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国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国内市场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国际企业和国内企业共享资源,市场对资源的竞争,市场对资源的竞争,特别是对关键资源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然而,在目前的市场上,员工流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他们的流失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之深、之大已是毋庸置疑。本文根据离职的原因对离职的类型进行分类,并比较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需求与动机之间的关系,从而研究不同类型的离职对企业的影响,并探讨将影响降到最低的解决方案。从而促进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离职现象;离职现象的类型及其成因;离职现象对企业的影响
虽然2008年已经结束,但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企业和社会的影响远未结束。当地企业停止生产,失业率也没有回升。此时,人事制度的优化、资本控制的调整,正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企业,金融危机加剧、风暴激增、企业外部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内部员工裁员,为了自身成为首要任务,大多数企业领导首先想到的是开源节约,关于如何开源,似乎很容易达成共识,无非是加大产品推广力度,增加库存,提高经销商产品销售,实现收入增长,保证企业有充足的现金流。
一、离职对企业的影响
(一)带来新的希望
每个企业的性质是不同的,但有效的方法检查一个特定企业的周转率是否在正常范围内,也就是说,与同龄人相比,如果其他员工的流动率在同一行业5%左右,但实际上自己的企业达到15%,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的周转率肯定是“超标准”的,这个10%的超标准比率会让企业损失一大笔利润。
(二)人才流失
1.岗位空缺
员工流失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相应的职位空缺,会影响企业的经营。高层次人才的流失对企业的经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人心动摇
在企业员工流动的事件,特别是在关键职位,离职的员工或经理必然会对员工有一个负面影响还没有离开他们的工作,和某些高员工流动率事件会导致群体心理动荡,削弱了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动摇员工对企业发展的信心。
(三)损害企业形象
在当今商业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媒体对员工离职和裁员的负面报道,通过人们的不断传播,影响继续扩大。人才的不断流失,在人们不知道原因的情况下,会引起很多的怀疑,各种各样的谣言,这些都会被精心塑造的企业形象所损失。就自愿离开公司的雇员而言,他对公司的不满程度不会限制公司在公司内的发展,也不大可能勤勉地维护公司的声誉,尤其是如果你离开时不公正的话。因此,他们可能在对外关系中有意无意地损害原作品企业的声誉。
(四)降低企业竞争力
在全球经济萧条时期,裁员,组织精简,组织重组等等。然而,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雇主都没有通过裁员来实现他们的预期目标。相反,由于缺乏有效的规划和训练,他们更有可能自愿回心转意。绝大多数的裁员和机构精简都没有带来预期的结果。
二、企业应对离职现象的举措
(一)加强员工培训,提升企业认同感
为了提高员工的企业认同感,企业文化的核心应该是企业的价值,因此,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是企业最基本的价值。由于社会中职工与企业的义务不同,职工与企业的资产关系也不同,不可能使职工的价值完全等同于企业的价值。然而,由于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本质关系,员工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必然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要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就必须发现和扩大员工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的共性。
(二)帮助员工开拓晋升通道,增强员工忠诚度
为了提高员工的企业认同感,企业文化的核心应该是企业的价值,因此,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是企业最基本的价值。由于社会中职工与企业的义务不同,职工与企业的资产关系也不同,不可能使职工的价值完全等同于企业的价值。然而,由于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本质关系,员工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必然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要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就必须发现和扩大员工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的共性。
(三)提前配备AB岗,防止核心岗位变动
在公司的每个岗位上设立两个岗位,形成负责AB岗位的人员。A岗位为该岗位的主要负责人,B岗位为该岗位的次要负责人。当发布一个离开后由于出差,会议,假期,等等,B柱自动接管后,系统的工作职责是取代实际表现的基础上,确保所有服务和所有方面没有延迟。
(四)正确解决企业与员工的矛盾
团队成员必须能够有效地合作。但是有效的方法是承认团队中存在的冲突,并且能够面对和解决它们。然而,除非队员们能够自由地表达和捍卫自己的观点——即使这导致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否则就不会发生在赵国。试图阻止冲突绝对是错误的策略。如果一个团队提出了冲突,而该冲突应该被悄悄地、甚至被忽视,那么它就会陷入“群体思维”的陷阱,这种思维方式比传统的工作组效率低得多。
三、总结
员工流失率高的原因不仅在于内部管理问题,还在于员工自身。首先,在招聘过程中选择候选人如何看待,而且从不同的评價来看,如企业文化是否接受候选人,该公司提供的工资是否符合候选人的价值,该公司提供的平台是否符合求职者的职业规划等。
参考文献
[1]丁静文. B股份制银行N市分行客户经理离职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21.
[2]崔畅. 邮储银行H分行青年员工离职问题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21.
[3]张培洞. Y公司新生代员工离职问题与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1.
[4]刘旭. 社会工作对私营企业员工离职干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21.
[5]欧阳博强. 组织伦理气氛、工作嵌入与农民工离职:机理与实证[D].沈阳农业大学,2021.
[6]李天容.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制造业新生代员工离职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20.
作者简介:石维(1993年6月30日),女,汉族,安徽省合肥市,安徽工商管理学院,MBA,研究生,国元保险,会计初级,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