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刚:我在博物馆拍文物

2021-11-02 02:18
东方企业家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文博色温文物

张志刚,49岁,基层民警。

文博摄影是陪伴他30年的一项爱好,2017年,他建立了一个汇集多名知名文博摄影爱好者的交流群,分享观展信息和拍摄经验。

你知道“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哪件青铜器的铭文中吗?你知道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新年钟声来自哪口古钟吗?你知道仅重49克的素纱襌衣出现在哪个年代吗?

张志刚在国家博物馆拍摄司(后)母戊大方鼎

在央视近期热播的文博知识竞答节目《中国国宝大会》的决赛赛场上,国字脸、戴眼镜的基层民警张志刚以对答如流的精彩表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他强大的知识储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项陪伴了他30年的爱好——文博摄影。喜爱文物、考古和摄影的他,几乎每次去博物馆都第一个进馆、最后一个出来,为了仔细观摩展品,并找到最满意的拍摄角度,常常一整天都顾不上吃喝,这才有了30多万张高清文物照片的惊人“战績”。因为爱穿黑色衣服观展拍摄,在文博爱好者中小有名气的他还被亲切地称为“博物馆黑衣人”。

《千里江山图》(局部),北宋,王希孟,故宫博物院藏 图/ 张志刚

在拍摄中,他最看重的是对细节的呈现:“对瓷器来说,我要求能够放大50倍,足够看清釉下的气泡;对绢画,要求能看清纤维。这种拍摄效果对搞收藏的朋友极为有用,只有博物馆的真品看多了,才会有识别赝品的能力。”

在拍摄北宋王希孟长12米的青绿山水巨制《千里江山图》时,他在意的不仅是时年18岁的天才画家的高超技法,更在意这幅古画身上的时光烙印。画中的“青绿山水”,是用矿物质的石青、石绿上色,使山石显得厚重、苍翠,画面爽朗、富丽,色泽强烈、灿烂。自宋以来,该作已历经千年之久,因而有部分颜色脱落,但是其画法仍然清晰可辨,矿物颜料富丽的装饰效果也更突出。

在拍摄清康熙五彩十二月花卉杯时,他不光着力展现以红、黄、褐色和青花填色,花朵饱满、花瓣层叠的细节纹饰,更力图突破展柜对拍摄的客观制约,还原这件官窑瓷器胎薄如纸、见釉不见胎的高超工艺。

在拍摄大明宫遗址出土的唐代金镶玉佩时,他不只是表现它细腻莹润、白璧无瑕的顶级古玉品质,还把它光华毕现、历经千年而仅轻染细微金铜绿沁的细节,以及当年玉石工匠的敲嵌痕迹如实记录下来。

1  康熙五彩十二月花卉杯之“九月菊花”盏清,河南博物院藏

2 该盏以胎薄如纸,见釉不见胎闻名图/张志刚

金镶玉佩,唐,西安博物馆藏 图/ 张志刚

张志刚精益求精的文博摄影之路始于1991年。当时,20岁不到的他以地理、历史近满分的成绩考入大学,学习法律。受父亲影响,自幼喜爱中国历史文化的他除了完成自身学业外,还天天跑到历史系、美术系等其他专业的老师那里,如饥似渴地“蹭课”。

在那个没有PPT、电脑投屏等数字化授课方式的年代,幻灯片是最现代的教学方式之一,而制作幻灯片的重要前提就是拍摄反转片。拥有一台美能达300照相机和50mm标准镜头的张志刚自告奋勇,帮助历史系的老师拍摄教学所需的图书、文物照片,并制成幻灯片。他回忆说:“当时北京只有中国图片社才能冲洗反转片,我就拿着老师申请下来的教学经费,去那里冲洗拍摄好的相关资料。”

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大学时代的他利用暑假勤工俭学做导游,以此积攒自己的“旅游基金”,在国内旅行、游览博物馆和其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多次一个人背着摄影包,去往印度、尼泊尔、泰国、缅甸等地,寻览和拍摄他最为偏爱的佛造像题材。

