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多元价值及其体系构建探究
——基于“苏裱”传承人访谈的思考

2021-11-04 07:59陈虹利何伟俊陈潇俐
东南文化 2021年5期
关键词:书画技艺价值

陈虹利 何伟俊 陈潇俐 陈 琦

(南京博物院 江苏南京 210016;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江苏南京 210016;近现代纸质文献脱酸保护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 江苏南京 210016)

内容提要:价值多元化是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重要的特征之一。当前书画装裱修复从业者对技艺价值认知程度不均,价值认知现状不能与多元价值共存的现实相匹配。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视角,书画装裱修复从业者应从理念上重新树立多元价值观、方法上加强现代科技手段的有效介入、理念上重视传承人整体情况的深入探求、行动上加快技艺科学化研究进程等几个方面来全面构建技艺多元价值体系。

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又称“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一般是指包括洗、揭、补、全等修复技艺以及装裱技艺在内的整套技艺流程,有别于现代机器装裱技术和新画装裱工艺。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在中国历史悠久,随着时代发展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技艺流派,如一南一北遥相呼应的“苏裱”和“京裱”,就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两大流派[1]。“苏裱”,作为起源于苏州地区的传统装裱流派,因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有着较为显著的“苏式”特色,如技艺上更重视技术细节的处理,装裱材料配色上追求淡雅之风,装裱风格上更倾向于为“文人字画”服务等。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事业的蓬勃发展,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于2004年被列入非遗保护体系。作为一项国家级非遗,价值多元化必然是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十八条明确指出的,“国务院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名录予以保护。”[2]因此,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非遗应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这也是国家级与地方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重要区别[3]。

本文是基于“苏裱”传承人口述史研究的思考,在南京博物院科研项目“编写《苏裱口述史》”的支持下,课题组以“苏裱技艺的历史演变及当前传承情况”为出发点,调研了国内二十余名装裱修复技艺从业者。被访谈对象主要包括国家级非遗“装裱修复技艺”传承人,上海和江苏苏州、南京等地方非遗“装裱修复技艺”传承人代表以及业内著名的装裱修复师代表。他们都是目前仍在从事书画装裱修复工作的老一辈技艺大师,是苏裱技艺发展的参与者、见证人,为传统技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访谈过程中谈及苏裱技艺的当代传承问题时,课题组发现,几乎所有传承人更为关注的是技艺本身的实用性和效用性,对技艺实用价值的追求也成为其对下一代传承人考核的唯一要求。这一共识的出现不由得触发了课题组对于传统技艺的当代价值的思考。而当进一步深入探讨当前的从业群体对技艺价值的认知程度时,课题组发现他们对技艺价值的认知均停留在了单一层面,远远未能与当前非遗的多元价值内涵相适应,也不利于当前保护视角下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的全面有序传承。因此,从保护传承的角度出发,重新梳理与挖掘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的当代价值内涵,并结合当前技艺价值认知现状来思考技艺多元价值体系的构建方法就显得尤为必要与迫切。

一、当代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的价值内涵及其认知现状

在官方和社会各界对非遗保护的倡导之下,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集多元价值为一体的非遗观念已逐渐引起重视。但是,课题组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目前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价值认知现状仍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从业者对各种价值的认知程度极为不均衡。

1.实用价值:认知程度最为充分

在传统社会,实用性是一切手工技艺产生并得以持续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传统手工技艺的根本价值所在。日本著名民艺大师柳宗悦认为:“工艺就是用的艺术”,“‘用’是超越一切的工艺本质”[4]。就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而言,其产生的最初目的是保护、保存中国书画作品,使之便于长久观赏及展示。明代时,周嘉胄更是将装裱修复技艺的作用与书画作品价值相等同,其有言:“故装潢优劣,实名迹存亡系焉。窃谓装潢者,书画之司命也。”[5]在此,技艺的实用价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此外,在古代装裱师、鉴赏家眼里,优良的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可以增加书画作品的价值,而技艺粗糙者却会使书画作品贬值甚至成为弃物,正如“其书画高值者,装善则可倍值,装不善则为弃物”[6]。因而,装裱修复技艺的实用价值不但体现在对书画作品的保护作用上,还体现于对书画作品的增值作用中。

