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认太极拳之松

2021-11-02 02:56陈雄
少林与太极 2021年7期
关键词:两臂名家太极拳

陈雄

太极拳的放松是有层次和质量的,求松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身上换劲的过程是从僵劲到柔劲,然后由柔劲到轻劲,再由轻劲到虚灵劲,虚灵至极则成虚无。从某个角度讲,评论一个人的太极拳功夫,首先要看他放松的功夫如何。没有松柔,就没有太极拳特有的内涵与味道。根据本人几年的观察,发现相当多的太极拳爱好者对放松的看法和体认各自不同,有的太极拳爱好者甚至练了十几年拳,也只是练了一个假松假柔,太极拳功夫一直上不了层次。为了有助于太极拳爱好者明辨与体认各个层次的放松,我把名家名师有关太极拳放松的理论和自己的体认整理如下,供同道参考研练。

杨式太极拳名家李雅轩曾谈到:只要周身松开了,气自会沉下去,日久则内劲自生,脚下也会沉稳。笔者认为,松而能沉,沉而脚下有根是真松;否则,所谓沉而脚下无根是假松。用弯曲膝关节来降低下盘重心和身体高度的练法,不是松沉,而是下蹲;只有松开腹股沟,塌腰松胯,脚底受力,才是松沉而脚下生根。如感觉两臂、两手松软软、沉甸甸的,才是练对了。在这个时候,两脚两腿是很柔弹的,很扎实地踏在地面上,这样子才对……全身各部如松得均匀舒适了,便会感到掌心指肚之间发泡发胀,泡松松、胀鼓鼓的感觉,美妙无比……在练时,先将全身放松,尤其是两臂,要松得如绳拴在肩上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找着要领之后,经常练习,不数月便两臂有松沉的感觉。两肩有些酸痛的情形,这倒是很自然的,以后拳意就会到手上来了……打人不入内,是松的功夫不够,尚未松净。笔者认为,打人不入内,就是说自己击打之劲力只在对方浅表皮肉上起作用,击点较大而压强较小,穿透力浅,对方只感到表面皮肉有点痛;如打人入内,就是说自己击打之劲力震过对方皮肉而透入骨里,擊点较小而压强较大,穿透力深,如同铁棒敲击,让对方痛彻骨髓。

杨式太极拳名家郑曼青也曾谈到:真松透了,手要提起来时好像是很重的,身子在运动时手就像在水中游动一样,空气的阻力自己会感觉出来。”美国的史密施先生请教郑曼青时问:“在练拳时怎么能知道是不是已松?”郑曼青是这样回答的:“知不知道是主观的,而松不松是客观的。当一个人在练习整套拳架的过程中,其心灵完全不受外界的干扰,这便是求松的一个好的开始,但是这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你须踏踏实实地练。练完时你会筋疲力尽。当你的双肩觉得沉重时,你就知道这已是接近真松了。这是‘陆地游泳的结果。” 郑曼青大师有个叫龚作汉的学生,龚作汉有一次问大师如何松法和松到什么程度,郑曼青回答说:“要松到什么程度呢?人家打我,再有力量也到不了我身上,他的力量再大也没有用,都空掉了,甚至会自己跌成重伤。我打人家呢,我会把一个整个的人打出去好几丈外。

1980年,武式太极拳名家郝少如在上海授拳讲课时曾提出:肩松沉下来手指会发胀,这是正常的现象,是对的。肩松了就有上升和高大的感觉,这都是合乎要求的……腹松也要通过腰,腹松可使身躯全部肌肉松。松即是沉,相对地讲既是骨的上升,也是意的上升。能够沉降肌肉,就能有骨头包括脊骨的上升,骨头在肉的松沉的同时也就飘起来了……再就空松二字来说,松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如以起势为例来说,起势时两手的意原在膝下,却可以一直到脚下。笔者认为,意想两手掌的中指尖松到地面。空是拔两头,即意上升、气下沉,并不是空洞飘浮。空松一起实现,就可以“气遍身躯不稍滞”。

杨式太极拳名家蒋玉堃也曾谈到:沉肩是松开肩头,又称松肩,使肩胛三头肌出现一个低洼,能稳妥地安放一个鸡蛋。这个标准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是能达到的……“松腰”两字的提法比较笼统,应该是“松腰肌”。因为腰部肌肉有司感神经,能够自我控制,腰椎骨则不能。而单独松腰又是做不到的,只有在胸肌、腹肌同时放松的条件下,腰肌才能放松。

