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蕴博
摘要:日本在侵华战争进入对峙时期难以取得进展的情况下,放弃了北上与德国夹击已经陷入困境的苏联,转而南下南洋各国引起美国矛盾,最终陷入此前日本军方一直极力避免的与美国的正面交战之中。日本是在怎样的局势下出于怎样的考虑才做出这样的决策。本文分别对日本的南进,北进战略进行基本阐述,进而对日本最终做出的南进战略进行讨论分析。
关键词:二战日本;日苏关系;南进战略;中日战争
中图分类号:K31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177(2021)15-0010-02
1 日苏关系与北进战略的流产
自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从未放松向北推进的战略规划,“北进”一词经常出现在战前日本军队的各种文件和有关当局的批示中。然而,北进战略的具体内容却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与日苏关系变化和东亚的形式的发展密切相关。
早在1918年,日本作为协约国的一员干涉苏俄革命时就在西伯利亚地区驻军。日本对西伯利亚的出兵占领长达六年半。1925年,双方签署了《日苏基本条约》,日军才从西伯利亚完全撤出,条约确认在远东各自的权利,双方关系一定程度上得到缓和,但北进的声音仍然存在。
1931年,日本开始侵略中国,在日军威胁下,东三省迅速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和苏联的利益发生严重冲突,双方之间的战略关系变得复杂。苏联在此前曾声援中国抗日,但不久又宣布“严守中立”,并向日本提出缔结互不侵犯条约。由此日本方面得以确认苏联没有在满州进行军事行动的打算,进而放手展开侵华战争。在整个侵华战争期间,日本的战略重心放在中国大陆。随着德日两国的日益接近,日苏关系开始迅速恶化。双方相继发生了一些列的军事摩擦,以1939年6月的“诺门罕事件”规模最大[1]。由于在诺门坎的失利,日本开始谋求协调与苏联的缓和。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在欧洲进展迅速。苏联开始以欧洲为首要的战略方向,也需要缓和对日关系,避免东西两面吃紧。日苏双方有了相互接近的共同需求。日本遂开始寻求包括苏联在内的德日意苏大同盟。但由于苏联与德国在芬兰和巴尔干地区的冲突谈判并未取得成功。虽然没有形成四国同盟,但由于日本方面的努力,两国最终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该条约旨在协调划分日苏在中国北部的利益,这为日本日后大规模南进解除了后顾之忧。条约的签订使得日苏关系重新往缓和的方向发展。即使苏德战争中德国一再催促日本北上对苏作战,日本也不愿意打破这一战略平衡。这是北进论被放弃的重要原因之一。
1941年希特勒入侵苏联,世界形势陡然发生变化,日本方面面临新一轮的战略抉择。战争初期,日本军方高层普遍认为德国对苏作战会在几个月内迅速取得胜利,而作为德国盟友,日本应该迅速实行北进,抓住这一天赐良机,趁苏联后方空虚迅速占领西伯利亚。但关东军反对北进论,认为备戰需要相当的时间,此时北进还为时过早,苏德战场的形式还不甚明朗,应该在战争形势发展到可以明确判断远东苏军守备力量的前提下再实行北进。加之海军方面长期以来一直主张先南后北,日本军方最终决定暂且搁置北进计划,待到苏德战场形势有利后再进攻苏联。日本方面研究认为,苏联在苏德战场吃紧的情况下会抽调远东军队,如果苏军抽调兵力超过总兵力的二分之一,关东军即可开始对苏作战。由于日本高层对德国方面持乐观态度,遂在苏德战争初期做了一系列的针对苏联的兵力调遣,即关东军的“关特演”。但随着苏德战争逐渐胶着,日本方面对于德国速胜的期望逐渐落空,原本期望的苏联大规模向西调兵的情况也没有出现,苏军虽有抽调,但仍在远东保持着相当多的兵力[2]。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强行推进北进战略,日本方面颇感兵力不足。但由于在中国战场的压力,日军又无法在向东北方面增兵。海军此时又大肆鼓吹南进战略,日军统帅部终于放弃对苏开战。抉择至此,在苏德战争影响下而一度喧嚣的北进论自此低沉下去,始终未付诸实施。
2 南进战略的政策思想渊源
南进说早在明治时期就开始流行,在文明开化与富国强兵两大政策的影响下,明治政府积极扩充军备,希望能效法西方列强,广泛殖民扩张。但由于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实力尚且不足,南进说在这个时期还停留在对东南亚的移民和通商。明治时期日本的南进思想主要集中在民间,以经济开发为主要基调,而且仅仅提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3]。
到了大正时期,日本在经济,政治,军事全方位认识到太平洋地区的重要性。巴黎和会使日本获得了德国在太平洋上赤道以北的南洋群岛的委任统治权。日本遂在1922年设立南洋厅来统治南洋诸岛,随着日本开始将美国作为假想敌,东南亚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开始显现出来。一方面在南洋群岛的军事存在可以遮断美国在太平洋的主力舰队的西进,有效地控制菲律宾[4]。另外南洋群岛还可以作为将来向菲律宾,新几内几亚、波利尼西亚诸岛发展的基地。
