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新创企业资源重组的动因及实现路径
——基于动态能力视角*

2021-11-02 13:50欧阳胜
关键词:资源企业

欧阳胜

(吉首大学 商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鼓励新创企业创业是欠发达地区有效促进就业,实现地区间充分发展、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由于欠发达地区新创企业在资源禀赋上的先天劣势,很难跳出资源约束和新创缺陷的困境,从而创业的成功率不高。资源拼凑理论认为,社会网络关系能够为创业企业带来生存所需要的资源[1]。通过合理的资源拼凑,建立企业资源网络,是帮助企业克服资源约束,突破发展瓶颈的有效手段[2]。理论上,新创企业通过资源拼凑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资源约束,但由于拼凑行为的随机性和即兴性,使其难以复制,不能被企业再度运用,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企业很可能再一次受到资源的约束[3]。而动态能力作为资源基础理论向更加动态多变的市场和环境的延伸,对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如何保持持续竞争优势作出了解释[4]。因此,如何通过动态能力以更新、整合、重构资源网络,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是欠发达地区新创企业破解资源难题、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本文瞄准欠发达地区新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基于动态能力视角,研究该地区新创企业资源网络重组的实现路径,以期为欠发达地区新创企业跳出普遍面临的资源约束和创业困境提供理论参考。

一、相关理论回顾

(一)资源约束理论

企业作为产业发展演化的重要微观载体,其如何突破“新进入缺陷”并保持长期的生存能力,一直以来受到管理学和组织学等领域的广泛关注。在现实情境下,企业在成立初期往往因为受到资源约束的影响而导致创业失败。其中,尤以欠发达地区企业表现更为明显,因为地理位置偏僻、产业发展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不足,企业生存所需要的人、财、物、技术、信息等资源更为短缺。贝克和纳尔逊通过对40家资源受约束的企业进行实地研究,发现大多数组织创业的特点是严重的资源限制,即使是生存下来的企业,在公司发展需要时也很难吸引到有利的人力、财力和其他资源[5]。杰弗里从社会企业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出现资源约束的两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提出创业企业可以采用的两个资源调动过程来解决这一限制,即优化和拼凑[6]。这一过程通常有助于企业缓解资源约束条件,特别在贫困的环境中,资源不足且往往是质量低下的情况下,当企业遇到制度约束、缺乏监管或政治支持时,拼凑就成为他们必须采取的关键行为之一。余义勇等也认为,多重资源约束是企业创业导向和资源行动的直接动因,而资源拼凑就是企业在初创阶段资源匮乏情境下的典型资源行动[7]。也有学者指出,创业之初,企业面对资源约束只能凑合利用现有资源提升组织绩效。但随着企业发展,简单的拼凑不能适应日益丰富的资源状况。同时,过度的拼凑行为可能会对企业创新产生消极影响,表现在拼凑对资源约束的处理存在局限性和临时性,从而容易造成重复、低效的拼凑,且无法广泛应用于企业的其他情况,而且拼凑企业多使用“非标准资源”,因此倾向生产“非标准的产品或服务”,失去与标准资源供给方和需求方建立联系的机会,使企业很难拓展现有关系网络,由此降低新产品、新服务的合法性[8]。综上,拼凑是新创企业摆脱资源约束的重要手段,但这种创新行为不具备长效性和持续性,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再度变化,企业有可能再次受到资源约束。

(二)动态能力理论

动态能力理论指向更加动态多变的市场和环境,是对资源基础理论的延伸,由蒂斯在1997年首次提出,意指企业在动态的环境中整合、重构内外部资源,以保持企业的持续竞争力,是企业的一种高阶能力[9]。随后,学界从动态能力的内涵界定和维度划分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研究。对于动态能力的概念界定,学界形成了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利用资源的过程或惯例[10];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舍弃、重构企业资源,应对快速变化的竞争环境的能力[11]。虽然在动态能力内涵的界定上存在一定分歧,但现有研究已经显示出从能力的角度定义某一具体商业过程动态能力的趋势,对两种视角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结合[12]。关于动态能力维度的划分,理论界同样没有形成一致见解。蒂斯指出,动态能力由整合、建构和重构三个维度构成。凯瑟琳等指出,动态能力应包括吸收、适应和创新能力三个部分,且这三种能力都需要资源的整合、重构、更新与再创造[13]。寇元虎将动态能力划分为组织学习、整合重构和组织变革三个维度,认为企业可通过动态能力学习、整合资源快速适应动态环境获取竞争优势[14]。张学艳则是从机会感知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及组织重构能力三个维度来衡量[15]。本文将动态能力看作是组织带有目的性地创造、拓展或重组基础资源的能力,包括感知(机会、威胁)、整合、重构三个维度。

