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伟
【摘 要】论文分析了广州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背景下产业结构发生的改变,以及产业结构变化后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发现广州市当前人才供需存在失衡,产业需求和高校的人才培养输出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经过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优化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后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匹配度。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policy in Guangzhou, and the change of talent demand after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n imbalance betwee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talents in Guangzhou, and there is a certain gap between the industrial demand and the talent training outpu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 research, we can further clarify the orientation of running a school, optimize the professional setting and reform the talents training mode to improve the matching degree of talent demand and talent training after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人才培养
【Keywords】structural reform of supply side; industrial structure; talents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F121.3;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1)11-0188-03
1 引言
广州市是珠三角地区的中心地带和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也是“一带一路”战略重要支点和开放高地。因此,在响应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也是走在前列。在广州市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中,各产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从质和量上都发生了变化,如何为当下变化中的产业结构培养合适的人才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2 广州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提出
广州在2016年发布了《广州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2016—2018年)》,文件提出要按照中央和广东省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优化提升汽车、电子、石化等工业支柱产业,推动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传统优势产业创新供给提高效率,持续开展技术改造。加大财税、用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业、工业总部及都市消费工业,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新材料與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培育发展个体化医疗、机器人、可穿戴设备、云计算与大数据、3D打印等新兴业态[1]。这些政策内容在“十四五”规划中也得以落地体现,是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靶向。
3 供给侧结构改革政策下的广州市产业结构的变化
3.1 信息技术产业比重不断增加
2018年广州市信息技术产品中的液晶显示屏产量突破8000万片,集成电路、移动通信基站设备、服务器、智能电视产量分别增长2.3倍、34.2%、26.1%和16.9%;2019年广州市液晶显示屏产量同比增长12.5%[2];智能手表、智能手机、智能手环、平板电脑等符合消费潮流的智能化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4倍、2.2倍、18.3%和68.4%;高性能装备类产品中的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增长26.5%。
3.2 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发展速度提升
2018年广州市新材料产品中锂离子电池产量增长22.0%;2019年新材料产品中锂离子电池产量增长32.1%;2018年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实现产值89.23亿元,增长2.0倍,全年产量2.82万辆,同比增长2.8倍,2019年新能源汽车全年产量同比增长1.1倍。
3.3 高端制造业增长态势显著
在高端制造业中,2018年广州市工业自动调节仪表及控制系统产量增长27.3%;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增长37.7%;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和医疗仪器设备制造业产值分别增长1.1倍和14.0%。转型升级行业中的保健品、化妆品制造业分别增长13.7%和12.8%。2019年,广州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58.4%,其中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35.7%,铁路等运输设备制造、医药制造、其他高技术制造业等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这些高端制造业的增长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7.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2%,比重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中的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增长53.5%;培育成长中的生物药品制造业、智能消费设备制造业和工业机器人制造业产值分别增长23.7%、9.6%和9.8%,健康时尚类的化妆品制造业产值增长19.1%。
3.4 “互联网+”相关产业蓬勃发展
2018年,广州市限额以上网店零售额增长15.4%,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7.8个百分点。广州市全年快递业务量仍然保持全国第一,高达50.64亿件,同比增长28.8%。网络餐饮消费持续火爆,通过网络消费实现的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收入同比增长62.4%,餐费收入比上年增长170%,对广州市餐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83.6%。2019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实物商品的网上零售收入同比增长12.9%。2019年1月~11月,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比2018年同比增长20.3%。全年邮政业务总量增长30.0%,快递业务量增长25.3%。
3.5 高端服务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201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3628.60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占比71.62%,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较上年增加9.3%,占服务业比重增长到67.5%,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高端专业服务业快速增长14.5%,可见高端服务业的地位日渐凸显。
4 广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影响
4.1 对技术类、高素质服务型人才需求增加
由2018年和2019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在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政策的推动下广州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互联网”相关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现代物流、金融、科技、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这些环保节能、附加值高的产业所占的比重显著提高[3]。广州市产业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对人才的需求,在产业结构升级之前,广州市的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一些技术要求低的人员需求量较大,现在广州市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周边的佛山、中山等地区转移,随之而来的是对普通工人的需求量下降。而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的聚集和成长,对技术型人才和金融类的人才需求也不断增长。第三产业的用工需求占主导地位,随着高端服务业的占比不断增加,对具有高素质的服务型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
4.2 对中高层次人才需求大,低层次人才竞争压力大
从需求主体看,民营经济招聘需求占主体地位,中小微企业需求增长较快。从行业角度而言,虽然房地产行业和金融行业人才需求放缓,但是传统行业招聘仍然保持比较大的需求优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需求上升[4-6]。各类人才供给不均衡,新技术、新生态领域人才短缺,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从薪资水平分析,招聘需求和人才供给层次出现结构性矛盾,企业端高层次人才招聘难,在人才供应端则出现没有一技之长的人员就业竞争压力较大。
5 广州市人才培养供给现状分析
