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灿,朱金鑫
(滁州学院 美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企业形象设计,英文原意为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简称CIS。[1]2是指企业或社会机构为了塑造形象,以可视化图形的方式将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传递给公众,使公众形成社会认同感的一种活动。具体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企业理念识别系统(简称MI)、企业行为识别系统(简称BI)和企业视觉识别系统(简称VI)。[1]2-3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德国,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引入企业形象设计并将其上升到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的高度,80年代中期,我国的太阳神、中国银行、健力宝等品牌使用企业形象设计,不仅为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还创造了极大的品牌价值。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意识的增强,企业形象设计作为核心课程,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能力本位教学理念的倡导下,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的根本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CIS作为一门具有综合性和较强实践性的专业课程,在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的教育中被分为教学和实践两个重要部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也需要在理论走向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实践、验证和反思。
企业形象设计的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企业形象设计的概念,理解MI、BI、VI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重点掌握并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完整的VI设计,满足行业及市场对于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就目前来看,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内容形式化
“企业形象设计”是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性的课程,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都应与实践活动密切结合,但目前仍有部分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教学重点放在标志设计上,以讲授标志设计的知识点为主,对企业经营理念、行为观念、形象策划等内容的讲授相对较少,呈现重视觉表现而轻策划的现象。学生对课程核心知识的理解不透彻,甚至误以为企业形象设计只是标志设计的简单拓展,因此在设计判断和创作过程中容易产生偏差。
2.实践项目虚拟化
在课程实践环节中,教师多是让学生以虚拟的主题进行项目推演,这样的方式虽然给予了学生足够的创作自由,但却割裂了企业形象设计与市场实践的关系,学生按照自己的主观审美喜好进行创作,忽略了企业文化调研、市场需求调研等重要的前期研究,在创作过程中业缺乏设计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导致学生形成闭门造车的设计方式,设计作品也只能停留在理想层面,没有实际应用的价值,也不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目标。
3.设计作品表面化
企业形象设计的范围广泛,除基础识别部分外,还包括办公事物用品、环境导向系统、广告宣传系统等等各个方面。但从学生的课程作业中,能够发现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设计表面化现象,既除了标志设计、标准字设计、标志组合等基础部分外,在拓展应用部分,大多数同学直接套用网络上的模板,很少有同学能够对标志进行独具创意的拓展,本应独具个性的企业形象设计,变成了标志在不同载体上的简单复制,从而导致作品生命力不强,缺乏个性和适用性的现象。[2]
针对上述教学中的问题,滁州学院自2019年起对“企业形象设计”进行综合课程改革,将项目化教学融入教学过程,分别从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过程、项目导入、多元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课程改革建设。
1.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企业形象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需要在对前期课程如图案设计、字体设计、标志设计、版式设计等相关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并领悟的基础上进行。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企业形象设计的起源和发展,掌握企业形象设计的构成要素及核心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通过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策划能力、设计能力来达到课程目的。[3]
在课程排序中,采取“阶梯式课程群”形式,对企业形象设计相关的专业课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减少边缘课程的比例并加大专业基础课的课时量,为学生奠定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对以便后期实践性课程的展开;此外,还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课程,增加核心课程相关的选修课程,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2.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
“企业形象设计”课程以项目实践为教学手段,以培养和锻炼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的实际工作能力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将“教”、“学”、“践”一体化。在这其中,教师要打破原有的以章节练习为主的教学模式,以真实项目为导向,将课程内容贯穿于选题、调研、策划、设计、执行等每个需要学生亲自参与的设计环节中。一方面,让学生对设计的前期工作有了较为深刻的领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另一方面,策划和讨论环节的设置,能够强化对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的锻炼;最后,独立完成VI设计手册的过程,也能够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注重设计品质,讲究设计方法的良好工作习惯。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课程的引导者,从原本单向授课的形式,转变为引领学生思考的角色,为课程效果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3.强调真实项目的导入
过去,由于高校与企业和市场间的联系较少,教学中多采用学生自定的虚拟项目进行相关训练,这也是课程效果与实际需求之间产生偏差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缺乏调研、分析以及企业的指导,学生在虚拟化项目中只能看到设计的表面现象,而不能理解其中的内涵,最终变成为了完成课堂任务而敷衍了事的行为。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高校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已经认识到项目化教学法在专业核心课程中的重要作用,授课过程中学生的训练内容均围绕或来自企业、或来自设计大赛的真实项目,以“真题真做”的形式,将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展开市场调查、定位、竞品分析等前期工作,强化从企业形象设计的基础部分到应用拓展部分的设计能力,以及独立完成VI设计手册的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整体提高。
