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清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 是初中阶段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德育的基本阵地,对学生道德素养、法治意识等各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新课改的提出和推进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面临着新的任务和要求,需要进行全面的变革、创新。有鉴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从突出学生主体、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合作探究、创设生活探究四个维度,对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和具体策略进行全面分析。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是学校最基本的单元和体系,是新课程改革推进实施最前线的阵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牢牢把握课堂教学这一环节,去调整教学策略、结构体系,将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获得知识、情感、能力的全面发展。对于这一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树立科学的观念,进行大胆的思考和探索,寻找创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高效教学。
一、突出学生主体,给予学生探究空间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主体,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首先要彻底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改变教学姿态,而不是以“师道尊严”为指导,而是充分尊重和平等地对待学生,真正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适时放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消除学生抵触的情绪,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和意愿。比如,在教授“我与同伴共成长”这一课时,根据笔者的调查,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而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間很小。因此,笔者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自习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消化、吸收知识,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提问能引起学生的疑问与思考,这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与起点,促使学生真正参与并享受学习的过程。因此,提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实现单一教学倾向的转变,重视和突出课堂提问环节。首先,教师要自觉把握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思维层次,灵活设置问题;其次,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提问,以实现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性思考和自主探究。
比如,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面前”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上设置提问环节,通过提问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问题如下:你从哪些方面感受到身边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呢?那你知道发生这些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吗?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我们青少年应该如何面对?提问之后,学生们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围绕问题思考。在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深刻理解本节课程的主题,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能够更具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
三、开展合作探究,活跃课堂氛围
合作教学其根本目的是改变学生关系的状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有效地优化探究过程,扩大探究的深度。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根据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理解和认识,科学合理地分配小组,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展示自己;其次是要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就自主探究议题进行沟通、讨论、互动、交流,分享各自观点和观点,实现思维碰撞和优势互补。例如,在教授“公共生活讲文明”这一课教学中,笔者会组织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在开课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6人;随后,笔者会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内容,正确理解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设施的基本要求;接着,笔者会布置探究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课堂气氛也开始活跃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对生活现象展开思考和观察, 树立公共生活的观念,能够在公共生活中讲文明、讲公德。
四、创设生活探究,丰富学生情感
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也会最终应用于生活当中去,因而,联系生活就成为开展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和载体。教师应积极拓展教学思路和范围,以现实生活为起点,主动观察、挖掘、收集与生活、实践经验有关的各种事例、资料,将生活巧妙地融入教学实践过程,还原和创造真实的生活场景,促使学生体验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授“我的集体我的家”这一课时,这节课程实质上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笔者在上课后首先会让学生思考集体是什么,利用生活经验来思考个人与班集体的关系,回忆自己在班级中的发展,思考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位置。这样能够让学生将课程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更具学习的热情。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各学科教育教学必须顺应形势和要求,进行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观念,彻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误区,从各个方面出发,去创新教学的策略,从而推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转型和升级,取得理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廖丽敏.浅谈生活化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资源,2019(08):27-28.
[2]钟士艳.关于新课改环境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04):6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