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是礼仪之邦,随处可见"人情社会"的社会网络,而社会资本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群体,皆是社会生存的一种方式。社会资本是将个人生活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使之相结合,成为人们的一种资源,有利于个人及群体行为处事的一种社会资源。布迪厄首先提出社会资本,逐渐完善的工作是由科尔曼和帕特南完成的。本文的目的即是将布迪厄和科尔曼的社会资本进行一种层次上的对比,论述在宏观层次上看到的差异,进而帮助人们更好地关注社会资本的影响。
关键词:布迪厄;科尔曼;社会资本;社会网络
一、布迪厄的社会资本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他的资本实践理论中阐述资本是核心,建立实践活动经济学是他的主张之一,用以研究社会中的行为。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符号资本是布迪厄认可的四种资本。(朱林青,2013)社会资本的概念一直是理论研究的热点,成果也十分丰富,人们对社会资本的认识从含义、形式、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变得越来越清晰、明确。布迪厄将社会资本的概念界定为“它是一个潜在或实际资源的集合体,或多或少制度化了的相互认识与认知的持续关系网络连接在一起,通过集体的资源的支持提供给每一个成员。”(周红云,2003)在社会资本的发展中,布迪厄的社会资本从微观方面发展社会网络关系。
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不依附于经济资本或文化资本,但是社会资本在经济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它可以将经济或文化资本进行转换和加强。多数学者认为,布迪厄是从社会网络的角度分析社会资本,布迪厄建立了一种新的研究机制,即从社会网络探索社会资本。布迪厄的社会资本偏重于个人行动目标实现的问题,是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形式,他强调个人社会资本转化过程。
二、科爾曼的社会资本
(一)科尔曼的理论体系
詹姆斯·科尔曼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在他研究中,将社会“个体”理性行动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后建立起自己的社会理性行动理论体系,将社会学从微观—宏观性的理论性过渡。科尔曼认为,行动者和资源组成了最基本的社会系统。
(二)科尔曼对社会资本的界定
“行动者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相互进行各种交换,甚至单方面转让对资源的控制,其结果,形成了持续存在的社会关系。”(科尔曼,1990)在没有关系的社会网络中,行动者为了谋求某种社会需求,从而在社会空间下,进行社会交换,对个人发展大有裨益。科尔曼试图通过社会资本理论的框架借以搭建一个桥梁建构社会结构,社会要素在社会结构中通过某种联系发挥自己的作用。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是由社会结构的基本构成要素组成的,它具有明显的生产性。
科尔曼继布迪厄的社会资本后,又对社会资本的宽度进行延续,建立自己的社会资本理论时,科尔曼以理性行动理论作为理论的出发点,他认为社会资本获取个人利益,团体的十夫糅椎把社会资本的影响发挥到极致。科尔曼研究社会资本产生的形式,他把社会资本归结为五种形式:义务与期望、信息网络、信息网络(詹姆斯、科尔曼,1990)。在科尔曼看来社会网络是从微观向宏观方向的转换,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能满足团体内的每个个体,它通过不同的方式去实现他们个人的社会利益,还能实现集体的目标利益。科尔曼在研究社会资本时,着重强调“社会闭合”对人的作用,社会闭合是指社会网络的封闭程度。社会网络越闭合,社会资本就越丰富。
(三)布迪厄与科尔曼的社会资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在社会资本发展中,布迪厄对社会资本用微观视角切入社会结构关系网络,相反,科尔曼从中观视角延续社会资本的宽度。布迪厄和科尔曼是从社会网络方面发展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可通过自身能动性改变社会结构拘束的能力,并认为社会资本存在于社会网络中,区别是科尔曼在布迪厄的基础之上又加深见解,布迪厄社会资本是微观上的,科尔曼把社会资本拓宽了网络宽度,他所说的是社会网络成员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社会网络中观层次的概念界定社会资本,但科尔曼没重点说社会资本是怎么产生的,转而研究社会资本产生的形式及产生的类型。
其次是把社会资本从批判转向建设,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可转换为经济资本,实现经济效益为网络中的成员服务,布迪厄带着批判性的。但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只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该结构成员,实现集体利益最大化。最后,从布迪厄到科尔曼再到帕特南等人的社会资本都发展了社会学,科尔曼为社会学者提供了一个社会资本研究范式,但不是所有的社会资本都是有益于集体、社会的,需要我们多加思考,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社会资本更多的价值,使之利于社会发展。
三、结语
社会资本术语提出后,多数学者在研究中,对社会资本的形式、内涵、要素、功能等有了很清晰的认识,本文在探讨社会资本时,社会资本理论最重要的着力点在于资本的社会整合性,社会发展的同时,逐渐显现着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社会资本的分析途径引起人们对于现在社会的经济、社会以外的非制度性重视,资本原是经济学概念,自从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对社会资本进行的社会发展新范式,引起了社会学界的关注,成为了经济社会学的经典。研究社会资本和分析框架是研究中国社会的一种实用途径。
参考文献:
[1]宋林青.社会资本视野下城市社区工作研究[D].中南大学,2013.(06)
[2]周红云.社会资本:布迪厄、科尔曼、帕特南的比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4):36
[3]田凯.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局限[J].社会科学研究,2001(01):90-96
[4]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邓方译.北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5]周红云.社会资本:布迪厄、科尔曼、帕特南的比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 (4):36.
[6]何君安.社会资本理论若干问题的再探讨[J].西北大学学报.2007.7第37卷第4期.
[7]王雨磊.论社会资本的社会性--布迪厄社会资本理论的再澄清与再阐释[J].2015.1.
作者简介:吴姣,1996年3月18生,女,汉族,贵州盘县,学历,云南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