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
“温度”,字典上的解释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而如果把“温度”搬到校园,搬进班主任管理,其实也就是把“温度”搬进孩子们的心坎里!
当代教育家林格在《教育的温度》一书中指出:“做有温度的教育。”教师要说有温度的话,上有温度的课,写有温度的字,“不急躁”“不极端”“不尖锐”。这样的教育能滋养人的心灵,唤醒人的觉悟。有了温度,就有了带好一个班集体的从容;有了温度,就有了团结教师团队的凝聚力;有了温度,就有了促进家校共育的良性循环。
一、一言一语皆有意,循循善诱,做温情教育
循循善诱,做温情教育,就是要以严格的纪律管理和人文关怀来开展德育工作。作为学生,必须遵守学校的相关纪律,对于教室卫生、宿舍纪律、胸卡校服和跑操口号等常规,严格管理不松懈,为学习做好充分保障。从每天早上的早读到大课间的跑操,从就餐的排队到宿舍就寝前的纪律,都要有规有矩。“纪律既是一种管理,更是一种服务。”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细微之处斟酌,班主任就是要把工作做细、做实,从关灯节电、开关窗通风、班级卫生、讲台粉笔摆放等鸡毛蒜皮的小事,到课间学生如何文明休息,周末时间如何规划,都是彰显班主任纪律管理和人文关怀之处。
对于班级一些不上进、破坏学风的同学要积极正面引导,家校一起努力,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其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经常给予孩子其他方式的关怀,多加教育和感化。
案例:当手机进入了校园……
相信手机问题是令很多班主任头疼的大问题。有一天,我了解到施同学可能带了手机进入教室,说实话,刚听说的那一刻,我真的火冒三丈,但又立刻让自己冷静下来,告诉自己要“三思而行”,不能草率行事。在与其父母、同桌、舍友等多方了解后,我基本掌握的情况是:大概在事发前一周,施同学用压岁钱瞒着父母新买了一部手机,由于没有身份证,还没有办手机卡,所以手机暂时还没有造成太恶劣的影响。巧的是,几天后打扫卫生的值日生无意间捡到了他掉落在桌肚缝隙里的手机,交给了我。我在提醒值日生保密之后,与他妈妈商量暂时不告诉他,代为保管手机直至周五放学再转交给他妈妈。当天,一切照旧,他似乎没有发觉。第二天中午,我明显感觉到他如坐针毡,因为他无法判断手机是被我发现了还是被别人偷了。如果是被偷,他向我报案岂不是自投罗网?而我,却假装若无其事。第三天中午,他有点沉不住气了,写了个小纸条贴在我午休的被子上:“张老师,你有没有捡到我的东西?”好家伙,不但不挑明是手机,还不署名!我继续装傻,到周五放学时,他实在忍不住了,向我和盘托出,并承认了错误。我想着情节本来就没有太严重,于是做了个顺水人情,原谅了他,并提醒他下不为例。后来,他再也没有把手机带来学校,而且上课也更专注了。
二、一颦一笑总关情,润物无声,做暖情教育
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短缺了感情和爱,就成了没有水的池塘,任凭是方还是圆,总免不了空虚之感。”作为孩子的班主任,一定要用情至深,而这个“情”不在大小,而在不经意间的流露,尤其是在孩子毫无防备的情境之下。身为一班之首,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我毫不拒绝地接纳来自孩子身上的“正能量”,孩子激发出来的“热效应”,让我变得更加有“温度”。同时,我通过“热传递”毫不吝啬地将“正能量”传递给班上的孩子,用班主任的“温度”感染学生,引导孩子崇德向善,促使孩子前进的步伐变得更加铿锵有力。因而,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帮助他们分析自身问题,在教育的世界里,我们不经意间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动作就有可能如春风化雨般影响和塑造孩子的一生,只有这样,我们的灵魂才会温暖学生。
三、一砖一瓦皆育人,潜移默化,做共情教育
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学会借用一砖一瓦,用自己的“温度”去温暖教室,温暖身边的孩子。要打造优良的班风,才能创造良好的学风,利用班级文化建设,加强对学生的品格培养。化无声为有声,恰当运用班级文化标语、黑板报、班级电子班牌、励志语录等区域,将日常管理化为自主管理,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形成“生教生”“生练生”“生强生”的合作学习方式,真正实现“水涨船高”。而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监督、评价、强化,用恰当的情感使学生充满激情、富有创意,让他们有所启发、有所感悟。做有温度的班主任,这份温暖来自师生朝夕相处的真挚情谊,来自学生之间的纯真友爱,来自教师之间的团结融洽。它就在班级的某个角落,就在校园的某个地方。
一个有理想的教师,应该是有温度的教师,不仅要做到以德育人,言传身教,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要讲究付出真心,用真心交换真心。因此,班主任带着一颗宽容之心,能容学生的尴尬处境;带着一颗温柔之心,能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带着一颗细腻之心,能察学生的最新走向;带着一颗共情之心,能解家长的内心困惑。管无定法,只要我们把尊重注入管理,將关爱倾入孩子的心灵,会让每个孩子都生活在阳光中,也就成了有温度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