综上所述,新创企业在面临资源约束时,可以通过资源拼凑暂时解决这一限制,提升组织绩效。但由于拼凑行为的即兴性和临时性,无法在动态的环境变化中给予企业持续竞争力。而企业动态能力则能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对资源的整合、重构,可形成组织持续竞争力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但动态能力理论源于对成熟企业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是否适用初始资源恶劣的初创企业还未可知。同时新创企业不仅存在资源难题,还缺乏发展经验和组织管理,面对不确定的市场环境,能否有效部署动态能力整合、重组资源网络,也亟待进一步研究证明。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是管理学普遍运用的一种定性研究方式,其主要原则是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框架,即在系统性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事物现象本质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梳理概念之间的相关联系建构抽象理论,从而实现理论与资料相吻合,指导具体的生活实践。

本文研究按照三阶段编码的扎根理论方法进行。首先进行数据收集。以欠发达地区创业企业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深度访谈,形成具有分析价值的文本资料。其次进行三阶段编码。编码过程包含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通过开放式编码对录音文本的原始语句进行概念化,提炼初始概念并对初始概念范畴化,从而构建创业企业资源网络形成的要素及属性。通过主轴式编码从初始概念的范畴化中进一步归纳出主范畴,并识别各主范畴间的因果层次关系。通过选择性编码描述出贯穿主范畴与对应范畴关系的逻辑主线,从而构建贫困地区创业企业资源网络变化痕迹的概念模型。最后进行理论构建。在进行扎根理论的过程中,为实现理论饱和,通常要进行循环研究,反复进行资料收集与编码,直到理论饱和为止。另外,为提高理论的可信度与饱和度,本研究将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进行理论佐证,减少因个人主观意识而形成的认识偏差,揭示隐藏于案例之中的各种逻辑关系,理清研究逻辑主线。

根据案例研究的典型性要求,为确保抽样对象符合研究目的,本文选取欠发达地区6家创业企业作为理论抽样。首先,这些创业企业具有5年以上运营经验,在当地同属行业领域内处于领导者地位,相关媒体报道居多。其次,这6家企业分别所属不同行业,A、B属于养生休闲公司,C、D属于农产品加工业,E公司属于机械制造业,F属于服务行业,在行业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广泛性。最后,在企业发展的历程中,无论是在创业初期还是战略转型期,这6家创业企业都依靠自身对资源的拼凑整合而发展壮大起来。因此这些企业符合案例研究的典型性特征。

(二)数据收集

以欠发达地区6家创业企业为调查对象,根据已整理好的访谈提纲对企业创始人进行访谈,访谈初步形成录音文件,随后编码小组成员分别对初次文本进行核对,减低因个人认知造成的偏差。此外,为保证数据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又进行多渠道资料收集,主要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搜索受访企业相关新闻媒体报道、官方微信公众号以及企业提供的音频视频资料等,最终将录音文本文件和网络上相关信息整理汇总后进行编码。因对6家企业访谈内容大体一致,所以以对A公司访谈情况为例(表1),其他5家公司访谈情况不再赘述。

表1 A公司访谈调研核心内容与人员情况表

对A公司的访谈调研主要采取半结构化深度访谈和现场观察两种形式,从2019年6月开始第一次访谈,到结束共计20天时间(包括后续补充资料时的电话回访)。调研期间,对A公司6名管理人员和2名员工进行了12人次的访谈,平均每人次访谈时间约80分钟,每次访谈均对访谈内容进行笔记记录和电子录音,最后将获得内容整理出17.6万次的文字记录。