5.1 广州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粤港澳大湾区成就业首选区域
2020年广州地区高校应届毕业生达33.55万人,占全省(60.3万)的56%,同比增加3.1万人。2019年共有38.74万名广东应届毕业生到粤港澳大湾区就业,选择大湾区就业毕业生人数占广东省的83.07%。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毕业生流向比例呈现上升态势,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对人才的吸引力优势明显,这也为当地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5.2 广州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方向逐渐契合产业发展
从广东省教育厅2020年2月《2019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公布的数据,广东省近5年毕业生就业的行业流向适应了广东省经济发展的趋势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调整。广东省的毕业生就业行业从传统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转向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虽然制造业还保持了毕业生就业最多的行业,但是已经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从2015年的20.32%下降到2019年的14.03%。由于数字经济不断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会流向“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互联网+”发展较为成熟的服务行业。
5.3 来广州的务工人员数量增长,学历水平有所提高
截至2018年底,全市登记来穗人员共1005.78万人,同比增加62.24万人,且其中学历水平在大专及以上的比重不断增加。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率先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长期重视人才工作,一直主张开放、积极、有效的人才政策,为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因此也吸引了各地的高素质人才到广州就业、落户。
5.4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能力的满意度不够高
用人单位对2019届广东省高校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感到“很满意”的占37.47%;“满意”的占46.63%;“一般”占14.56%;“不满意”占1.08%;“很不满意”占0.27%。可见,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满意度很满意的比率较低。
5.5 高校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不高
2018届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6%,毕业生选择的职业与所学的专业无关,其中主要原因包括:“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職业期待”。同时新兴产业和商业模式的出现,对跨领域就业、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持续上升,大学生拥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也有由于高校的部分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产业的变化,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口率不高。
6 广州市人才培养供给和产业发展需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6.1 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问题
目前,企业存在一些岗位招人难,但是一些学生就业难的现象,这说明了人才供需的不匹配,存在着专业供需失衡现象,一方面,有些专业供给大于需求,如皮具专业;另一方面,有一些专业需求大于供给[7],如人工智能、机器人、计算机等专业。有些学校,专业结构优化的机制效力不高甚至缺失,专业停招与设立不及时。没有进行明晰的人才培养定位,根据服务的产业来组建专业群,与地方经济匹配性不强。专业结构不合理,核心专业(群)、重点专业(群)、支撑专业(群)不明显,特色不鲜明。
6.2 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企业对毕业生专业能力的满意度不高,主要是因为企业的人才需求大部分是操作型与技术型。目前,一些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理论教学内容多实践教学比较少的问题。在教学内容方面脱离实际,没有与时俱进,因此,这些学校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不符合新时代的人才需求。
6.3 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但目前企业参与产学研一体化的热情不够,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办学声誉所作的产教融合也是流于形式,不够深入的产学研结合,让学校教师、学校学生处在“真空”的自我学习环境中,因此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需求有一定的偏差。
6.4 前瞻性人才培养缺失明显
由于技术、模式等的快速进步,很多产业变化快,导致一些专业的课程、内容紧跟当下,但滞后于人才就業时的产业发展,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学校从课程设置到培养一届毕业生需要几年时间,这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使得一些不够敏锐的学校的专业培养无法紧跟社会需求的变化,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学校没有建立专业培养的前瞻性体系。
7 广州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人才培养与需求结构的匹配建议
7.1 明确办学定位,服务地方经济
办学定位决定了学校发展的方向,广州市各学校应重视广州市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带来的调整,根据自己原本的优势,找准自身办学定位,组建专业群,优化专业结构,坚定转型思想,深化转型改革,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办学之路。此外,从广州市学校层次的布局来看,广州市知名院校较多,但是广州市除了要重视研究生、本科、专科人才培养,还要重视中职教育和技校教育,为广州市经济发展提供基础职业技能型人才。
7.2 优化专业设置,匹配产业结构
各学校在专业设置问题上,要在充分了解市场的人才需求状况的前提下,结合学校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特色来设置相关专业。不能为了招生一味地追着市场的热门专业,也不能固步自封,不进行专业设置的调整,要重点研究培育当前大量急需的“互联网+”、高端服务业、人工智能等专业人才。此外,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该结合企业所需的知识进行设置,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和企业的要求相符合,同时,要设置一些弹性的课程,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思维。
7.3 改进培养模式,提高人才技能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可以把企业真实的工作案例或真实的项目引进课堂,或者通过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实现学校输出人才的技能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相匹配,也可以通过建立企业和学校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做到产教研融合,实现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的无缝衔接,为企业用人降低选择成本,也为学生就业提供保障。
7.4 构建前瞻性人才培养体系,做好人才培养的“提前量”
树立前瞻性人才培养观念,建立前瞻专业排序分析制度,建设行业企业等多方前瞻性人才培养技术发展路径、工作场景、设备条件分析机制,建立前瞻性人才培养实施机制、反馈调整机制等,其中,技术发展路径、工作场景、设备条件的发展时间节点是关键。预测虽然有难度,但通过上面的建设,形成体系,用体系运作来预留恰当的“提前量”,就能克服人才“供需不匹配”中的难点,促进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更精准匹配。
【参考文献】
【1】李盼道,王金金.基于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匹配性的产教融合政策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4):60-70.
【2】陈昱,朱梦珂,刘珂.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人才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匹配——以河南省高校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8):162-163+165.
【3】徐敬红.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探析——以吉林省12所民办本科院校为例[J].教育观察,2019,8(39):99-101.
【4】陈俊.无锡开大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基于无锡产业结构调整需要[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04):83.
【5】郭海英,郝红艳,崔志敏.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河北省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拟合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04):63-65.
【6】唐丽华,刘莉,孟迪.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黑龙江省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11):65-66.
【7】耿松涛,华志兵.产业结构调整形势下海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式优化研究[J].海峡科学,2016(03):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