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
(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 急诊科,江苏 徐州 221011)
急诊脑出血患者发病急骤,病情变化较快,若诊疗不及时会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研究发现,脑出血患者存在前期的治疗时间窗,在患者发病6h内是最佳的治疗时间,此时实施有效治疗可提高其救治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2]。因此,在急诊脑出血患者治疗期间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配合,能够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挽救患者的生命[3]。鉴于此,本研究探讨基于快速反应团队的护理管理对急诊脑出血救治效率的影响,以期为同行提供借鉴,现报道如下。
研究时间: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研究对象:研究时间内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急诊脑出血患者7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7例。纳入标准:(1)均经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指标检查证实,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急性脑出血的诊断标准[4];(2)均为基底节出血,伴高血压;(3)发病时间≤6h;(4)临床资料完整;(5)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伴淀粉样血管病变引起的脑叶出血者;(2)伴脑深部出血者;(3)伴恶性肿瘤者;(4)伴凝血功能障碍者;(5)伴血液系统疾病者;(6)伴严重肝肾器官疾病者;(7)中途因各种原因退出本研究者。试验组:男20例,女17例,年 龄54~76岁,平 均(63.47±4.20)岁,出 血 量10~25mL,平均出血量(15.29±2.33) mL;对照组:男21例,女16例,年 龄56~75,平 均(63.19±4.78)岁,出 血 量10~24mL,平均出血量(15.16±2.18) mL;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均衡性(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后批准。
对照组患者接受急诊科常规性护理,护理人员在接到“120”急救电话后立即准备急救药品赶赴现场,先帮助患者清理口腔、鼻腔分泌物以及凝血块、呕吐物等以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予以患者吸氧治疗,并及时帮助患者开通静脉通道,予以甘露醇脱水治疗,在前往医院的途中密切检测患者的生命指标,到院后通过绿色通道将患者转运至急救室,予以患者面罩供氧,遵医嘱用药,待患者确诊后及时将病情告知患者的家属,同时联系手术室进行急诊手术治疗,先治疗后补办住院手续。
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接受基于快速反应团队的护理管理,具体护理内容如下所示。(1)建立快速反应护理小组,由急诊科护士长及科室主任分别担任小组的组织与副组长,选择急诊科1名主治医师、4名专科护士作为组员,在开展项目前组织所有组员进行统一的专科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脑出血发病机制、病因、护理重点工作以及快速反应团队的理念,在培训结束后对组员进行考核,考核成绩合格才能参与本次护理工作。(2)简化预警标准,将红、黄、蓝3种颜色作为预警标志,按照脑出血患者的病情予以不同颜色标注,对于红色预警的患者需立即进行急诊手术治疗,同时可予以高级生命支持系统,对于黄色预警患者需预估患者在12h内可能出现的突变病情,并实施预防措施干预,对于蓝色预警的患者需预估其在24h内可能发生的病情突变。(3)启动快速反应团队,急诊科值班的医护人员需24h开机待命并在护士站安装专线电话,同时将手术室、神经外科设置为快捷键,当接诊的脑出血患者满足上述任何预警标志者需立即呼叫值班急诊科医师,并将信息及时传导至神经外科、手术室,缩短处理时间。(4)加强快速反应团队的内部配合,定期组织团队成员进行脑出血患者急救的实际操作演练,从而提高团队成员的配合默契度,明确团队成员的各种责任及工作。(5)制定标准化的沟通方法,保障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有效,避免口头交接时存在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并将患者的病情及时告知医师以利于医师提前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从而缩短急救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所花费的时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救治效率。
(1)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治效率,指标包括入院到确诊时间、确诊到治疗时间、总急救时间。(2)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个等级;显效:患者经治疗后生命体征稳定,其生活能力良好,可独立生活;有效:患者将治疗后生命体征稳定,其日常生活能力有所恢复,但需他人照顾;无效:患者将治疗后未达到显效、有效标准;治疗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100%[5]。(3)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测评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该量表共11个项目,总分42分,分值越低则提示神经功能越高[6]。(4)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测评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该指数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大小便控制、如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10项,总分100分,分值越高则提示日常生活能力越高[7]。(5)应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测评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运动功能,总分100分,分值越高则提示患者的运动功能越高[8]。
采用SPSS 2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救治效率比较(±s,min)
表1 两组患者的救治效率比较(±s,min)
组别 入院到确诊时间 确诊到治疗时间 总急救时间试验组(n=37)对照组(n=37)t值P值19.14±3.36 25.03±4.87 5.978 0.000 34.60±7.02 46.42±11.77 5.634 0.000 57.19±10.84 75.66±15.05 6.914 0.000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比较[n(%)]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NIHSS评分、ADL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NIHSS评分、ADL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比较(±s)
注:α表示组内比较,P<0.05;β表示组间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NIHSS评分(分) FMA评分(分) 改良Barthel指数试验组(n=37)对照组(n=37)50.70±5.09 74.15±7.12αβ 50.18±5.20 57.70±6.14α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19.45±3.26 7.17±1.19αβ 19.27±3.08 12.66±2.24α 47.62±5.18 80.09±13.11αβ 47.27±8.19 61.64±7.15α
1952年丹麦哥本哈根成立的全球第一家ICU医疗紧急救治,并逐渐团队快速反应团队[9]。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2004年将快速反应团队作为产科高危患者的推荐管理模式,能够尽早发现高危孕妇的病情变化并及时呼叫相应医师进行有效处理[10]。基于快速反应团队的护理管理是一种快速、全面、系统的护理管理模式,是通过成立快速反应护理团队予以急诊患者针对性的护理服务,能够迅速识别患者的病情,并迅速调动及配合相关科室医护人员进行处理,在急诊科中具有重要的效应[11]。目前,临床上尚无关于快速反应团队在急诊脑出血患者救治中的研究报道。
本研究结果提示,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试验组患者的入院到确诊时间、确诊到治疗时间、总急救时间明显更短,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结果说明,基于快速反应团队的护理管理能够提高急诊科医护人员的病情识别能力,有利于快速识别患者的病情,并通过有效沟通反馈给主治医师,有效缩短患者的急救时间,从而提高患者的急救效果[12]。本研究结果发现,两组患者干预后的NIHSS评分均呈现下降趋势,改良Barthel指数、FMA评分呈现上升趋势,但试验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改善更明显;结果提示,基于快速反应团队的护理管理能够有效预防患者的病情变化,有效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及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基于快速反应团队的护理管理可有效缩短急诊脑出血患者的救治时间,提高患者救治效率及急救效果,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受影响程度更小,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