鉴于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对书画艺术品的保护作用,实用性一直以来就是技艺传承的主要内容,发展至今几乎成为师徒传承的唯一内容。受其影响,当今从业者必然更注重技艺实用价值的挖掘,书画装裱修复过程的记录以及相关修复难点、修复技巧的剖析也成为当前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目前,不同类型书画作品的装裱修复过程以及技艺细节处理均得到了详细描述和完整说明,为传统书画的装裱修复工作提供了众多极具操作性的修复案例。这些研究成果多以论文和个人著作的形式出现,往往配以详细的手工操作图片,图文并茂地阐释修复步骤,如《图说中国传统手工书画装裱》[7]《图说中国书画装裱》[8]《中国书画装裱技法》[9]等。由此可知,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对书画作品修复、保护的实用价值在当代已得到了充分挖掘与展示。

2.技术价值:尚未得到全面发掘

技术价值是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实用价值的内在支撑,也是实用价值得以凸显的核心因素。如果一项手工技艺经过多年的沉淀、发展,仍能在工业化生产高度发达的今天发挥重要作用,那其中必然是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这正是传统技艺的技术价值所在。对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而言,其技术价值不但体现在装裱修复过程中的技艺选择和操作标准,更体现于逐渐形成的规范化修复技术路线上。

一方面,因地域差异、环境差异等,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在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技艺派系,出现了不同的技术分流,由此造成的技术选择和差异造就了它独特的技术价值。如装裱修复用黏合剂的选择,南方装裱派系选用面粉浆糊,北方装裱派系选用淀粉浆糊[10]。这些不同的技术选择及其形成的一整套技艺流程成为南、北派系技术的核心内涵,对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下分析纸质文物保护的质量效果以及劣化原因等具有明显的指示作用。另一方面,随着文保科技的进步以及当代装裱修复要求的提高,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外在的技术价值也逐渐被挖掘出来。《中国书画修复导则》根据书画文物病害情况的不同程度规范了三条不同的保护修复技术路线,分别是“保留原裱”“还旧处理”“重新装裱”[11],这正是传统装裱修复技艺外在技术价值的表现。由此,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背后的技术价值正逐步被挖掘,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也开始逐步形成。

但是,由于国内相关保护技术研究起步较晚,传统技艺背后的技术价值挖掘与展示尚未形成系统,如不同类型装裱修复用黏合剂的技术差异、不同装裱修复技艺流派的技术异同及其对书画装裱修复效果的影响等深层次技术问题并未得到深入研究。同时,调查中也发现,技艺从业者因其对技艺技术价值认知程度不一,大多数师傅均对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认识不清,甚至有人认为标准和规范的意义不大,对装裱技艺的描述、材料和样式的选择、装裱的效果评估等均停留在经验的定性层面,不利于书画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究其原因亦在于没有深刻认识其中的技术价值。

3.科学价值:认知极为缺乏

就现代文保角度而言,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主要是一项针对纸、绢、墨、颜料等不同材质材料进行保护和修复的跨学科工作。究其技艺过程,其科学价值更多地体现于修复载体、修复材料的选择,以及修复实施细节在文保工作中所具有的借鉴作用,甚至在科学指示作用上。周嘉胄曾明确提出:“已凉天气未寒时,是最善候也。未霉之先,候亦佳。冬燥而夏溽,秋胜春,春胜冬夏。夏防霉,冬防冻。”[12]这很好地揭示了季节变化、气候差异对装潢技艺的影响,本质上揭示了书画裱件本体在何种气候条件下更适宜保存的科学原理,为纸质文物的保护提供了科学借鉴和指示。此外,还有,“裱房恶地湿而惮风燥,喜湿润而爱虚明。装板须高,利画坚挺。必安地屏,杜湿上蒸”[13]。这些约束性条件在当时是一些关于传统技艺的经验性知识总结,但在今天看来,都是符合科学原理并极具科学价值的技艺理念和原则,为当今书画装裱修复恒温恒湿实验室的设计和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

一直以来,科学价值是传统手工技艺中最容易被手艺人忽视乃至导致其缺失的内容。调研发现,从业者普遍认为技艺的实际效用才是最重要的,其背后的科学内涵及其科学原理在实际的装裱修复过程中并不重要,科学价值不值一提。以装裱修复用黏合剂的使用问题为例,在苏裱修复师固有观念中,只有面粉浆糊才适合在潮湿的南方地区使用,而淀粉浆糊因黏性太大并不适用于南方地区。但实际情况是,四川地区的北方派系就仍在使用淀粉浆糊作为他们的装裱修复用黏合剂。可见,固有的技艺经验与习惯并不能用来解释技艺差异背后的科学内涵。

