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城市群“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及利用质量评价*

2021-11-04 09:20王惠琴梁丽秋
关键词:生活空间北部湾城市群

王惠琴,梁丽秋

(南宁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中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高质量发展要体现新发展理念,离不开经济、社会与自然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要科学划定“三条”红线,处理好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空间”格局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持续均衡发展。在生态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背景下,如何协调发展与宜居、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升“三生空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是当前北部湾城市群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 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城市群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基于相关的地域范围,由一定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共同构成的城市集合体,是城市发展的最高结构组织形式。北部湾城市群是2017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的国家级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广西、广东、海南共15个市县。北部湾城市群背靠祖国大西南、毗邻粤港澳、面向东南亚,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中沿海纵轴最南端,是中国沿海沿边开放的交汇地区,其建设发展对于深化中国-东盟战略合作[1]、促进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互动,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2]。《国家“十四五”规划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北部湾城市群列入5个发展壮大城市群之列。目前,北部湾城市群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与国内其他城市群相比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且城市群所在区域海洋环境、近岸海域半封闭的海域特征导致净化能力偏弱,本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三生空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是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延伸。西方学者Grossman和Krueger[3,4]最早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概念,并成为评价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二者关系的经典理论假设。Nelson等[5]则认为任何单一类型的用地都是多功能的叠加。Wiggering[6]将经济行为和生态效用共同纳入土地开发的可持续性评估中。Groot[7]从土地功能角度,将生态用地的功能分为调节功能、生产功能、栖息地功能、信息功能4种。国内学者基于“三生空间”理论,对区域空间格局分区、城市空间优化和适宜性评价做了大量的研究,如,王成[8]结合 “三生空间”理论与耦合协调模型,对重庆市37个区县的乡村三生空间功能及其两两间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算;赖国华[9]从陆海协调、“三生空间”协调出发,对桂西南-北部湾海岸带地区的“三生”功能开展了适宜性评价,分析了过渡性复杂地理空间地区的“三生”功能适宜性分布特征;于婧[10]以长江经济带“三生”空间的单空间适宜性评价为基础,借助德尔菲法和GIS的空间分析法探索了优化“三生空间”布局与实现“三生功能”协同发展。韦晨[11]运用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指数、比较优势指数等定量分析方法对中原城市群内30个城市的“三生空间”功能进行评价;王英伟等[12]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关系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从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对2005-2015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协调程度进行测算和分析;马兴华[13]采用函数法计算分析“一带一路”的实施对北部湾经济区水资源脆弱性的影响;李松霞[14]基于城市流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北部湾城市群的空间关联特征进行了研究,等等。

通过梳理“三生空间”的相关文献发现,以北部湾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较少,且已有的研究多以北部湾城市群空间关联特征或某两个方面的相关性与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没有对城市群“三生空间”整体发展质量的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分析。基于此,本研究以北部湾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基于“三生空间”对应的经济-社会-自然三大系统互动关系,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城市空间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北部湾城市群6个主要城市(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湛江、海口)的“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并从三大空间系统的利用质量评价分析北部湾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北部湾城市群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2 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2.1 “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城市高质量发展是一种重视城市品质的可持续发展,是追求城市经济-社会-自然全面协调的发展。本研究基于北部湾城市群发展现状特点,按照科学性、代表性和数据可获得性原则[15],从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3个大系统中细分6个子系统、建立16个具体指标,形成北部湾城市群“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北部湾城市群“三生空间”系统耦合效应评价指标体系

2.2 评价对象和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北部湾城市群中的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湛江、海口共6个主要城市为评价对象,选取2010-2019年六个城市的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评价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 2010-2019 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各城市相关年份的统计年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环境质量状况公报等资料。

2.3 评价方法

根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模型释义详见表2),对北部湾城市群6个主要城市2010-2019 年3大功能系统指标进行处理。

表2 研究方法释义及作用

为能够更客观、直观的衡量3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将耦合协调水平划分了不同等级,见表3。

表3 系统耦合协调度等级分类及其划分标准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北部湾城市群“三生空间”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2010-2019年间,从北部湾城市群主要城市的“三生空间”系统耦合协调度时序变化来看,呈高度耦合协调(如图1),经济、社会与生态之间的共振效应较好。协调度得分保持在0.56~0.58之间,增幅匀速平稳,存在有轻微波动,2019年后有上升趋势。

图1 北部湾城市群耦合协调度时序变化

从各城市耦合协调度得分来看(图2),北部湾城市群各主要城市的“三生系统”耦合协调度波动幅度较小,基本处于较低水平的中度耦合协调,协调水平较低。其中海口耦合协调度最高,三大系统所形成的共振效应最强,湛江耦合协调度最弱,在2014年跌落至低度耦合协调,2016年达到最低值(0.280)后回升,2018年重返较低水平的中度耦合协调。耦合协调度水平也较低的钦州在2010-2012年中持续得分下降至低度耦合协调,主要是由于早期城市建设进程缓慢、粗放利用资源等问题的存在,直至2013年后得分才逐渐回升,达到较低水平的中度耦合协调。