杨式太极拳名家汪永泉也曾谈到:真能进入腕部松开阶段,手腕会有较长一段时期感到吃力,甚至连提一暖瓶水亦觉艰难。待内气贯足之后,腕内劲不仅能恢复,还会比以前有所增强……在运用内气使全身放松时,可以想象内气通过小腹,经两腿内侧微前下行,过内踝到达足心涌泉穴,再由外踝向腿外侧上引至两胯,并且以意导气,向四周散去,想象其形成一个直径约1米左右的气圈,胯在气圈之中,散的过程可以比喻为石头投入水中所形成的波纹逐渐散开。

杨式太极拳名家林墨根在谈起太极拳的松肩时曾说:在意念的引导下,让臂与肩像松脱开了似的。这样当身腰转动时,转动所产生的离心力去牵动手旋转;当身下沉时,地心吸引力去引动手沉降;当身腰前进或后退时,前进或后退的惯性带动手向前或移后,如此等等。需要提一下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应借助地对脚的反坐力,让这个反坐力由脚而腿而腰传递至手。身势的进退、升降、旋转均应如此,不然就会懈。要做到松而不懈,这是关键……略微着意去松由实变虚的脚所对应的肩,也是手(上肢)的虚实变换的需要。略微着意去松由实变虚的脚所对应的肩,在许多场合还有助于立身中正。

杨式太极拳名师郝明之也曾说过,在起式两手下落时,一是两臂有类似蚂蚁爬动感觉到达手掌和手指,或有胀、麻、热的感觉。笔者认为,每个人对气的感觉可能都会有点儿差别,不要控制这些感觉,也不要强求,让气感来去自由,你静静地练拳就好了。二是两臂左右滑动或上下起伏时,好似扯着皮筋,有对拉黏连的感觉。三是感觉好似有水的阻力和浮力,如在水中游泳般两臂来回摆动,犹如在水里按着葫芦,下按时有顶力,抬手时向上浮起。四是如在闷热无风的夏天,穿短袖衣练拳时,两臂左右摆动或上下起伏,能感到有丝丝凉风的阻力。” 同时郝明之还客观地指出:“有的人练拳练了几年或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浑身都是硬劲、拙劲、僵劲。有的只感觉到手麻、手胀、手热,其他的感觉都没有,那是还没有松开或松得不够,我认为这是由于传授不明,或者练习不得法造成的。

1993年,我在成都体育场看恩师林墨根先生演练拳架,他老人家盘拳有如流水行云连绵不断,上盘轻如风吹杨柳,下盘稳如磐石。他越练越神采奕奕,面部、手掌越练越红,尤其是手掌又红又胀。过后我问过林老师,手掌为何变得这样红?老人家告诉我,是练拳时周身松净,松得均匀,松得一致,使经脉通畅、气血流行无阻所致。我征得林老师的同意,用手抚摸一下他示范松腰塌胯发劲时骨、筋、皮肉的变化,体认他动作时腿部、臀部、腰背部、胸部皮肉松开坠落、筋和骨松开与虚实变化的具体状态。不少太极拳师用类似动作发劲时,其腿部、臀部、腰背部、胸部的皮肉是紧张结实的,或者虽然皮肉不是紧张结实,但没有松开坠落感,原因是他们动作时不够松,内劲不足,拙力较大。

武当赵堡太极拳名师何俊龙曾称:松静则皮肤、血管与全身肌肉极舒展,而使汗腺的分泌排泄顺畅,使体内的呼吸与循环、传导与蒸发有机地结合,从而达到在夏天习练时越练越凉爽的感觉。从中医来说,夏季属火,火气通于心,火性为阳,所以夏季的炎热最易干扰心神,使心情不宁引起心烦,而心烦就会使心跳加快,心跳加快就会加重心的负担。如练拳时做到心静体松,静则生阴,故有阴阳协调,所以自然凉爽。

吴式太极拳名家祝大彤在谈到周身松柔时认为:练拳行功两脚有腾虚的感觉,两手不管虚实手均有抚物感……对方摸你,在接触前对方面前空间有阻力感,呼吸略有憋闷,接触后对方脚下站立不稳……如何检查你的太极拳是否松柔圆活呢?假如你的关节被对方拿,此时常人的反应是以力反抗或逃跑。如果被对方拿住,逃跑是不可能的,反抗也是无益的,你只有按对方的意志,或蹲、或跑、或倒、或弯腰认输,任何用力于事无补。而太极阴阳变化中的灵活性可以解困。解困的方法是你成年累月,一秒一分地修炼,从脚到手大小关节一节一节地松……请一位同道好友对你推、拉听劲,一切来力都作用在你的身上,如果你的周身上下内外仍处于僵紧的状态,说明你还须在拳法上去修炼。修炼一段时间后,双方各扳对方的反关节,如果所用的劲力在对方关节部位失效,证明你的周身具备了阴阳变化中的灵活性。祝老师在谈起如何检验松肩时认为:检验他人,请以两手抓住对方一只胳膊,往上托举对方的肩。如果对方的肩上去了,他也随你的端力往后仰,证明他的肩未放松。如果你用力却端不起对方的臂,而且此时你的脚很稳地站在地上,也证明对方的肩不松,他是以本力支撑着。如果端臂者端不动对方的臂,自己有上浮感,脚下也漂浮不稳,就证明对方的松功有一定修养。