正因为科学价值认知的过度缺失,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的实施往往带着很大的经验性和随意性,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科学保护纸质文物的工作需求。此外,从业者关于纸质文物本体的科学认知、纸质文物技术发展历程、纸质文物劣化原因、纸质文物保护材料和环境、纸质文物保护的效果评估等方面的科学研究需要在书画文物保护和修复的工作中追溯知识来源并经历实践检验,只有充分挖掘科学价值,才能更好地融合文物科技研究与保护修复实践。

4.艺术价值:已被忽视乃至遗忘

艺术价值是因艺术作品的总体艺术特性而产生的价值,是工艺品的外在表现。书画作品除了其自身具备的艺术价值之外,优良的书画装裱修复技艺所展示的精美装裱样式还能进一步提升书画作品的整体观赏性和美学内涵,给人以美的享受。由此,基于技艺形成的装裱形式、精美材料及其色彩搭配构成了其艺术价值的重要内容。

南宋周密曾总结过绍兴御府的书画装褫样式、装裱尺寸等,“两汉、三国、二王、六朝、隋、唐君臣墨迹……用克丝(即缂丝)作楼台锦襟,青绿簟文锦里,大篁牙云鸾白绫引首,高丽纸贉,出等白玉碾龙簪顶轴(或碾花),檀香木杆,钿匣盛”[14],从中可一窥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所展示的艺术美感和艺术观赏性。当时已将各类古代书画作品按等级分类,并严格规定不同的装裱样式、装裱材料。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包含的多彩装裱裁制和卓著的装潢艺术,各有尺度,具有成式,体现出极其瑰丽精致的装裱风格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但是,随着时间流逝以及传世书画作品的不断流转、修复,技艺的艺术价值逐渐被淹没。目前的书画装裱已经很少能看到唐宋时期的装裱样式,盛极一时的“宣和装”也逐渐消失。当谈及苏裱技艺的配色特点或艺术特色时,99%的修复师可以说出“配色淡雅”这个极具概括性的词语;但是如果引导他们再往深层次描述,往往是一片空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的艺术价值无疑已被遗忘。

5.历史文化价值:认知高度有待提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是过去时代流传下来的历史财富,我们可以从中活态地认识历史、了解历史。”[15]目前学界普遍认为,中国书画装裱修复始于汉朝,因而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传承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这其中出现过许多技艺精湛的装裱大师,还有不少是精于创作的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如宋代的米芾、米友仁父子二人就有着书法名家和装潢名家的双重身份。唐时期,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盛名一度远播东洋,日本自奈良时代开始派遣使臣前来学习观摩,并将其传至海外[16]。在宋代,声誉卓著的“宣和装”“绍兴内府装”等技艺样式兴盛发达,如今在日本传统装裱中所见到的“惊燕”样式就是从“宣和装”而来[17]。这些因技艺而生、与技艺发展密切相关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及其事迹均成为传统书画装裱技艺重要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成为不同历史时期文人群体、传统艺术发展、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见证,是该技艺历史文化价值的所在,极大丰富了装裱修复技艺的价值内涵。

目前,从业者对装裱修复技艺历史文化价值的认知却体现出认识与真实价值不相称的状况:一是技艺历史源流认识笼统化,谈及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的历史时,大部分修复师都只能将其笼统概括为“已有一两千年的发展历史”,但对其起源何时、何地,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状况如何,技艺如何演化、发展,不同的技艺流派何时出现、为何出现,技艺如何传播等历史问题均处于一个朦胧不清的状态;二是技艺传承谱系尚未完善,对大部分传承人来说,多数只能往上了解大约两三代师徒传承的情况,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的传承历史多处于断层和模糊状态;三是技艺传承者长时期不受重视自身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技艺传承过程中,传承多仅是通过口传身授、耳濡目染等方式进行,传承者自身的成长历史、个人感悟等极具时代价值的内容往往被忽视,其历史文化价值就自然得不到重视与挖掘。然而,一旦这些内容没有在师徒传承中实现延续,相关技艺的历史文化价值自然也就变成了“绝唱”。

二、基于访谈的技艺价值认知现状分析

技艺本身价值认知的广度和深度是决定一项传统技艺是否可以持续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目前访谈的内容及其结果来看,当前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师群体对该技艺各项价值的认知广度与深度仍处于一个极不均衡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固有传承方式及其传统观念的限制