在异国拍摄,总有意想不到的际遇与邂逅。有一次,他在位于新德里的印度国家博物馆拍摄印度古代造像,那里大多是殖民时代留下的文物,拍着拍着,一幅画风分外熟悉的美丽画作闯进入了他的视线,下一秒,这件文物的简介标签上标注出土地的那行英文令他泪流满面——上面写着:DUNHUANG(敦煌)。

人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每每回忆起这段经历,张志刚总是格外感性,因为“那感觉就像是遇到了自家多年前被拐卖的孩子”。

泥塑彩绘菩萨立像,宋,浙江博物馆藏 图/ 张志刚这尊立像与绝大多数中国佛造像一样,有着动人的微笑。

踏上工作岗位后,职务原因不便出国的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系统拍摄国内大大小小的石窟和博物馆馆藏的佛造像。用他自己的話来说,每次都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扫描式”拍摄,因而迄今为止已积累了5万张左右的宝贵资料。受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教授金申影响颇深的他一直希望有一天能把自己拍的这些造像按时间顺序排列整理,出版成书,“算是一个回顾,也是一个小小的总结”。

作为一名无神论者,他对佛造像的喜爱无关宗教,而是倾倒于那些庄严而和谐的美。在他看来,佛造像寄托着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北魏的飘逸、西魏的媚、东魏的潇洒、北齐的思、北周的圆润、隋代的端庄、唐朝的丰腴……尽管每个时代的人对“美”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微笑”始终是共通的。

比如他镜头里的宋代泥塑彩绘菩萨立像,高髻华冠,宝缯垂肩;项饰璎珞,臂腕着钏。石绿色的缠枝描金披巾和蜂窝纹描金围裙,红色菱格纹交领襦衣和赭红色锦裙共同勾勒出窈窕的形体。容姿端丽的面庞上,最为生动的依然是那一抹动人的微笑。

在能工巧匠的手下,从龙门卢舍那大佛的神秘微笑,到云冈第20窟禅定佛的威严微笑,再到安岳卧佛院涅槃佛的淡然微笑,中国佛像面庞上的微笑,凝练的是穿越时空的不变祝福。

从青葱小伙到快知天命的年纪,张志刚花30年时间走遍了国内外大大小小好几百家博物馆,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单凭肉眼就可辨识出展柜玻璃的等级、布展灯光的色温等旁人注意不到的细节。但无论看过多少展、逛过多少展馆,最令他难忘的还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唐三彩胡人腾空马,现收藏于西安博物馆 图/ 张志刚这件胡人腾空马,马通体施黄釉,前腿上部釉色浅白,在张志刚的镜头里,可清晰见到其上流淌的黄釉,从中我们依稀可窥见当年唐三彩匠人的工作方式。

那是1992年的夏天,他去西安旅行,借住在考入西北工业大学的一位老同学的宿舍里。以西工大的宿舍做基地,他如痴如醉地游览大雁塔、小雁塔、西安碑林博物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西安之旅的最后一天,做导弹和飞机风洞设计的老同学同他一起去临潼,参观秦始皇陵兵马俑。“一进去,面对那一尊尊兵马俑,我就激动得直掉泪,我同学也激动地对我说,志刚,你要是不带我来,我可能在这里四年都只是埋在书堆里,想不到来这儿看看,看看我们伟大的文明。”自此,这位老同学也深深陷入了对中国文化的追寻之路,并坚守专业,为中国航空事业添砖加瓦。回望1992年,中国人均GDP尚不及美国的1/60,但如今这差距已经缩小到1/6,航空航天事业也是捷报频传,这一切都在告诉世界,中国人传承的不仅仅是文明,也是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勇气和智慧。

半球形玻璃泡饰件,北魏,大同博物馆藏图/张志刚透过张志刚的镜头,这件半球形玻璃泡饰件不仅展现了令人惊艳的“北魏蓝”,反映出北魏京师大同的繁盛历史,更像极了航天员遨游太空时所见的生生不息的地球。