每次访谈均有5~6位研究人员参与,其中1人主问,1人记录,其余人员辅助。访谈过程中,对受访者均采用一对一的方式,以保证受访者之间不会相互影响。公司的创始人首先接受采访,也是采访时间最长的受访者。调研团队在创业的动因与历程、公司战略定位、核心资源、商业模式等问题上对其进行了深入访谈。然后是针对上述一些问题的相关细节对公司的其他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进行访谈,并现场观察了公司的工作环境和业务流程。在形成了初步概念框架后,再次对相关人员进行回访,调整和完善核心概念和观点。

(三)数据分析

首先进行开放式编码。对原始访谈资料所记录的任何可以编码的句子或片段赋予概念化标签,并逐渐将资料记录不断聚敛形成范畴。要求编码人员对数据资料中潜在的可能性理论保持开放。作为质性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所形成的代码不仅要贴合实际情况,还要具备一定的抽象性,能够成为后续理论研究的概念要素。在进行开放性编码过程中,首先由编码小组成员分别进行编码,随后根据编码结果进行讨论分析,针对出现认知偏差的代码,通过查找相关文献进行统一修正,最终形成237个初级代码。然后根据同一原则,将意思相近或相同的初级代码进行归纳与整理,并进一步提炼形成32个概念。再将抽象出来的概念重新综合,发掘各个概念之间归属的范畴,并进行命名与界定范畴性质、维度。范畴的挖掘有助于研究者进一步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明晰概念间内在联系,为扎根理论后续分析打下铺垫。在进行范畴命名时,通过文献查找和小组研讨的方式确保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数据资料的本质。经过不断循环往复的考量后,将32个概念精炼缩编为14个范畴。

然后进行主轴编码。把开放性编码所形成的范畴打散,以一种新的方式即聚类分析重新进行排列,在各个范畴之间建立联系,探究不同范畴是否在已有的资料记录中存在潜在的关联性。将开放性编码中能体现关联性的范畴挑选出来,找到针对各个范畴的资料语句逐一分析,以此尝试找出隐藏于其中的脉络或因果关系。通过多次比较与分析,最终将14个范畴归纳为4个主范畴(图1)。

图1 本研究三阶编码过程

(四)理论饱和度检验

为验证数据的饱和度,随机增加了2个企业样本,进行相同形式的调查访问,并对获得的原始语句作了相同的编码和分析,得到的结果没有新的范畴出现,认定本文得到理论结果是饱和的。下面列举几个代表性的实例作为举证。

G-1-1 2005年大学毕业到吉大师院做中文系老师,然后又到长沙一家公司做文职秘书(文化属性、创业前工作经历—企业家特质);G-2-5 我们就写了份商业计划书,找周围的朋友凑了点钱(社会资源);G-5-1因为在湘西这儿招不到什么人才,所以决定把公司转移到长沙去,摆脱湘西的环境(人才引进困难→公司业务转移);G-11-5 湘西地区交通闭塞,整个发展环境氛围催生不出一些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地区限制);H-2-1因为我加入了油茶协会,在协会那里获得了很多帮助(行业协会—社会资源);H-2-3 在创业的时候向家里的亲戚朋友借了些钱,还有政府方面的,比如政府向我提供了担保贷款(家庭资源、政府资源);H-3-4 因为这个地区市场容量毕竟很小,所以得迁到长沙(市场限制)。

三、新创企业实现资源重组的路径解析

从调研形成的核心概念的质性材料分析来看,欠发达地区企业创始人基于自身拥有的初始资源进行创业选择,而随着企业进入成长期,企业过去所建立的资源网络不足以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企业成长受到限制,创业进入瓶颈。面对这种资源约束,企业开始进行资源网络重组,最终形成新的资源网络(二次资源),成功突破创业瓶颈。依照这一逻辑线路,本研究根据“条件—行动/互动策略—结果”这一典型范式将其他范畴与主范畴连接起来,对欠发达地区新创企业资源网络重组的实现路径作出解析(图2):

