,在深部2 350 m附近转折呈上扬趋势;100线在2 550 m和2 400 m附近由降转升;92勘探线在2 450 m附近开始保持上升趋势;84勘探线在中下2个中段都有由升转降的趋势;76勘探线在2 500 m附近达到峰值后呈下降趋势,根据“参数反转”准则(李惠,2006),108、100、92勘探线深部找矿潜力较大。

图5 北矿带10号脉108-76勘探线地球化学参数轴向变化图Fig.5 Contrast halo zoning of 10th ore vein in Zhaishang gold deposit

对照10号脉矿体垂直纵投影图可知(图6),原生晕特征分析的矿体叠加形态与实际情况较吻合,92勘探线控制10号矿脉中部矿化情况的ZK924并未见到有价值的工业矿体,而ZK929在深部控制到了下部矿体的延伸,说明使用该方法对矿体深部找矿远景进行预测可靠性比较高。

7 矿体原生叠加晕模型

综合寨上金矿10号、32号矿脉的指示元素空间分布规律、数学地质分析及原生晕分带特征研究,建立了2条矿脉原生晕叠加的理想模型。

10号矿脉原生晕叠加理想模型(图7):原生晕轴向分带以上部前缘晕与近矿晕叠加、中部近矿晕叠加、底部强近矿晕与弱尾晕叠加为特征,即2 650~2 350 m中段存在A矿体尾部与B矿体头部或中部叠加,矿体在2 350 m以下仍有较大延伸。

1.未见矿钻孔及编号;2.见矿钻孔及编号;3.采空区;4.勘探线位置及编号;5.标高图6 北矿带10号脉矿体垂直纵投影略图Fig.6 Vertical longitudinal projection sketch of 10th ore vein

图7 北矿带10号矿脉原生晕叠加理想模型图Fig.7 Ideal zoning model of the primary superimposed halos of 10th ore vein

32号矿脉原生晕叠加理想模型(图8):原生晕轴向分带以中上部前缘晕与近矿晕叠加、底部近矿晕与尾晕叠加为特征,即2 650~2 300 m中段存在A矿体与B矿体中部及尾部叠加,2 300 m中段接近矿体底部。

8 结论

笔者在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分别对北矿带10号矿脉、南矿带32号矿脉进行元素分布特征、数学地质分析和原生晕分带特征的讨论,建立了原生叠加晕理想模型,得到以下结论。

图8 南矿带32号矿脉原生晕叠加理想模型图Fig.8 Ideal zoning model of the primary superimposed halos of 32nd ore vein

(1)指示元素找矿标志。南、北矿带Au、As、Sb元素异常与成矿关系密切,元素组合异常可作为寨上金矿床的直接找矿标志。10号矿脉、32号矿脉Au元素因子模型显示:南、北矿带矿体中的Au主要受热液成矿期2个主阶段影响,As、Sb、Ag、Pb、Zn等伴生元素在不同部位沉淀。

(2)原生晕分带特征。以As、Sb为前缘晕指示元素,Au、Ag、Pb、Zn为近矿晕指示元素,W、Mo为尾晕指示元素,各勘探线分带特征显示,矿脉中存在2期成矿作用形成的矿体A和矿体B,推测矿体A形成于含砷黄铁矿-毒砂-石英主阶段,下部矿体B形成于多金属硫化物-白钨矿-石英-碳酸盐主阶段,原生晕在空间上发生复杂叠加。

(3)原生叠加晕理想模型与找矿预测。10号矿脉在2 650~2 350 m中段存在A矿体尾部与B矿体头部或中部叠加,矿体在2 350 m以下仍有较大延伸;32号脉在2 650~2 300 m中段存在A矿体与B矿体中部及尾部叠加,2 300 m中段接近矿体底部。根据原生叠加晕找矿预测“前尾共存”及“参数反转”准则,对矿脉深部进行找矿预测,圈定3个找矿靶区:10号矿脉在100勘探线2 350 m标高以下矿体有延伸,可作为扩大资源量的重点区域;108勘探线2 300 m中段可能存在Au的第二富集段,可设计后排深孔验证深部隐伏情况;32号矿脉在2 550 m标高以下矿体有较大延伸,2 300 m可能已经到达底部。

致谢: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刘家军教授和刘冲昊博士的指导和建议,在此表示衷心地感谢!

猜你喜欢
原生晕矿脉前缘
构造叠加晕法在深部找矿中的应用——以河南小秦岭杨砦峪金矿床S60号矿脉为例
金厂峪金矿典型矿脉中金、银的化学相态分析
河南陈楼萤石矿床M3-I矿体原生晕特征及深部找矿预测
东天山赤湖地区原生晕异常结构特征对寻找斑岩型铜钼矿床的指示意义
河南老里湾银铅锌矿床原生晕分带特征及深部矿体预测
小秦岭大湖金矿区深部矿体原生晕特征及其找矿应用
一种飞机尾翼前缘除冰套安装方式
福建政和上山岗金银矿床矿体空间分布特征及找矿意义
在生活的“矿脉”里“淘宝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