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雁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文言文阅读考题沿用了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文言文阅读的设题模式,其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变化就是主观表述题的加入,这是新高考背景下语文卷的特点,也是亮点。这类主观题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不仅能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同时能更好地考查考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如何应对这种新题型呢?下面以近两年考试中出现的文言文阅读主观题为例,分析各类考题特点,并探讨解题策略。
一、特点归纳
1.(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
2.(2020年全国新高考Ⅱ卷)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
3.(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4.(2021年八省联考卷)文末说到霍光最终一举清除政敌,其政敌最为严重的罪行是什么?
5.(2021年武汉市三月调考卷)李默能先后两次执掌吏部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6.(2021年湖北省八市联考卷)李穆说服李煜投降的辞令为什么能得到皇帝的首肯?请简要分析。
新高考背景下,文言文阅读主观题题型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一是概括人物特点类考题,需要考生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人物信息,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出相关人物特点;二是分析原因类考题,要求考生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三是提炼观点、归纳主旨类考题,需要考生梳理文章脉络,理清内容层次,以此提炼出观点、总结出主旨;四是概括、评价类考题,主要考查考生根据文本内容情节发表看法或者对文中某人某事某种做法的意义进行分析评价等。
二、分类指导
(一)概括人物特点类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王冕,字元章,诸暨田家子也。父命牧牛,冕放牛陇上,潜入学听村童诵书,暮亡其牛,父怒,挞之。他日依僧寺,夜坐佛膝,映长明灯读书。安阳韩性异而致之,遂从性学,通《春秋》。
尝一试进士举,不第,焚所为文,读古兵法。恒著高檐帽,衣绿蓑衣,蹑长齿屐,击木剑,或骑牛行市中。人或疾其狂,同里王艮特爱重之,为拜其母。艮为江浙检校,冕往谒,履敝不完,足指践地。艮遗之草履一两,讽使就吏禄,冕笑不言,置其履而去。歸迎其母至会稽,驾以白牛车,冕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皆讪笑,冕不顾也。所居倚土壁庋釜,执爨养母,教授弟子,以为常。(节选自《朱彝尊选集》,有删改)
【考题】根据选文第二段,概括王冕的精神特质。
【审题】答题前,考生要注意三点:1.答题范围限定在“第二段”;2.需要考生用概括的语言答题且不能照抄原文;3.需要概括出王冕的精神特质。
考生需要在第二段中筛选出关于描写王冕言行举止等的文字并归纳概括其精神风貌。比如由“恒著高檐帽”和“冕被古冠服”可以看出其崇尚古风;从“恒著高檐帽,衣绿蓑衣,蹑长齿屐,击木剑,或骑牛行市中”等句可见此人狂放不羁;他拜谒王艮时,从“履敝不完,足指践地。艮遗之草履一两,讽使就吏禄,冕笑不言,置其履而去”可看出他淡泊功名;从“所居倚土壁庋釜,执爨养母,教授弟子,以为常”得知其安贫乐道、孝顺母亲。
【解题思路】
1.审清题目,抓“限制词”以明确方向。考生要明确答题方向,清楚需要分析概括的内容;尤其要注意题干的特殊限定词,比如出现“最”“根本”等词语时,答题要点则是唯一的。
2.梳理文本,确定区间。人物“特点”一般隐藏在人物的具体言行里,考生可按照“何时何地何事何果”加以筛选,分类概括事例,然后归纳概括人物的品质特征。
3. 分点作答,注意字数限制等其他限制条件。
特别注意:1.考生答题要有全局观念,要分清围绕传主写了哪些事件;2.概括特征时,考生要注意用词尽量贴合文中所记叙的事情,避免笼统宽泛的概括,应该明确具体;3.针对“概括××特点”这一高频考查题型,我们可以从治学、为政、治兵、为人处世等角度储备相应的词语。比如,治学类有学有专精、博古通今、厚积薄发、涉猎广泛等,为政为官类有清正廉明、克己奉公、勤政爱民等,为人处世类有乐善好施、急人所难、端方正直、侍亲孝顺、淡泊功名等。
【参考答案】
崇尚古风、狂放不羁、淡泊功名、安贫乐道、孝顺母亲。
(二)分析原因类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世宗(雍正)皇帝时,才臣任封疆者,田(田文镜)、李(李卫)并称。然世之人往往优李而劣田,意颇疑之。后读朱批上谕:田文镜奏禁铜法,请民间有拋掷制钱者拟军;又奴婢首主人藏铜器者,许脱籍,治其主人之罪。公(李卫)奏禁铜法,请官增价购,有售者即与值,不问所由来,亦不治藏者之罪。是二疏者在,世宗俱未允行,而两人之见解心术,判若天渊,已可见矣。
【考题】从文段中的“上谕”来看,世人“优李而劣田”的原因是什么?请加以分析。
【审题】1.答题范围限定在“上谕”的内容里,即从冒号之后到“亦不治藏者之罪”;2.考生需要根据具体事例分析世人“优李而劣田”的原因,即针对“禁铜”一事,两人做法不一;3.考生根据田、李二人的“禁铜法”来概括他们的为人特点:一个严厉苛刻,一个宽厚仁义。
【解题思路】
