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至2005年是中国羽毛球队男双、混双选手,2004年汤杯冠军队成员,2005年苏迪曼杯冠军队成员,单项最好成绩是2003年世锦赛第三名(与赵婷婷搭档)。2006年8月开始出任教練,先后在国家少年队、国家青年队执教女队。2008年10月开始,担任中国羽毛球队女双主教练,期间赵芸蕾/田卿夺得2012年奥运会冠军,于洋/王晓理多次获得世锦赛冠军。
之前的几期,我讲了许多准备比赛的细节。但当选手们真正踏上比赛场地和对手隔网相争时,我们往往会谈到比赛心态、斗志、气势等等。其实,比赛还考验每一个运动员的韧劲。
运动员每天都要经受大运动量的训练,在身体和精神上都要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通过触碰自己的极限去适应,从而变得越来越强大。尼采的一句话“杀不死你的会使你更强大”,很好地诠释了竞技体育的深刻含义。
我们从事竞技体育,很多时候就要走出舒适区。舒适区就是你可以掌控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你的愿望、动力都可以实现。有一种情况,有些运动员在技术练习中只练习已经熟练掌握的内容,后来在实战中出现了问题,有些技术并没有掌握,回到训练中却没有针对性地去解决,让问题继续存在。
为什么会这样?是怕自己掌握不好,怕影响自己的自我效能感,担心自己做不到。我在体能训练时经常会碰到运动员说这么一句话:“陈导,我从来没有跑过这么快!”“我从来没有举过这个重量!”我的回应一般都是:“你并没有拿过全国冠军、全英冠军甚至是世界冠军、奥运冠军,你现在做的事,都是在做你以前从来没有做到过的事情!”
首先要挑战自己,我给队员们定下的大部分都是“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目标”,一步一步引导队员触碰自身的极限,达到突破的目的。面对技术训练,要求队员们哪里不足就针对性地练哪里。比如,我防守中挡网比较差,我就在训练中多制造接杀挡网的机会,让他们多体会,多尝试找感觉,达到熟练的目的。今天练不好,明天继续;这周没有达到目标,下一周继续。善于给自己的进步和进程增加时空感这一项,让自己能够认识到通过时间的积累、有目的地练习,我一定能够达成目标,使运动员变得耐心有韧劲。
在比赛中也会出现暂时落后、战术、球路被压制的情况,有韧劲的运动员会耐心应对,不急于得分,通过战术的改变和对手周旋,允许对手得分,一分一分地咬,熬到对手心态发生变化,扭转局势,这种心态是非常煎熬的。比如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傅海峰/张楠对韩国队金基正/金沙朗的那场球,傅海峰/张楠在决胜局1比10的不利局面中实现惊天大逆转,就是韧性的极致表现。当时,傅海峰和张楠的信念就是“我争取多拿一分,打好当下这分球”。
要想变得有韧劲,运动员必须要自己主动发出动力,也就是我喜欢、热爱,愿意为之付出。如果你从事竞技体育是别人逼迫着你、推动着你去做的,你的动力都是别人给你的,这时候你就失去了锤炼自己的机会,这时候你就可能变得只有忍耐力,但不叫做一个坚韧的生命力。坚韧的生命力必然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我的选择、我的动力、我的心愿。作为教练,面对有主动意愿的队员,更多的是引导他树立远大的目标,一步一步去实现!
坚韧的品质,需要在青少年时期就加以培养和挖掘。成为奥运冠军,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我希望自己能够带出更多有韧性的好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