喜欢文物、喜欢考古,在工作中接触到涉及文物的案件时,张志刚更是如虎添翼。不过这些年警务工作日益繁忙,跑博物馆的时间大幅减少,他甚至放弃了去敦煌拍摄的机会。虽然他也计划着能去国外,沿着丝绸之路好好走一走,去巴基斯坦白沙瓦看看犍陀罗的故地,去阿富汗领略巴米扬的沧桑,去中亚费尔干纳盆地苦盏(即汉军到达过的大宛)触摸历史……可显然,这一切只能寄望于退休后再实现。

在他心中,文博是爱好,而岗位和人民群众则是肩头光荣的责任。末了,他向笔者真诚建议今后也能采访一下在一线侦破盗墓案件的警察战友们,“比如侦破河南、陕西、山西、湖北盗墓案的故事,肯定比《盗墓笔记》更真实”。

志刚看展

怎样才算是一个好的展览?

布展

好的展览,展品是硬指标,能够将压箱底的重量级的文物展出来,这是我们对各大博物馆的最大期待。

展示牌

说明性文字多多益善,有助观展者在第一时间了解文物。比如2019年辽宁博物馆办的“又见大唐”,对文物的背景以及历史背景介绍的都很详细。

布展灯光

灯光的色温要一致。之前国家博物馆《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展出《五牛图》《伯远帖》还有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等重量级文物,很令人激动,但布展却把3200的色温灯与5000的色温灯混用,从视觉上来看,这对展出文物的观展效果是有影响的。

拍摄佛造像是忌讳吗?

诸如佛造像这类的文物,一旦成为博物馆的藏品,其含有的宗教含义功能等信息虽还在,但佛像本身作为器物使用时所肩负的宗教义务就已经结束了。

博物馆不是宗教场所,不是举行宗教活动的地方。它的存在,以及对宗教文物的展示,就是为了更好地厘清神秘主义,而不是给神秘主义提供一个现代语境里的庙堂。在博物馆允许拍摄的展厅里,只要不开闪光灯、不触碰藏品、不妨碍其他人参观(“三不”原则),你想怎么拍就怎么拍。

还有一点是要注意的,不要向博物馆的佛造像/地宫还原场景投掷硬币和纸币,这才是真正的不文明行为。

博物馆拍摄指南

光照。博物馆的光照比较暗,在博物馆里不能使用闪光灯,一般也不允许使用三角架。数码相机可以将感光度ISO设置2000~3000,但速度尽量不低于1/50秒,光圈大小尽量在4以下。这样的曝光组合可以使噪点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手持相机拍摄不至于晃动、景深满足文物欣赏要求。

色温。大多数情况下,博物馆内的色温在3000左右,建议使用RAW格式拍摄,以便进行后期调整。

镜头。适合使用标准或中焦段镜头,可以使造像不至于产生畸变。但由于场地的限制,拍摄一些体量大的文物时,可能要用到广角镜头。

相机。在博物馆拍摄文物不适合使用卡片机,最好使用单反相机,而且要注意根据不同展品的光线变化调整曝光组合,最好采用M档以调整出最佳的曝光效果。

展牌。要把文物的信息拍摄下来。文物的信息是博物馆整理下来的说明文物的权威信息,不要嫌麻烦,要把它也拍摄下来,免得不知道自己所拍何物。如果想把文物介绍给别人或在网上发布,这种权威的信息更不可少。

细节。拍摄造像最重要的是把文物的细节都呈现出来,文物一般都在玻璃展橱中,需要适当调整拍摄角度。另外,造像的大小高低不同,需要适当变换镜头以适应不同大小的文物拍摄。

着装。以上各项做得再好,穿着一件不恰当的服装,也难以在博物馆拍摄好文物,而这恰恰被很多朋友所忽略。如果您穿着一件白色的衣服,正对着玻璃窗里的文物举起相机时,你会发现无论如何都躲不掉自己的影子。因此,去参观博物馆最好穿一件黑色的、褶皱少的衣服,这也是拍摄成功的关键。

猜你喜欢
文博色温文物
关于文博场馆宣教工作的些许思考
学生台灯色温 不宜超过4000K
基于文博信息技术下的创新体系研究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第三届敦煌文博会9月举行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基于太仓文博资源的地方文化创意项目开发与研究
文物失窃
颜色也有温度吗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