图2 创业企业资源重组的实现路径

(一)初始资源与创业选择

已有文献分别从宏观制度环境、微观家庭和个人特征两大视角对影响创业选择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就微观层面来说,社会网络作为创业者重要的资源禀赋,是创业者个人或者团队与社会接触与交流而形成的关系网,具体包含企业内部社会资本、企业外部社会资本和企业家社会资本,涵盖了社会资源、家庭资源、区域资源和股东资源等方面。亲朋好友作为距离个人社交网络中心最近的网点,给企业提供客源信息、融资和经营管理等帮助,同时个体创业选择的概率会随着关系网络密度的增加而增长[16]。在本研究中,具体以企业家所能获得的社会资源、区域资源和家庭资源以及企业内部股东资源为切入点,分析创业者创业之前的初始网络对创业选择形成的影响作用。在对6家创业企业的访谈过程中发现,创业者积累的人脉关系以及地区资源优势会对时机、理念、行业等多方面的选择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从对材料的质性研究中,创业者通过区域资源进行时机选择、地区选择、理念选择。如“就像我刚才讲的,我们独特的模式就是因地制宜……本来我们不是做柚子深加工的。习近平总书记来这儿摘的柚子(独特区域资源),我们在做,这就是顺势而为”(区域资源→时机选择)、“还有像我们现在这里有这么多猕猴桃,所以我们来做猕猴桃深加工。还有一些不同,不发达地区有不发达的好处。在不发达地区,企业比较容易得到关注”(区域资源→地区选择)、“微商也会做,像我们的产品,柚子膏(区域产品),回购率很高的。我们凤凰旅游产业没有一个把品牌做出去,所以我们要通过旅游让品牌走出去”(利用地区资源打造品牌—经营理念—理念选择)。基于股东资源进行行业选择,如“股东就是在跟政府,还有供应商这一块,他也有他的一个资源。我呢,原来做中央空调的呢,也有一些……这个行业内会有一些资源啊,所有我们就商量着一起搞了这个酒店”(股东资源→行业选择)。通过社会资源进行行业选择,如“因为一个机缘巧合,我就认识了从浙江过来的几个电梯师傅,那时候我师傅特别聪明,他就给我定位(师傅引导—社会资源),你将来是老板,自己开公司,自己创业。就这样我进入电梯行业(进入行业—行业选择)”。基于家庭资源进行理念选择,如“那个,我从小不懂事的时候,就生活在县委书记这个荣耀的光环下(家庭背景—家庭资源)……我是占股19%,弟弟大概占股21%(股份结构设置—经营理念)”。

(二)创业瓶颈

创业企业通过初始网络的构建,完成创业选择,并在一定程度上渡过了创业初期所面临的创业困境,企业得到一定的成长。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生存与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初始网络资源给企业带来的红利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地域、行业市场和企业内部经营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又重新开始制约企业的成长,使得创业企业进入创业瓶颈。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创业企业而言,制约其成长的影响因素具体有哪些,以及为了打破这种限制企业应采取何种方式等值得深入分析。在对6家企业创始人的访谈内容进行编码过程中,发现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企业都面临地域区位、市场容量和内部股东管理理念冲突等问题。如“第2个阶段的问题是,在这个管理中也是很混乱的一点,哪个股东提出来要参与管理,最怕的就是多层管理,你也插手我也插手,这样下面的员工就不知道听谁的好”(股东多层管理影响企业基本运营)、“小孩教育、老人的医疗都不方便……我们是招不到人的,留在凤凰他们是不愿意的。即使在大城市工资不如我们这里,你愿意在大城市,也不愿意呆在我们这里。在这里文化娱乐生活都没有,所以我们最差是人才”(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人才引进困难→企业发展受限)、“我只做湘西,因为我之前出去过,到了邵阳、怀化、张家界就赔钱”(向外拓展市场失败)、“要么到贵阳,要么到长沙,因为各方面投资太大,监管力度我们也达不到”(地域区位→市场扩张有限)。