千百年来,师徒间的口传身授是传统技艺传承的唯一方式,技艺的实用性成为唯一的追求。在实用主义为主导的价值观指引下,实用价值越发得到重视与凸显,这一传统观念在40—50岁、50—60岁这两个年龄段的修复师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部分技艺拥有者几乎都是“师徒传承方式”的受益者,也是传统传承方式的坚定拥护者。囿于其自身的教育经历、学习技艺的方式,他们近乎一致地认为,在传授技艺过程中,如何将一幅作品装裱修复完好是最重要的,“有用”是其考察徒弟的唯一标准。此外,在选择徒弟方面,98%的装裱师傅都将技艺潜力作为首要要求,而所谓潜力主要表现为性别、身高、力量、悟性等客观条件,学徒的科学精神、艺术素养、兴趣爱好等则考虑较少,这实际上也是装裱技艺师群体充分认知实用价值的直接体现,但反过来也显示出他们对技艺其他价值的忽视。

2.技艺与科学之间的壁垒

众所周知,起源于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技艺被认为是一种经验性知识的总结,在科技尚未渗透到传统技艺研究之前,传统技艺与科学知识之间存在着厚重的壁垒,而这种壁垒在很长时期里也加剧了技艺价值认知与科学认知的不均衡发展。在关于传统技艺与科技创新的问题中,将近75%的装裱师傅认为,在传统装裱修复技艺中经验是第一位的,科学分析并不必要,而关于装裱修复技艺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等,他们更是没人能说清楚;只有约25%的装裱师傅肯定了科学分析手段对实际装裱修复工作的作用,但对技艺具体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等仍处于模糊不清的认知状态。由此,在绝大多数装裱技艺师傅的认知里,修复技艺的实际操作与其科学、技术价值处于绝对分离的状态,这也是装裱修复技艺价值认知发展不均衡的内在原因。

三、技艺多元价值体系的重建及其保护传承

从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的历史发展来看,技艺的传承并不只是单一实用价值的传授,而应将技艺视为一个价值综合体来看待。但是,基于目前价值存在与现实认知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从理念、方法、行动、科研等角度推进技艺多元价值体系的整体构建仍任远而道重。

1.理念上,应树立多元价值观

陆宗润曾从艺术、技艺、科学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书画修复理论的现代重建之路。对今天的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而言,其价值体系的重新构建需要重新认识实用价值、技术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以及历史文化价值在多元价值体系中的关系和作用。首先,技艺实用价值的贡献不可否认,“就传世中国书画的保存质量与数量之多便足以证明,传统的修复与装裱方式对书画的保存和修护是行之有效的,也是符合科学规律的”[18]。其次,应充分认识技艺的技术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对技艺发展历史的考察可知,实用价值并不是技艺的唯一价值,仅仅强调其实用性是极为片面的。在现实的文物保护工作中,唯有从观念上认识并重视多元价值存在的重要性,形成完整的多元价值一体的观念,才能更好地为相关研究、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具体指导,也才能更有利于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的健康有序发展。

2.方法上,应加强现代科技手段的有效介入

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的挖掘需要借助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技术研究手段来实现。在传统书画装裱修复工作中提倡现代科技手段的有效介入,并不是要用现代科技手段取代传统技艺,而是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运用到传统书画装裱修复前的调查分析、修复中的技术应用和过程控制、修复后的评估中,以更深入地挖掘技艺的技术内涵和科学知识,从而更科学地提出针对性的修复措施。陆寿麟曾明确提出目前现代科技所提供的分析、检测和模拟实验研究方法在揭示传统工艺技术科学性及科学内涵等方面的研究中的重要性和不可取代性[19]。毋庸置疑,现代科技手段的有效介入对传统技艺科学价值内涵和技术价值内涵的挖掘与认知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3.行动上,应深入探求传承人的整体情况

技艺是人与物的结合,作为社会中的人,往往是以工作活动的形态来传承技艺[20]。技艺传承人是连接传统技艺的过去与现在的纽带,他们不但见证了传统技艺的历史,还经历着传统技艺的当代发展。传承人既是非遗代表作项目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反映了技艺文化、历史的变迁发展,也是开展非遗保护、完成价值判断和实现价值主张目标的核心力量。唯有注重对技艺传承者的研究,才能从中获取足够的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

