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大雄 史 伟 赵龙飞 国 伟
(贵州医科大学运动与健康学院,贵州 贵安新区 520025)
攀岩运动是一种脑力及体力结合的新兴特色运动,2016年在里约奥运会举办之际,国际奥委会正式宣布攀岩项目进入2020 年东京奥运会大家庭[1],作为奥运项目,理论研究必不可少,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对于攀岩运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攀岩技术动作的理论性分析,对于实践性研究相对较少[2-4]。因此,文章通过攀岩肌肉耐力实验指标的变化,对攀岩做出探索性研究,攀岩运动是以上下肢协调配合外加力量及耐力为基础,以手脚“三点平衡”作为攀登的手法,运用上下肢以及身体其他综合力量的协调配合下来完成攀登的运动。对于运动本身来说,良好的身体素质也是掌握运动技能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5],攀岩运动的特点决定上肢肌肉耐力强弱成为比赛制胜主要法宝。耐力素质是肌体长期工作和抵抗肌体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可分为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6],从生理学将其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攀岩运动的耐力是一项重要的素质,在攀岩运动过程中,肌肉的长时间被牵张,容易疲劳。对于攀岩运动来说,耐力训练就是攀岩的基础,基础训练即是技术战术的训练,是对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动作和基本技能的训练[7],训练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一定要以项目的特征和训练的目的和任务为指导[8],攀岩基础训练的作用主要在于强化练习者身体素质、增强技术能力和身体运动能力,培养攀岩运动的专业素养,通过对肌肉耐力训练的研究,使肌肉耐力发展,帮助攀岩训练更加科学系统,实验结合攀岩运动的特点,对攀岩运动肌肉耐力训练进行实验探索,对实验结果及方法进行分析讨论,并根据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归纳攀岩运动的肌肉耐力训练科学方法,完善攀岩运动理论研究。
以贵州医科大学攀岩队12 名队员为实验对象,基本情况如表1。12 名运动员在训练结束后的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攀岩锦标赛的三个单项及团体比赛各组别中男女子总共获得6 个第一名,5 个第二名,2 个第三的好成绩。
表1 受试者基本情况(±s)
表1 受试者基本情况(±s)
N 年龄 训练时间(年) 体重(kg) 身高(m)男 6 20.35±2.13 1.5±0.5 62.58±1.41 1.74±0.15女 6 19.21±2.21 1.5±0.5 49.21±2.12 1.63±0.03
1.2.1 数理统计法使用SPSS 24.0 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研究可用数据。
1.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实地走访国家级攀岩指导员、2 名定线员、3 名体能教练1 名以及3 名专家教授,对实验研究中肌肉耐力(ME,Muscle Endurance)训练方面的专家进行咨询、访谈。通过制定实验的攀岩ME 的训练体系筛选并确定运动员攀岩ME指标,访谈了解到专家对本研究的看法和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其中包括研究的可行性,以此确定论文实验方法以及实验测量指标,确定论文的研究价值。
表2 肌肉耐力指标测试表
表3 实验训练计划表
1.2.3 实验法
1.2.3.1 实验地点
贵州医科大学室外攀岩墙及体育馆2 楼室内攀岩墙.
