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博
【摘要】小学数学是小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应勇于探索,进行创新,为学生拓展更多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实现教学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研究
在素质教育当下,创新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素质,尤其在数学学习中,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作为小学数学老师,要积极转变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改变教学思路,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在牢固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学习数学的能力。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平台和阵地,老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发挥它的价值,采用一切有效的方法和契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其学习能力,为其成为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小学生正处于智力、能力发展的最好阶段,老师如何在教学中利用数学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创新教学,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目的呢?笔者在此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点谈一些自己的研究和总结。
一、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在素质教育的当下,传统说教式、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时代课堂和学生了。老师要在教学中正视自己的不足,积极转变观念,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标准,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个性发展、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当成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是新课程标准的践行者,只有具备新教材、新课标和新时代相应的观念,才能充分、准确地理解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准确把握新教材的大纲宗旨,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老师的心中,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受老观念的影响,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渗透,再加上学生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习惯了被动接受,在课堂学习中缺乏自觉、自主的思考习惯,更没有探索的精神,这对数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非常不利。因此,老师一定要彻底转变自己的观念,把新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启迪学生智慧,引导学生不断探索,获得新知;同时也要努力引导学生转变被动学习的观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养成主动、自觉、积极学习的习惯,主动探索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让学生积累更多更灵活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其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因此,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我们在教学中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充分关注学生,尊重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保证学生在最佳的状态下用心学习数学,提高成绩。
二、努力联系学生生活,培养其情感意识
众所周知,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且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才是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增强学生的理解和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才能保证学习的质量。例如,在给学生讲有关“元、角、分”的认识这一章节时,老师就应该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引进课堂,结合生活进行教学,效果更佳。如,给学生一些教学用的仿人民币,有“元、角、分”,再给学生摆一些学习用具的实物,标上价格,让学生看看自己手中的钱能买到什么东西。从付钱、找零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元、角、分的认識,增强他们的生活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联系生活,培养情感,既能拉近学生与枯燥的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还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展。
三、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其创新意识
数学知识一环套一环,知识之间相互连接、贯通,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如果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构建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就要在具体的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深入学习,让学生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其探究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认识图形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各种图形作为素材,自由组合,进行发明创造。如,用剪子剪出规范的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再以“最佳设计师”的竞赛方式,让学生用各种图形进行设计、创造,看谁组合、创造出来的图形最有创新性等。这样既能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保證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也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
总之,小学数学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思维的关键。老师在教学中结合新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教育教学,既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培养,也能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学生潜力,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罗生梅.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