(三)二次资源

为了突破创业瓶颈,谋求高速增长,企业创始人通常以投资者引入、组织裂变、挖掘企业资源等方式寻求新的发展点。彭罗斯于1959年首次提出了资源对于企业获得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性,企业的生产经营可以看作是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一起相互作用的过程,其成长性的大小取决于企业内部未充分利用的资源多寡[17]。因此,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特点,发掘企业潜在的资源要素而突破发展瓶颈,不失为一项有效的战略决策。如“渠道为王是什么呢?就是你能找到客户以一种渠道卖出去产品,任何商家都愿意与你合作”(发掘企业优势)、“三带理论做得很好,我们也准备做一个论坛。现在富硒很重要,政府很重视。好的产业需要富硒和三带理论来支撑,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说打造学习型队伍就是要向先进学习、向书本学习、向自己学习”(打造企业文化)、“你像我获得的那么多的荣誉,包括我现在是返乡创业农民工的典型,社会需要一个典型。另外你像我资助的80多个学生,这些都是企业荣誉”(树立公司典型形象)。此外,资源基础理论认为通过组织裂变,母体企业和裂变企业之间会形成不同程度的资源共享网络。这种资源共享网络的形成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如“公司规划中,我们会把公司的生产放这边,把我们的运营中心放长沙”“电子商务比较厉害的会放在杭州,也可能会放在上海。电子商务在杭州,发货可以在我们这里发,因为现在是数据化嘛”(部分业务转移)、“另外还在长沙机场、高铁站,包括中石化的加盟店(都有我们的产品),所以我们也在一步步走出去”(市场向外拓展)。有研究学者认为,企业创始人通过担任某些社会职务或参加相应的社会活动可以扩展自身的交际网络,给企业带来隐性资源的投入。如“自从我担任女企业家名誉会长以来,又做了旗袍文化产业协会会长。在旗袍协会积累了一定的人脉,而且会有银行主动找我们贷款。这就是做旗袍协会所带来的资源”(社会职务带来融资便利)、“我个人现在担任凤凰县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会长。通过协会可以交流、接触到更多的人。不管在哪里,都是资源社会,肯定是有用的。”(担任社会职务带来新的资源)、“像我现在是凤凰县致富代表会会长、猕猴桃产业协会理事长,所有资源会向你集聚”(资源集聚—新建社会网络效益)、“像现在我们也参与民盟、工商联这些,也需要交往很多人”(注重拓展社会关系渠道—拓展社会网络)。

四、动态能力在企业资源重组过程中的作用机理

资源利用增效与性质变革是企业成长的标志[18]。在企业成长的内外部因素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企业通过动态能力感知、整合、重构内外部资源以及能力来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使资源利用增效与性质变革得以实现,企业从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得到成长。本研究观察的对象是尚未成熟的新创企业,但在这些企业的成长过程中,企业已经拥有动态能力,并在资源重组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新创企业在创业初期通过资源拼凑行为所形成的初始资源网络,能够有效帮助企业跳出资源约束带来的创业困境。但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初始资源无法持续满足企业需求,同时过多的关系嵌入也容易让企业在成长期面临网络固化和路径依赖[19],导致在市场环境中丧失竞争优势,进入创业瓶颈。企业感知到这一信息,并识别市场威胁,随即作出行为互动,在企业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协调和重新配置,最终完成资源网络重组,形成二次资源网络,实现企业的路径转化。从案例分析结果来看,企业资源网络重组的过程,是对初始资源网络的整合与重构,主要表现在家庭资源向企业资源的转化、地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重构以及政府资源的拓展。

图3 动态能力作用机理

(一)家庭资源向企业资源的转化

在初始资源网络中,家庭资源是创业者能够获取的较为容易且直接的资源。在6个企业案例中,所有企业在创业之初都受到过来自家庭的支持,主要体现为创业资金支持、融资担保、社会关系搭建、创业项目建议等。这些支持对企业的成立和初期经营的正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随着企业进入成长期,家庭资源产生的作用是不断减小的;甚至,相关家庭成员作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当其利益期望未能实现时所作出的反馈行为,反而会对企业的经营发展造成负面影响。面对这一变化,企业的做法是,管理者通过制度变革、塑造企业文化、培养专业团队、打造企业品牌和优势产品、发展忠诚客户等一系列刻意行为,以形成可持续的企业资源。主要有品牌资源、产品资源、人力资源以及通过新客户的发掘和现有优质客户的培养,借助利益联结和情感纽带,客户所拥有的资源也能成为企业的潜在资源,使企业的现有资源渠道能够借助客户向外延伸。同时,企业资源的塑造将作为一种自我增强效应,持续地影响管理者的刻意行为,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