1.2.3.2 实验时间
2018 年5 月至2018 年7 月,为期9 周的训练,每周3次,每次120 分钟。
1.2.3.3 实验器材
秒表1 块、自动保护器1 个、难度线路图2、板夹1 个、黑色笔1 只;彩笔1 盒
1.2.3.4 实验步骤
测试指标 集中训练 测试指标
1.2.3.5 实验控制
(1)运动员控制因素:实验所有过程由本人亲自测试及训练,实验期间为队内集训,实验运动员无其他相关体育活动,实验训练期间禁烟禁酒。
(2)线路因素:难度线路邀请2 名定线员参与品评难度系数。
(3)其他因素:所有天气、伤病等影响因素均有备用方案。
(4)测试因素控制如表4。
表4 测试因素控制表
由表5 可见,经过9 周训练,运用男子YN(极限耐力攀登)训练前后配对T 检验可得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由此可得9 周训练对YN 是有明显提高;运用男子SD训练前后配对T 检验可得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由此可得9 周训练对SD 是有明显提高;运用男子GY 训练前后配对T 检验可得p<0.01,为非常显著性差异,由此可得9 周训练对GY 是有明显提高;运用男子GS 训练前后配对T检验可得p<0.01,为非常显著性差异,由此可得9 周训练对GS 是有明显提高;运用男子NP 训练前后配对T 检验可得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由此可得9 周训练对NP是有明显提高,经过9 周训练男子训练前后实验结果总体表明,实验研究所用的训练方法对男子的YN、SD、GY、GS、NP 的成绩均有促进作用。
表5 男子训练前后指标结果
由表6 可见,经过9 周训练,运用女子YN 训练前后配对T 检验得p<0.01,为非常显著性差异,由此可得9 周训练对YN 是有明显提高;运用女子SD 训练前后配对T 检验可得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由此可得9 周训练对SD是有明显提高;运用女子GY 训练前后配对T 检验可得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由此可得9 周训练对GY 是有明显提高;运用女子GS 训练前后配对T 检验可得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由此可得9 周训练对GS 是有明显提高;运用女子NP 训练前后配对T 检验可得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由此可得9 周训练对NP 是有明显提高,经过9 周训练女子训练前后实验结果总体表明,实验研究所用的训练方法对男子的YN、SD、GY、GS、NP 的成绩均有促进作用。
表6 女子训练前后指标结果
由表7 可见,经过9 周训练,运用男女子综合YN 训练前后配对T 检验可得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由此可得9 周训练对YN 是有明显提高;运用男女子综合SD 训练前后配对T 检验可得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由此可得9 周训练对SD 是有明显提高;运用男女子综合GY 训练前后配对T 检验可得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由此可得9 周训练对GY 是有明显提高;运用男女子综合GS 训练前后配对T 检验可得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由此可得9 周训练对GS 是有明显提高;运用男女子综合NP 训练前后配对T 检验可得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由此可得9 周训练对NP 是有明显提高,经过9 周训练男子、女子训练前后实验结果总体表明,实验研究所用的训练方法对男子的YN、SD、GY、GS、NP 的成绩均有促进作用。
表7 男女总体训练前后结果分析
从表8 可见,YN 与SD 在P=0.004 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r=0.759;YN 与GY 在P=0.439 水平上呈不显著正相关,r=0.154;YN 与GS 在P=0.000 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r=-0.905;YN 与NP 在P=0.001 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r=0.827;SD 与GY 在P=0.035 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r=0.610;SD 与GS 在P=0.000 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r=-0.921;SD 与NP 在P=0.004 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r=0.760;GY 与GS 在P=0.018 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r=-0.668;GY 与NP 在P=0.006 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r=0.735;GS 与NP 在P=0.000 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r=-0.883,结果显示男女总体训练前GS 与YN、SD、GY、NP均呈负相关,在其他项目值在增长时,GS 指在不断降低,而且相较其他r 值最为接近1,关系最为密切。
表8 男女总体训练前各指标相关性(N=12)
从表9 可见,YN 与SD 在P=0.003 水平上呈显著相关,r=0.769;YN 与GY 在P=0.024 水平上相关不显著,r=0.644;YN 与GS 在P=0.000 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r=-0.891;YN 与NP 在P=0.000 水平上呈显著相关,r=0.863;SD 与 GY 在P=0.007 水平上呈显著相关,r=0.727;SD 与GS 在P=0.000 水平上显著负相关r=-0.929;SD 与NP 在P=0.001 水平上呈显著相关r=0.836;GY 与GS 在P=0.004 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r=-0.760;GY 与NP 在P=0.007 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r=0.730;GS 与NP 在P=0.000 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r=-0.949,结果显示男女总体训练前GS 与YN、SD、GY、NP 均呈负相关,在其他项目值在增长时,GS 指在不断降低,而且相较其他r 值最为接近1,关系最为密切。
表9 男女总体训练后各指标相关性(N=12)
经过9 周训练,12 名运动员训练前后实验结果总体表明,运用训练前后的男、女子的YN、SD、GY、GS、NP 配对T 检验可得p=0.00 且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对相关指标体系成绩均有促进作用且有较好的训练效果。
实验前后12 名运动员各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训练前、后YN、SD、GY、GS、NP 之间均存在相关性;进一步分析显示,GS 与其他指标呈负相关关系,且与NP 之间关系最为密切。
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可知,通过9 周横移耐力攀登,控包悬挂以及引体向上的结合进行基础耐力训练,运动员在YN、SD、GS、GY、NP 几项中成绩有明显提高,表明该训练计划是合理有效的,其中作为主要项目的难度和速度相关性最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