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智群
市井里巷吞吐六朝烟水气,高门大屋隐现满天梧叶尖。沿大街把南京城逛得差不多了,与八旬老娘商议去参加一日游。导游建议:“去看看阅江楼—江南第一楼吧。”
鼓楼区,狮子山。立于云霄之上,俯瞰,视线如雨丝,最先落在天妃宫黑亮的瓦背上。古色古香的天妃宫,南京城北宗教文化活动中心。天妃即妈祖,海洋保护神,受海内外华人顶礼膜拜。明永乐五年,云南晋宁人郑和,率领智慧的中华先辈,勇敢投身远洋群航。中国人对大海的深层次探索,于眼底江面一带拉开了大幕。第一次下西洋,顺利返航,郑氏遂以“海上平安为天妃神灵感应所致”,奏请朝廷建庙谢恩。皇帝朱棣欣然准奏,加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照应弘仁普济天妃”,赐建“天妃宫”,并御题碑文歌功頌德。郑氏日后六次下西洋,均亲往此宫,祭祀妈祖,雷打不动。南京作为郑氏下西洋的策源地、起终点,海上丝绸之路最初的旅程和最后的辉煌麇集于一身,护送中华民族闪耀着最早开启海洋科考的荣光走进了人类文明史册。“以行义得尊崇八方共敬,惟福民能不朽千载长馨。”天妃宫里,那矗立中央的两层阁楼,黄色琉璃瓦照天,分外耀目。我对老娘说:“估计是大殿吧。”娘点头称:“以前我们大队部、生产队仓库也是选择这样的正位置,总是要比社员的房屋打眼一些的。”仔细回忆过去,娘说得极是。
轻移视线,又一座寺庙收入眼底,规模宏大、殿宇林立、气势恢宏。那是静海寺,朱棣表彰郑和弘扬国威而建,号称“金陵八大寺之最”,与天妃宫近在咫尺。静海,意即“四海平静、天下太平”。
只听得娘不住地嘟囔着,叹息着。南京,是她小时候神往之所。娘是苦出身,外公不幸早逝,外婆独自拉扯她长大。待到娘能够做事了,母女俩便从怀化地区的龙潭、黄茅园、洗马潭、塘湾,一路奔向邵阳地区的江口、月溪、草寨、罗溪,沿着雪峰山艰苦地绞罗绳、缲蓑衣,栉风沐雨,相依为命,所幸手艺获得了东家们的认可,才勉强维持着生计。那时,娘哪里能想到今生还能到南京城转转!其实,我也是第一次来南京,以前家里余钱剩米少,单位也没有放长假,我千方百计才陪娘去了本省的张家界爬了爬山。娘突然歪了歪身子,我忙抬手搀娘。沿廊绕行,突见烟波浩渺之上,一桥卧波,车水马龙。老娘惊呼:“那是南京长江大桥!”我问:“您老人家怎么晓得?”她镇定回我:“以前上夜校,听老师说过。”记得小时候,常听娘说起南京城,说起南京那座桥,是满满的自豪口吻。
“巍巍钟山迎朝阳,万里长江添新装。”导游侃侃而谈,那年大桥通车时,南京城万人空巷,数十万人涌向桥头,引桥下路上是人,树上也是人,人们挤掉的鞋子运了两大卡车。导游满脸漾笑,关于大桥的桩桩趣事喷溅而出。譬如,建桥新村大院里,三四十岁的人大都重名,当时流行老大起名长江,老二接上大桥,还有人干脆就叫桥墩、钢梁、铁柱。娘不禁哈哈大笑:“这不跟我们村子里喊狗娃、牛崽、羊宝一个理嘛。”娘所说的理,是雪峰山人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融进生命日常之理,心里渴盼什么,口里念叨什么,祈求幸福来敲门,传之恒久。六畜兴旺,是世世代代山里人的渴求;在长江上自力更生修起第一座大桥,那是南京人的渴求。
阅江楼上,阅中华辉煌,阅人生沧海桑田。我与老娘各有所得,此行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