自2008年装裱修复技艺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第二批名录以来,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的有10人,其中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7人、苏州书画装裱修复技艺1人、古籍修复技艺2人[21]。与当下从事书画装裱修复工作的人群相比,这个数字是极为微小的;相对于厚重的技艺历史来说,这个数字也是极为单薄的。目前,关于传统书画装裱修复师的研究基本是围绕非遗传承人进行,众多一般修复师群体的历史及其技艺特色尚未得到充分挖掘,而历史上修复师群体的相关研究更是空白。

因此,借助历史研究方法以及口述史研究方法,加强对修复师群体的历史考察显得尤为必要与迫切。一方面,既能有效拓展技艺历史文化价值内涵的深度与广度,厘清技艺自身的历史发展渊源;另一方面,还可深入了解当前修复师群体的整体情况,包括其技艺发展历史,学艺历程、成长过程、传承感悟以及技艺特点等极具个人特色的真实面貌,为当前的技艺传承与发展提供案例和启发。

4.科研上,应加快传统技艺科学化研究进程

传统技艺科学化为近年来文物保护与修复界提出的,旨在强调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以用于传统技艺的研究。其主要以传统工艺调查为基础,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作为科学化分析方法,以现代科学原理阐释传统工艺,最终建立起一套规范化的传统工艺科学化体系[22]。从其研究基础、研究路径及研究角度来看,技艺科学化研究工作的开展十分有利于传统技艺多元价值的挖掘及其体系的构建。

首先,以传统技艺调查为基础必然会涉及对传统技艺本身以及传统技艺从业者情况的调研与分析,有助于对技艺的实用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的挖掘、提炼;其次,其研究路径强调采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作为科学化分析方法,其与价值挖掘工作的方法论是一致的;再次,传统工艺科学化研究要求从现代科学原理的角度阐释传统工艺,科技分析结果的阐释其实就是对传统工艺科学内涵进行分析和揭示的过程[23],也是在认知传统技艺的技术价值与科学价值。基于此,对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的科学化研究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对传统技艺多元价值内涵的挖掘与认知。唯有进一步加快和规范传统技艺的科学化研究,并将科学化研究成果运用于传统书画装裱修复实践,才能更好、更快地推进传统技艺多元价值体系的构建进程。

5.应全面构建技艺多元价值体系

从理念、方法、科研多层面重建多元价值观,有助于在传统书画文物保护修复技艺传承和发展中构建起多元价值体系,提高传承和发展的质量。在五大价值中,实用价值作为技艺传承和发展中最基础的部分,是技艺传承和发展的基石,也是多元价值体系是否稳固的关键所在。实用价值之上是技术和科学价值,它们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对实践产生指导作用,直接影响技艺传承和发展的有效性。实用价值、技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多元价值体系中的“硬实力”和应用部分。

传统技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如果没有传承和发展,技艺也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实用价值、技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之上应是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图一),它们有别于技艺传承和发展中的“物质”和应用成分,是技艺传承和发展的“软实力”和精神内核,是非遗容易被忽视但绝对不可或缺的部分。正因为具备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传统技艺才不只是单纯的流程和工序,才亦拥有灵魂,才能够反映出技艺的精神品格、历史变迁和文化脉络,并深刻影响技艺传承和发展的未来。

图一// 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多元价值体系结构图

四、结语

目前,非遗保护理念广泛传播并日渐深入人心,如何促进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的健康有序传承也成为每位从业人员、技艺传承人以及文保工作者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实地调查发现,目前从业者对技艺价值的综合认知程度已深刻影响并决定了传承者的思维与工作方向,从而影响了技艺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持续发展。由此,如何从传承者群体以及技艺从业人员出发来加强对技艺价值的认知已经成为促进技艺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科学认知技艺价值是技艺保护传承的理论基础,对其进行科学剖析、提升价值认知水平是传统技艺保护和传承的必要前提,也是促进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健康有序发展的理论基石。从术业专攻的角度来看,这就需要科研工作者们更为深入地挖掘装裱修复技艺价值认知的途径和认知方法,方能为从事在装裱修复一线的从业人员和技艺传承者提供科学认知的源泉。

在深化和提升科学认知的基础上,每位技艺传承人、从业人员以及文保工作者都应转变保护理念,重新树立传统技艺的多元价值观,更加重视技术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以及历史文化价值的挖掘与传承,才有可能实现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多元价值体系的重建,从而构建一个多维的、立体的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当代价值体系。在实践中,科研工作者以及装裱修复师们需要共同努力,将价值认知的理论研究成果与保护修复工作相结合,才能系统、全面地促进书画文物的研究、保护和修复工作。

猜你喜欢
书画技艺价值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小小书画廓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