图2 北部湾城市群耦合协调度变动曲线

基于北部湾城市群主要城市耦合协调度得分差距图(图3),城市耦合协调度得分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距在十年中波动较小,均保持在0.1左右。在第一阶段(2010-2016年),城市耦合协调度得分差距持续增大,并在 2016年达到一个小高峰(约0.112)。第二阶段(2016-2019 年),城市耦合协调度得分差距在2016年后逐渐平稳下滑,呈逐年缩小趋势。可见,北部湾城市群主要城市经济发展、社会生活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矛盾仍需要重视。因此,要认真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遵循北部湾发展规划中“以共建共保洁净海湾为前提,以构建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为基础,提升国土空间利用效率和开发品质,发展美丽经济建设宜居城市和蓝色海湾城市群”的要求。

图3 北部湾城市群各城市之间耦合协调度得分差距

3.2 北部湾城市群“三生空间”利用质量评价

3.2.1 生产空间系统利用质量

从图4可以看出,2010-2019年北部湾城市群主要城市生产空间系统整体呈上升趋势,但质量偏低(均低于0.23)。其中,湛江、钦州得分有轻微波动,南宁、海口的波动幅度一般。2016年南宁由于第二、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得分较前后两年略低。北海、防城港得分较高,但波动性大,防城港在产业结构调整、固定资产投资减少、人均GDP下降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在2018-2019年间生产空间利用质量出现明显降低。同样,北海在2015-2016年间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使得生产系统得分下降,之后回升且增速较快。生产空间系统的利用质量不高反映了北部湾城市群经济实力仍较为薄弱,南宁作为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对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相邻城市发展形成的推拉效应不明显,整体上经济发展进程较慢。

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促进健康与旅游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国务院发布《“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促进旅游与健康医疗融合发展。2017 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5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促进健康服务与旅游发展的深度融合,打造健康旅游产业链。在中医药健康旅游方面,2013年以来,国家先后在《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8项政策中予以强调,并制发了《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等3个专门性文件,为各地推进健康旅游发展提供了依据。北京、陕西等省市相继出台了配套实施政策。

图4 北部湾城市群2010-2019年生产空间系统综合得分趋势图

3.2.2 生活空间系统利用质量

2010-2019年北部湾城市群主要城市生活空间系统整体上质量偏低,有较大的波动幅度(如图5所示)。其中,海口得分最高,在2011年曾达到最大值(0.224),2012年得分下降,随后在路网密度不断扩大、教育文化建设不断推进下,海口的生活空间利用质量在2012年后稳步回升,并保持小幅度的波动。

图5 北部湾主要城市2010-2019年生活空间系统综合得分趋势图

南宁生活空间利用质量在2014年出现明显降低,这是由于在路网密度、图书馆藏数量、卫生机构床位数等保持小幅增长的情况下,外来人口增幅较大影响所致。2014年后缓慢回升。钦州得分波动较大,早期交通不便、社会发展落后,2010-2013年得分连年降低,2014-2017年由于城市的公共服务建设有了较大进展,生活空间系统得分持续提高,但2017年之后由于人才流失,教育方面相较于其他城市而言较为落后,得分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同样,北海在2010-2014年整体得分呈下降趋势,2015年产生较大波动,随后回落至与2014年基本持平。防城港和湛江的生活空间利用质量最低,其中,防城港在人民生活水平、公共服务水平有所提高,城市建设进程推进等多方面共同作用下,2012年后呈稳步上升且增速较快的趋势,但与北部湾其他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湛江市的综合得分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10-2015年)与第二阶段(2016-2019年)的发展趋势曲线均呈U型,第一阶段因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在2014年出现最低点。第二阶段由于公共文化设施条件的薄弱、人口密度增幅较大等多方面因素,在2017年出现最低点。生活空间的利用质量低且波动较大,是由于各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所致,生产空间的利用质量不高导致城市建设中的社会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偏弱、人民生活质量偏低,教育、文化资源与国内其他经济带、城市群相比相差甚远,从而影响生活空间的质量。

3.2.3 生态空间系统利用质量

从图6中可以看出,2010-2019年间北部湾城市群生态空间系统的利用质量较生产、生活系统而言较高,波动幅度较小且基本保持平稳的发展,但部分城市有下降的趋势。其中,海口、北海利用质量较好,海口的综合得分除了2015年由于SO2排放量较高、生活污水处理率下降导致得分出现小幅下降外,在其余各年份基本持平,相同的原因再加上废水排放量增多,造成2017-2019年得分较往年略低,呈小幅下降趋势。北海从整体上看生态空间质量较好,这是因为北海自2014年以来非常重视海域生态环境的治理,不断增强对生态环境督察、整改,彻底解决遗留问题,水质优良,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多年位列广西全区前茅。防城港得益于对城市绿化的重视、产业结构调整使得SO2排放量大幅降低,综合得分连年上升且增速较快。南宁在2011年出现得分最低点,2011年后控制了污染物排放量和提高污水处理率,得分有所回升,2017-2019年由于人均水资源量下降、生活污水处理率降低、工业污水排放量增加等原因使得生态空间利用质量稍有降低。得分较低的钦州、湛江两个城市同样出现因SO2排放量增多产生的得分波动,其中,钦州在2010-2013年的得分趋势呈U型,之后持平且有上升态势。湛江市得分的波动幅度较小,2015年出现小幅回落,整体质量偏低。生态空间系统利用质量较高说明了北部湾城市群主要城市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但个别城市由于污染物排放、生活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原因影响了城市的生态空间质量。