针对分析原因类考题,考生需要从题干中先找出“果”,然后由果溯因,找出文中与“果”相关的事件进行分析,不需要关注其他信息。在分析概括原因的时候,考生还要注意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避免遗漏答题要点。
【参考答案】
同样的“禁铜”一事,(1)田文镜建议采用“拟军”“治其主人之罪”等方法,可见其严厉苛刻;(2)而李卫则建议采用“增价购”“不治藏者之罪”等方法,可见其宽厚仁义。因此,世人“优李而劣田”。
(三)提炼观点、归纳主旨类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积微,月不胜①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②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③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④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节选自《荀子》)
注:①胜:超过。②敦比:注重从事。③悬:存在。④輶:分量轻。
【考题】(1)写出原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2)为原文拟定一个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在2~5个字)
【审题】如果说前面列举的题型是考查“是什么”“为什么”,那么本题就是考查“怎么写”。这种题型需要考生对文章的行文思路和结构脉络进行梳理,然后进行归纳概括。
考题要求考生写出原文中能够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还要拟标题并说明理由,有点现代文阅读题的考查意味。考生只要认真阅读原文,能够大致翻译出文段内容,就可以将其作为现代文的议论文类文章来阅读。考生可以寻找文本中的论点、论据,再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进行分析,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再依据内容列出标题。考生阐释理由的时候要有理有据,可以拿原文的论证内容来回答。
【参考答案】
(1)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2)标题:积微。理由:原文围绕“重视积累微小事物,月不勝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来论述,最后得出“珍惜每一天的君主就能称王天下”的结论。
(四)概括、评价类考题
例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曹公(曹操)入荆州,降刘琮,欲顺江东下,以取孙氏。贾诩言于公曰:“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闻,兵势盛矣!若因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江东可以不劳众而定也。”公不用其计,以兵入吴境,遂败于赤壁。
魏文帝始受汉禅,欲用兵吴、蜀,以问贾诩。诩曰:“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见兵势。据险守要,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权、备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帝不能用,遂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节选自苏辙《栾城后集卷九》)
【考题】请简述贾诩两次向君主进言的内容,并概括贾的用兵之道。
【审题】1.要审清题目要求,不能遗漏问题。此题有两问:一为“简述贾诩两次向君主进言的内容”,二为“概括贾的用兵之道”。2.要注意分清“简述”“归纳”“概括”“评价”等题干要求语。此题两问的要求不一样。第一问要求简要叙述进言内容,考生可以将文中相关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也可挑出文中有关进言内容的关键词,但回答问题时不可照抄原文。第二问要求概括贾诩用兵的方法策略,需要考生根据进言内容参透贾诩的军事思想,考生只能概括不能叙述。3.考生要分析两次进言的异同点,为后面概括答题做准备。两次进言相同之处都是劝说不能打仗。不同之处为:第一次他建议曹操以安抚手段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第二次在分析了对方的地理优势、人才储备和我方的劣势后,他建议魏文帝不可出兵。
【参考答案】
(1)第一次进言: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劝说曹操不要马上攻打东吴,而应以安抚手段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第二次进言:分析对方在“地利”“人和”上的优势以及我方的劣势,劝说魏文帝不可马上攻打吴、蜀。(2)贾诩的用兵之道:知己知彼,扬长避短,不打无把握的仗。
例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吾欲伐吴,可乎?”对曰:“可矣。吾赏厚而信,罚严而必。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于是遂焚宫室,人莫救之。乃下令曰:“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赴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胜之势也。