而到了昭和年代,南进论渐渐地向政策化演变。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就走上了由中日战争向太平洋战争的道路。九·一八事变后的主要问题是满洲问题、中国问题,而南方问题不是主要关注的问题。日本在南方问题上主要关注经济方面。在深陷战争泥潭,国际封锁和自身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日本开始觊觎东南亚的各类自然资源。在海军中甚嚣尘上的南进论也对南进的国策化起了重大的作用。这个时期南进成为了日本军界的热点话题。
3 南进政策的确立
法国投降后,日本才真正确立了南进政策。日本对南方作战的第一步始于对法属印度支那当局的大规模进攻。日本在法印扩张的同时,对遭受战败的英国施加压力,迫使英国同意关闭滇缅公路。
日本作为岛国人力和资源是相当有限的,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作战时这种劣势就更加凸显出来。侵华战争中,日本经济力量与战争不相适应的矛盾非常突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被消耗在中国战场。日本在中国的大量投入和长期的战争消耗使其内外交困。为了摆脱中国战场的困境,决定孤注一掷,实施其“南进”战略[5]。把绝处逢生的希望寄托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上,以隔绝中国政府和英美势力之间的联系。
当日本在中国战场陷入困境的同时,德国在欧洲却呈席卷之势。法、荷等国战败投降,英国困守本土,这使得英法荷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摇摇欲坠,极大的刺激了日本南进的野心。在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无任何后顾之忧,可以放手大举南下了。
此时的英美,对日毫无作战准备,战略重心主要放在欧洲、大西洋地区。亚太力量极为薄弱,反观日本方面却早已做好充足的军事准备,且不说英美此时的陆上力量极弱,就海空部队来说,日本也在太平地区占尽优势。日本方面判断,偷袭美国的珍珠港太平洋舰队,能在短时间内夺取太平洋制海权,从而在战略上确立巨大优势。
南进政策的实施也是这个时期日本经济的迫切需要,为此不惜对英美一战。由于美国对日本的禁运,日本石油严重匮乏,全国石油储量不足两年之用,因而获取东南亚地区的石油成为重中之重。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最终确定了南进战略,日本南进的目标主要可以概括为四点:第一,掠取其自身所严重缺乏的战略资源,如东南亚半岛的橡胶、锡和大米,荷属印度群岛的石油,澳大利亚的铁矿石、煤、小麦和羊毛等。第二,通过在缅甸作战,以配合中国战场的日军截断滇缅公路,阻止英美向中国援助抗战物资。第三,开辟新的战场以摆脱在中国战场的僵局,改变自身的战略环境,通过成功的对外战争为自己营造更好的国际形势。第四,削弱英美在亚太地区的力量,为日后在全球范围内和英美决战打下基础[6]。
4 南进的结局和关于南进战略的几点结论
日本是在中国战场陷入困境的情况下不得已南进,发动太平洋战争。战争初期日本试图通过对珍珠港的偷袭以达到迅速消灭美国海军主力的目的,确立宏观的战略优势,在经济上确保重要战略物资产地和海上交通线,建立以日、伪满洲国,华为核心的大东亚共荣圈,实现重要物资自给自足。与德意合作进而迫使美国屈服,切断重庆政府西南方向的物资供给,在德国在欧洲也处于优势的情况下,最终迫使美国退出战争,形成隔洋对峙的局面。然而,事实证明,战争形势的发展出乎日本的预料,战争初期通过奇袭建立的优势并未维持太久。在美国的战争机器全面发动起来后,双方生产能力的巨大差距使战局开始逐渐逆转。新的大战使日军的全盘战略陷入被动。本来是为打开对华战争出路而发动太平洋战争,却使对华战争更加走入绝境。日本既无法以南进支持其对华战争,也无法从中抽身专注于太平洋战场。南进战略最终使日本陷入了最不愿意看到的两面作战的窘境。
参考文献
[1]周俊.二战前日本南进政策形成的历史脉络[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6):121-128.
[2]徐勇.论日本在二战中的北、南进战略抉择[J].日本研究论集,1998(00):301-319.
[3]黄虎清.二战结束前的日本南进[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23):120-121.
[4]高學军.论二战中日本南进战略形成的原因[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78-80.
[5]张增香.试探二战中日本“南进”之原因[J].东疆学刊, 1998(3):82-84.
[6]谢承国.论二战中日本南进战略的形成[J].荆州师专学报,1995(4):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