有位太极拳明师在《如何松开肩关节》一文中曾说过,肩关节真正松开的时候,你会感觉到手臂抬不起来,就像脱臼了一样酸痛难当,而且用不上一点儿力,说白了就是手臂不敢动弹了。笔者认为,肩关节的骨与骨之间缝隙会因此而拉大,连接骨与骨的韧带会因此受力,一般人很少有让韧带被拉扯的机会,所以一旦被拉扯会感觉很不舒服。这就是肩关节松开时的现象,练拳者不用害怕的,经过10天左右的时间一切会恢复正常,到这个时候你就能体会到上肢有松、沉、灵的感觉,两臂就像挂在肩上一样,你的意念一动手臂就自然而然地上提或下沉,好像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起作用。尤其在练太极起势的时候,这种感觉最为明显,每一动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谐,没有一点儿矫揉造作。笔者认为,每个人的生理结构和练拳投入程度有所差异,这个不舒服的、酸痛的感觉,有些人需要十几天才能减轻乃至消失。

吴式太极拳名家曾在谈到吴式太极拳之“松”时称:很多人在盘架子时还能松下来,但与别人搭手时,对方一问劲,自己先是本能地一顶,然后再放松,岂不知这一顶已犯了大忌,这就是假松。还有的教太极推手的书上讲“接手先微微用力掤住,再行走化”。殊不知若是遇到水平低于自己的对手,如此接手虽不算妙手,却也可以获胜。若遇高手,你微掤之时,对方之意力已透你骨内,你哪还有走化的余地。照此练下去,最终也只能练个中等水平。真正的高手应该是问不出顶劲的,而是避开锋头,在对手意力微弱的侧背将力填进去。当然这要练至知一指之虚实方可。这里主要是在说松,当对手用力时能不顶、能在不破坏松的状态下将对手化开,就算有了进步。但遇到更强大一些的对手,其意先透过你的层层防线直指你的重心,你松的功夫已不能承受其重力,你又僵了,不能运转了,你就会前俯后仰、立脚不稳,此时你就要再松,要像一条装满沙子的麻袋,沙子很细很均匀地自然向下松沉,周围越刺激越摇晃就越密实。练拳练到了承受来自各方面的重力仍能灵活运轉时,就有了一定的内力了。很多练习推手者是一松就懈,虚领顶劲、节节贯串、支撑八面等等都没有了。他们不寻查自身的毛病,却认为是松之过,便用力使僵劲想捞回来,在僵滞和散懈之间左右摇摆,把握不住“恰到好处、无过不及”的尺度,这就是太极拳“十年不出门”难以致用的一大关口。

孙式太极拳的名家也曾说到:所以尚柔(不同于软),不尚刚强,要虚不要坚实。不妨做一个试验,孰优孰劣当场分明。假使有一个人全身用力,又刚强又坚实地站着,由另一个人将他抱起来,这时就请记住他的体重。放下来后,前一人仍站着,此时一点不要用力,四肢软绵绵放松,两胯亦放松,两膝略弯,仍让前所抱起的人将他抱起来,这时就可以辨别出来虚柔比刚实为重。而太极拳之所以主张要虚要柔的道理,不是就迎刃而解了吗?

笔者曾在互联网上看到了一篇题目叫《松腰的故事》的趣文,文中称:某前辈虽然下了16年的功夫,但打起拳来还是感觉不大妥帖。一天他去问他的师父:“我这个劲怎么还不整呢?”师父想了想说:“这样吧,你来摸摸我的腰!”他一摸腰,发现师父的腰会动弹。“噢,原来是这个!”这位前辈恍然大悟,然后赶紧练习,只用了3天的时间腰就松开了。趣文的后面还谈到:他曾经摸过一位功夫界前辈的腰,他的腰椎不但能前后鼓动,而且还能转动和蛹动,变化幅度之大令他吃惊。

(编辑/刘强)

猜你喜欢
两臂名家太极拳
名家与楚雄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常练呼吸保健操
名家题词
名家推荐:2018暑假阅读书单(下)
名家寄语
光影视界
预防肌肉萎缩健身法
42式太极拳
擦颈甩臂来降压
陈式太极拳传人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