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磊 吴莉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8-027-01
摘 要 教学过程中最优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理论界悬而未决的难题,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两大派别相互对立且争论不断,两者互补融合可能是解决争议并发挥最佳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故本文借鉴自我决定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探讨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融合的价值意蕴。
关键词 教师中心 学生中心 体育教学
一、前言
体育教学过程中理想的师生关系至今依然是教育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并形成了以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为核心的两大对立观点派别。受传统文化影响,前者在国内长期处于主流地位,被认为是制约教育现代化转型的一个瓶颈。而后者被视为拯救目前教育顽疾的灵丹妙药,备受推崇[1]。故有些学者呼吁由“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变革[2]。不过,这种非此即彼的极端思想难以获得最佳教育成果,极端的教师中心和极端的学生中心都不乏失败案例。两种教育理念各有优势与不足,只有互通有无,走向融合才是未来教育理念发展的趋势[3]。鉴于此,本研究对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融合的价值意蕴展开探讨。
二、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融合的价值意蕴
(一)融合是促进学生中心论本土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我国古代就有了学生中心论的萌芽,如孟子的“内发说”以及孔子的“启发说”。不过,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学生中心论若隐若现,影响不大,未得到发展。当前较完善的学生中心论思想是从卢梭和杜威开始的。它受到人本主义思想的极大影响,是西方意识形态的产物。西方社会普遍认同个人主义价值观,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目标的追求,在进行决策时强调个人发展的价值。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自我感受和自由意志备受推崇,外界压力和控制被视为破坏力量。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西方国家的教学实践中能更好地贯彻学生中心论思想。然而,我国是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人本主义思想未得到普及。并且我国许多学校的场地、器材和教师等资源有限,难以有效支撑学生中心教学的需求。更关键的是教师中心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因此,学生中心思想能否完全适用于我国国情仍然需要本土化的检验和修正。在当前的情况下,学生中心完全替代教师中心并不现实,两种教学风格互补融合可能是学生中心论本土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融合是重新审视和定位教师中心价值的契机
教師中心强调教育活动要以教师为中心,抹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可能导致诸多问题,如学生学习压力增大,学习乐趣和积极性降低等。不过,这种教学风格虽不被理论家所提倡,但目前在我国教育实践中仍然被许多教师所采用,并仍可能存在一定的教育价值。根据自我决定理论,教师中心意味着控制教学风格,这种教学风格在我国有存在的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对尊卑、孝顺和服从等观念的强调容易导致人际互动过程中出现控制型互动模式。并且,控制教学风格与我国文化背景中受高度重视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存在一致性,如中国集体主义文化所强调的集体价值观、服从和遵守。因此,在我国学生更容易受到社会环境中重要人物指导风格、价值观和信仰的影响,使得控制教学方式更可能产生积极作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控制教学风格仍可能存在一定的实际价值,所有教学风格,如果使用得当,都会以不同的方式为人类教育发展作出贡献。因此,探究融合策略有助于重新审视和定位教师中心在教育中的价值。
(三)融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学生中心论提出以来,它便遭到许多争议。有学者认为学生中心论只是一个神话和教条,并非西方教育界的卓识和经验。最佳的教学风格不是唯一的,每种教学风格都具有独特的价值。教师中心虽存在不足,但仍可能存在一定教育价值。因此,Sicilia-Camacho和Brown等人(2008)提出了教学风格谱的概念,这种概念认为不应该只看到两种教学风格的对立面,而是应该看到两种教学风格各自的优点和互补融合的可能。自我决定理论附加效应认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控制方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支持方式就像中国古代哲学所描述的两种相反但互补的能量“阴”和“阳”一样,不仅可以共存,而且可以互补增强整体效果。
三、结语
研究认为单纯执着于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都不可取,最佳的教学风格不是唯一的,如果使用得当,每种教学风格都以不同的方式为人类教育发展作出贡献,教师中心和以学生中心从对立走向融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将看似对立的两者进行有效融合,发挥最佳教学效果是教育领域追求的至高目标。这与当前国际上提倡的新教育思想“混合式学习(Blending Learning)”不谋而合。由此可见,混合式学习充分肯定了两种教学方式的互补性作用。
参考文献:
[1]谢韦韦,杨辉.超越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J].教学与管理,2008(02):67-69.
[2]郝一洁,兰芳.试析高职教学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转变[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02):75-78.
[3]吴木营,罗诗裕,邵明珠.当代教育理念中“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的哲学思考[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2,19(06):90-93.
[4]李亚玲.反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120-121.
[5]唐超.从新课程改革看教育过程中师生的地位及作用——关于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2):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