(二)地区资源与社会资源的重构

地区资源是指企业所在地所拥有的独特的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新创企业可以依靠地区特色资源打造优势产品与服务,提高市场竞争力。其中,地区资源对农产品制造业的影响更为明显,如本文案例中的边城醋业和周生堂生物科技公司。社会资源则表现为创业者及其合伙人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通过直接、间接能够动员的资源总体。作为初始资源网络的组成部分,这两类资源是企业初期进行资源拼凑的重点要素。但是企业过度依赖强大且具有优势的外部资源并不是一个理想选择,即当企业的发展与资源提供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时,受到资源提供者之间的不对称性和自身发展的不确定性的影响,会造成企业利益大量缺失。地域区位、市场容量和内部股东管理冲突等问题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业企业在成立初期依靠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打造具有特色的产品,打开了当地市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开始围绕企业的发展路径形成核心关系网络,从而强化区域企业发展模式,最终使得企业产生网络固化和路径依赖的现象,例如市场无法向外扩展、多个股东参与管理、人才技术匮乏、创新性不足等。而这种现象也只有在某种外部作用冲击下毁灭或重组才能得以突破[11]。因此,创业企业为了避免资源依赖,在剔除对企业产生负面效应的社会关系的同时,寻求吸引新的投资者和新客户(即使有时意味着从大客户中分拆),开发替代供应商,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参与各类社会组织比如行业协会等以添加新社会关系,完成社会关系网络的重构。同时通过组织裂变将公司的部分业务转移到新的地区,在开发新市场的同时,也有机会引入新的地区资源,从而实现地区资源的重构。

(三)政府资源的拓展

由于政府扶持的针对性和差异性,新创企业往往因为相关政策的条件限制,使其于创业初期在享受政策优惠时存在一定的门槛限制,因而无法获得政府提供的相应资源,或者只能获得受限制的少量资源。而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和业绩时,便能获得一系列早期不能获取的政府资源,帮助企业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例如本文案例中的周生堂生物科技公司,在企业成立初期,由于规模较小、产品单一、用工量不高,因而很多优惠政策不能享受。随着企业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产品链不断丰富、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增加(带动的贫困户达到一定人数),企业便能享受之前所不能享受到的政策支持。且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能够在税收、典型宣传、就业服务方面为地方带来相应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时,再与政府合作便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政府也更乐意为了塑造典型提供针对性的政策倾斜,企业的政府资源得以拓展。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基于对欠发达地区6家企业创始人进行深度访谈后形成的文本资料进行质性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初始资源是创业者进行创业选择的依据。对于欠发达地区创业者来说,创业之前已经累积的社会网络资源和个人属性是决定创业与否的关键因素。现有创业研究文献表明,善于利用关系网络有助于新创企业获得更丰裕的资源,形成资源获取和交换的通道。将初始资源具体细分为关系网络和区域资源。关系网络中的家庭资源、社会资源和股东资源三者之间呈现相互交叉关系,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的作用不同。在创业前期,创业者更多依靠在社会上与朋友、客户等形成的关系以及通过引进股东、高管进一步利用、延伸其资源网络。此外,创业者的个人属性影响创业过程是否持续下去并是成功的内生动力。欠发达地区市场环境、产业配套条件、公共服务等外部发展环境均不如发达地区,企业要想根植本地,离不开创业者的坚持不懈、不怕吃苦的个人品格以及对家乡的深深乡土情怀。