图6 北部湾主要城市2010-2019年生态空间系统综合得分

3.2.4 三生空间系统整体利用质量评价

表4 三个系统综合得分总值

“生产空间”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天然的要素进行生产的活动场所;生活空间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人们日常生活、保障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承载体;生态空间,与土壤、植被及水系等自然基底有关,包含多种类型,在区域生态系统中提供生态的承载服务与环境平衡、调节净化的主导功能。“生产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密不可分,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的质量与状态由生产空间的可持续性与高效率利用决定;生活空间是重要载体,是生产、生态空间开发优化的最终目标;生态空间是保障生产、生活空间的功能能够正常发挥使之提高利用率的基底。三大空间是三大功能的来源,认识三大功能需要从国土空间的结构演变为着手点。并且,国土空间是不同类型且多功能的复合体,三大功能更能体现出国土空间的系统性、复杂性。

由图7可以看出,2010-2019年北部湾城市群主要城市“三生空间”整体综合得分波动幅度较小,且呈上升态势,说明北部湾城市群主要城市近年来在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纳入国家战略的机遇下,摒弃了粗放式的发展理念,开始关注如何合理利用海湾资源和规划产业结构的调整,思考城市的经济发展同社会生活、生态保护之间的协调关系。但由于北部湾城市群发展处于上升阶段,且部分城市发展增速缓慢,生产、生活、生态系统的利用质量较低,三个系统之间相互产生作用,每一个子系统的利用质量对其他子系统会产生巨大的联动效应。北部湾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较其他经济带、城市群低,发展潜力较大但得不到科学合理挖掘、利用,经济实力落后,导致城市化建设进程滞后,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较低,教育、文化实力薄弱,区域对高素质人才吸引力不强。另外,生态环境保护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息息相关,只有不断提高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利用质量,才更容易达到较高程度的耦合协调。

图7 北部湾主要城市“生产空间”系统综合得分趋势图

4 结论与建议

以北部湾城市群中6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建立“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评价体系,对选取研究的城市进行评价分析,结论为:

(1)北部湾城市群主要城市“三生空间”总体上呈高度耦合协调,三个系统之间能够形成较好的共振。整个城市群耦合协调度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距逐年缩小,整体发展较为稳定,海口市协调度高于其他主要城市,湛江市协调度总体上最弱。

(2)北部湾城市群主要城市的“三生空间”系统利用质量偏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政策的倾斜、城市港口的建设投入等积极因素利用质量呈上升态势;各城市之间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南宁作为北部湾城市群核心城市,向整个经济区的辐射作用尚不明显,文化教育薄弱,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偏弱,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空间还较大;生态空间利用质量高,但由于北部湾经济区受到污染物排放量增多、生活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没有同步跟上等原因,城市生态空间利用质量也有提升的空间。

针对北部湾城市群“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关系分析评介后,提出以下建议:

(1)大力推动北部湾城市群区域联动式发展。不断强化北部湾经济区域内各城市发展规划整体性,制定阶段性的共同发展目标,推进北部湾城市群协同发展,在“一湾双轴、一核两极”的城市群框架下发挥经济区东承西联、沿海沿边的独特区位优势,加强区域协作,全面对接珠三角城市群,强化与西南中南地区合作,加快形成海陆双向开放合作新格局。鉴于当前南宁作为经济区核心城市但其生产空间利用质量不高,在经济区内核心城市的地位作用发挥不明显,应该充分发挥南宁作为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进一步强优势、补短板、彰特色,率先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积极构建互联互通等基础设施,打破市域隔阂、协调区域利益冲突,构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助推北部湾城市群区域联动式发展。

(2)注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北部湾城市群各城市应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向海经济、不断壮大海洋新兴产业的同时严格落实生态红线管理。积极推动海洋治理科技创新,提升海洋治理能力,统筹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3)积极推进生态产业集群建设,形成蓝色经济空间格局。积极转变北部湾经济区粗放式扩张的产业开发模式,强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推进生态产业集群建设。推进流域治理和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加强防洪抗台、地质灾害预防等灾害防治合作,探索建立都市圈内救灾应急行动协作机制,完善北部湾城市群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禁止无序、过度开发生态资源,共建蓝色海湾生态区。不断提高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利用质量,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以高质量发展理念推进北部湾城市群建设。

猜你喜欢
生活空间北部湾城市群
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获奖证书
生活空间与老年人不良健康结局的研究进展
智己AIRO 流动的艺术品
送你一朵北部湾浪花
鹭舞北部湾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在北部湾祭奠上辈子的爱情
年年有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