4.多元融合的教学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以学生提交的VI设计手册为主要评价内容,教师作为单一的评价主体,很难全面地把握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和专业技能水平,加上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常常导致教学评价有失偏颇。
引入项目化教学的“企业形象设计”课程,在考核时应综合考虑理论知识、调研工作、市场分析、设计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在考核内容上,在实训项目成果的基础上,重视对平时课堂表现、调查分析报告、实训练习等项目实施过程的考核,除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外,还要综合考量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在考核主体上,建立起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企业及同行专家等共同参与的多方共同评价的方式,帮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对各方面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程度,并给予学生公正、合理地课程学习评价。
在滁州学院以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以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及设计执行能力为教学目标,注重加强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形成彼此支撑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将专业知识融合贯通。“企业形象设计”的课程综合改革项目,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2018年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构建以设计基础、设计思维、图形创意、字体设计、标志设计、版式设计等前期课程为基础,以企业形象设计为核心的课程群。课程内容由基本概念、分析策划、设计与实施三部分构成,在教学上,一方面通过对企业品牌知识、策划、设计方法等内容展开理论讲授;另一方面在参与项目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模式和实践能力,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具体实施过程主要由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课堂教学
在课程开始阶段,学生对企业形象设计和策划、执行等知识了解甚少,因此教师需要对基础概念及策划等相关知识进行集中讲解,并结合大量优秀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涵、提高欣赏能力、激发设计创意,以便于后期设计实践的开展。
2.任务实施过程
在学生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任课教师从校企合作项目或专业竞赛中搜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征集信息,将课程知识点与设计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帮助学生理解任务,引导学生按照流程展开设计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2020年“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教学为例,将第十二届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的“义乌城市形象设计”作为课程项目引入课程中,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阶段一:项目启动
经过前期课程的铺垫,学生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任务目标有了最基本的了解,教师对课程项目中的项目背景、设计内容、设计要求等进行具体、翔实的介绍。在项目启动阶段首先让同学们了解义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当代特色,以及委托方的诉求,并收集、整理国内外现有的城市形象设计案例,通过课堂互动的方式,分析出这些案例的优缺点,以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启发创意思维。
阶段二:项目调研
将同学们分为4-5人的小组,师生共同对到的采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讨论,完成初步设计调研报告和设计方案,同学们分别从义乌历史、义乌文化、小商品城、商业合作、义乌文字设计等角度提出自己的设计意向。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产生更为深入的理解,团队讨论、调研的方式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以带动整个课程中的学习氛围,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通过项目调研,同学们找到设计依据,并从中理解了设计逻辑和思维方式。
阶段三:设计创意
这一阶段是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学生从调研内容中凝练出设计关键词,从图形设计、文字设计等角度绘制创意草图,这里要引导学生运用头脑风暴法,在短时间内进行快速、多元化思考,形成初步的图形思维,展开标志设计、标志标准字设计、色彩方案等子项目的设计。学生针对自己的草图进行讲解,讲解完毕后,由教师、同学和业内专家等进行投票,选出较好的设计草图,并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提供方向。在此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得到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对设计方案的表述能力。
阶段四:完成方案
学生根据前一阶段所提出的意见对草图进行修改,继续深化设计方案,运用设计软件制作正稿(如图1)。在标志和字体设计得到完善后,展开VI基础部分和应用部分的设计,并完成VI手册的印刷与制作。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引入大量完整的CIS手册作为案例,培养学生正确认识VI手册的作用,强调标志标准化、标志字体标准化、标准色、禁用规范等内容,并注重引导学生对标志辅助图形进行设计,避免在标志的拓展与应用部分出现同质化现象。
图1
3.作业评价
教学实践的成果不仅能直观地反映出学生是否对课程内容融会贯通,还可以反馈出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最后一项,就是围绕课程项目目标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从评价内容上来讲,不仅要对最后呈现出的VI手册设计成果进行评价,还需要结合该同学在整个项目实践中如市场调研、设计策划、设计定位、设计构思等过程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在评价主体上,改变过去以授课教授为单一主体的方式,邀请校内其他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学生互评等共同参与评价,从设计价值、设计可行性等不同的视角给予学生全面、合理的成果评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设计价值观。
“企业形象设计”课程通过融入项目化教学进行课程综合改革,全面提高了师生的创新创意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2017级视觉传达设计2班的24位同学全部参与项目实践,在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的作品选拔中,共有9名同学通过学校初赛,并在安徽赛区获得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及1项三等奖。本课程取得这样的教学效果,不仅是对综合课程改革工作对肯定,也是学院培养人才质量提升的表现,同时也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企业形象设计的目的是以图形形式对企业的名称、标志、色彩等元素进行规范化设计,以塑造其整体形象,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该课程是多门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运用,并与相关学科的知识紧密相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注重实践性的“项目化教学法”正是与课程目的相契合的方式。
项目化教学法重视将真实项目引入教学,以设计目标为主导,将课程知识点融入到项目实践中,是应市场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积累的一定的工作经验,符合学校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也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