2.解析了新创企业资源重组的路径。基于社会网络视角进行扎根研究,创造性提出了二次资源范畴,并以此分析了企业资源网络重组的路径。二次资源是企业对初始网络进行重组的结果。初始网络主要包括家庭资源、地区资源和社会资源,其形成来自于企业的资源拼凑行为,因为存在较强的被动性和即兴性,使其无法持续地作用于企业,从而让企业受到资源限制,进入创业瓶颈。二次资源的形成来自于管理者的刻意行为,即在初始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对家庭资源向企业资源的转化、地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重构以及政府资源的拓展,完成对初始资源网络的重组。

3.指出了企业动态能力在资源网络重组中的作用。企业进入创业瓶颈后,首先感知到内部资源约束信息,并识别市场反馈来的威胁,然后作出应对,通过整合、培育、拓展企业资源,以确保资源与威胁应对匹配,最后重组企业资源结构,提升资源获取能力,实现资源路径转化。在资源的整合与建构过程中,一方面从企业内部来看,发展客户资源、挖掘企业资源、组织裂变是实现资源重组的重要手段。其中,裂变作为一种进入市场的主要方式,涉及资产被剥离情况,当公司(母体企业)将某一部分业务单元剥离出去之后,被剥离的这部分业务单元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进行运营,但同时这一主体又与母公司保持一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关系。欠发达地区企业通过将部分业务迁至发达地区来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并且在裂变过程中重新形成的资源网络进一步帮助企业脱离困局。另一方面从创业者自身出发,在企业创立之后一段时间,由于企业本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所提升,创业者通过担任一些社会职务,有助于吸纳其他潜在的隐性资源投入和获得相关优惠政策。这一系列的举措对企业在融资、增大市场容量等方面有所获益,从而提高成长效益。

(二)研究启示

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欠发达地区创业企业的成长历程,得出了二次资源概念,并剖析了企业通过构建二次资源来突破创业瓶颈的实现机理。相关成果能够给创业管理以下启示:

1.创业者在创业之初,不能过度依赖初始网络资源,以免因为资源固化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创业者进行创业选择时,依据的是自身初始网络中能够获取的资源,企业的定位和性质也因此决定。在创业初期,企业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拼凑,资源约束和创业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解决。而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规模与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原有网络资源不再满足企业对于资源新的要求,随之进入创业瓶颈。如初始网络中的地区资源,创业之初企业能根据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品优势很快受到市场认可并迅速成长,而发展到一定时期,市场上出现同类企业,拥有与本企业同样的区位资源和产品资源,如果本企业还过度依赖这些资源,不能形成其他比较优势的话,企业的发展就会因此受到限制。再如初始网络中的股东资源,在企业不断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会逐渐超过其正面影响。创业者在进行创业时,由于自身资本、资源类型、渠道等方面的限制,往往需要吸纳股东,利用股东带来的资本和资源渠道来打开局面。当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特别是企业开始盈利时,各个股东根据自身利益出发,开始要求对企业享有更多的管理权限,从而造成企业管理的混乱和效率的下降。因此创业者根据初始网络完成创业选择后,要根据企业在不同阶段对资源的要求进行二次资源的重组和构建,不断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优化,使企业能够尽快突破甚至避免创业瓶颈,实现高速发展。

2.二次资源概念的提出,重新界定了资源拼凑行为与突破资源约束的关系,丰富了资源拼凑理论的同时,也在资源约束破解之法的探讨上提出了新的思考。资源拼凑注重对现有资源的重组和整合,是对现有资源的创新使用和解构,有很大的即兴性。而二次资源的形成,也是对现有资源优化重组的结果。其与资源拼凑的区别在于:第一,资源拼凑注重对现有资源的重新组合,而二次资源除此之外,还看重资源的拓展,即利用现有资源创造出新的资源,比如通过企业文化、专业团队、品牌形象的塑造等,形成独特的企业资源。或如通过对现有客户的引导和培养,从客户层面实现企业资源渠道的向外扩展等。第二,资源拼凑行为更多的是一种“即兴创作”,而二次资源则是一种有准备的“特意为之”。是企业为避免再次进入资源约束、突破创业瓶颈的一种有意识的先导行为。当企业确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战略规划后,便可以有意识地开始对现有资源的拓展和优化重组,让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能够通过二次资源的构建,获取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资源。

猜你喜欢
资源企业
让有限的“资源”更有效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