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不去,则甚害田者;去之,则不足以徵甲兵。於是乃倚一车辕於北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门之外者赐之上田上宅。”人莫之徙也。及有徙之者,还,赐之如令。俄又置一石赤菽东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於西门之外者赐之如初。”人争徙之。乃下令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人争趋之,於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节选自《韩非子》)
【考题】选文分别讲述了越王与吴起的故事,你更赞同谁的做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审题】1.题目有两问,首先要表明更赞成谁的做法,然后说明赞成的理由。2.考生需要找出原文中关于越王与吴起的做法的具体内容,必须找准找全,然后概括内容并分析两者做法的特点。3.无论赞成哪一种做法,考生都需要比较吴起和越王两人做法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产生的效果。4.考生需要提炼概括更赞成的做法对于管理百姓、治理国事的意义。
【参考答案】
(示例一)我更赞同吴起的做法。①吴起先后两次设下奖赏标准,取信于民。②比起越王仅以赏罚、威势震慑百姓,更能获得百姓的支持。③要获得百姓的真心信任和拥戴,这才是治国之道。
(示例二)我更赞同越王的做法。①越王设计的“焚宫室”更接近战争的危险场面。②且相比吴起的只奖无罚,越王赏罚分明,更能激励民心。③有原则、有信用的奖惩机制才是取胜之道。
例3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崔立字本之,开封鄢陵人。立性淳谨,尤喜论事。大中祥符间,帝既封禅,士大夫争奏上符瑞,献赞颂,立独言:“水发徐州,旱连江、淮,无为烈风,金陵火,天所以警骄惰、戒淫逸也,区区符瑞,尚何足为治道言哉?”前后上四十余事。以右谏议大夫知耀州,改知濠州,迁给事中。告老,进尚书工部侍郎致仕,卒。识韩琦于布衣,以女妻之,人尝服其鉴云。 (節选自《宋史·循吏传》)
【考题】对该段画线句反映出来的思想进行评价。
【审题】文本中关于作者的思想和观点态度并没有明确说出来,考生需要通过分析文本对人物的描写、对事件的叙述及详略的安排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这类题要求考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答题过程中体现个性化的思考,对评论对象能得出自己的结论。
【解题思路】1.此题已限定答题区间即画线句,也就是崔立的建言内容。2.考生要整理崔立建言的内容,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当前天下的灾情,二是灾情原因即上天警戒惩罚,三是反对上符瑞、献赞颂。3.考生可根据这三方面进行思考。在众人争相上符瑞、献赞颂时,崔立关注的是民间疾苦,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灾情的原因一定是上天的惩罚吗?如果不是,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崔立认为“上符瑞,献赞颂”之类不能作为治理国家的良策,这又反映出他怎样的为政思想?考生可据此独立思考,提炼概括出要点。4.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崔立关心天下苍生,敢于直言进谏,这表现了他正直的品格。但是,“正直的品格”属于人物品行类评价语,并不是对其思想的评价。5.如果原文有评价类语句,考生可以直接引用;如果原文没有,考生就要根据文本内容自己来概括归纳。
【参考答案】
画线句反映了崔立关注民生疾苦、反对祥瑞阿谀之说的思想,在当时值得称赞,具有进步性;但他将四方灾害归咎于上天惩罚,其思想也具有局限性。当然,他以灾害警醒统治者戒骄惰淫逸生活的看法,对当下在生活中违反自然规律、过度追求物质利益的人们具有警戒意义。
例4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公讳经,字诚之,号怡庵,襄毅公长子。成化丁未成进士,明年,授南京福建道御史,奉命简阅内库。内库向为豪贵人掌,公既至,循故实,稽录羨余,无敢冒利者。比又视南城,南城肃然。为御史者七年,倔强有父风。
逾年,临江饥,有司方请赈,公曰:“民饥甚矣,必请而赈,是坐以待毙也;赈而勿请,罪在太守。宁以一身活数万人。”于是发府库金五千有奇,建和籴之法,民赖以存治。而监司督赋方急,公入争曰:“化理以民命为重,民惫矣,以杖驱之,是束羊加石而沉之渊,直速死耳。民尽死,赋从何出?”继而岁大稔,民感德报称,赋入为诸郡先。(节选自《槜李往哲列传》)
【考题】上文写到“监司督赋方急”,项经与他论理,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
【审题】文本中,项经首先指出,教化治理百姓要以百姓的性命为重,如果百姓疲惫,官府却强征赋税,那是逼百姓去死,这显然违背教化治理之道。接着,他又进一步反问,百姓都死了,赋税从哪里来?强征赋税,表面上达到了征税的目的,最终却会导致无税可征。考生可以自己梳理文本语言表达中的因果关系。最后,“以杖驱之,是束羊加石而沉之渊”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强征赋税的危害,增强了说服力。
【参考答案】
项经这番话指出为政当以百姓的性命为重,而催赋会逼死百姓,违反了为政宗旨;再指出“民尽死”的催赋结果违背了征税的目的,从现实利益看,催赋也是无益的。另外,把羊绑上石头丢进水里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催赋的危害,也增强了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