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宏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 云南 文山 663099)
骨化性肌炎是肌腱、韧带、腱膜等发生异常骨化现象,临床尚未明确该病致病原因,多由外伤或炎性病变诱发,也可在无明显病史人群中发病。统计发现,骨化性肌炎无明显症状,患者多伴有疼痛、局部肿块,若未及早诊断及治疗可继发肌肉僵硬,亦可导致患者残疾,影响其生活质量。临床学者根据其发病时间分为早期(<4周)、中期(4~8周)、晚期(>8周),其中早期以急性水肿为典型症状,无特异性影像表现,且易误诊为恶性肿瘤,为避免手术或不必要的活检,需及早采取有效方案进行诊断[1]。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MRI因清晰度高、无电离辐射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中,为明确其在早期骨化性肌炎诊断中的价值,本文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接收的早期骨化性肌炎患者20例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纳入2019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20例早期骨化性肌炎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均值(30.52±10.11)岁;12例有创伤史者、7例有手术史者、1例无明显诱因者;14例局部肿块者、13例明显压痛者、10例关节活动受限者。
纳入标准:①经手术或病理活检确诊者;②体能、精神状态理想者;③依从性较高者[2]。排除标准:①精神及心理疾病者;②依从性较差者[3]。
纳入研究20例患者均实施MRI检查,其中18例实施MRI平扫,2例实施MRI增强扫描。选择1.5T超导MR仪(Brivo MR355)进行检查时,MRI平扫者采取自动回波T1WI(TR 500~600 ms、TE 10~15 ms)、脂肪抑制快速自旋回波T2WI(TR 3 600~4 500 ms、TE 80~120 ms),并设置层厚为4 mm、层间距为1 mm、FOV 16~44 cm、矩阵256×256、NEX 2~4次等参数。MRI增强扫描者采取脂肪抑制快速自旋回波T1WI(TR 500~600 ms、TE 10~15 ms),注射0.2 mL/kg Gd-DTPA实施增强扫描。
①以手术结果为准,分析MRI检出率、准确率;②分析MRI影像学表现。
以手术结果为标准,MRI检出率100.00%、准确率95.00%与手术结果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诊断结果[n(%)]
20例患者经MRI检查均为单发骨化,以无钙化或骨化肿块、边界不清(呈小梁状)为影像学特点,在T1WI序列下均为等信号,在T2WI序列下为不均匀等信号,MRI增强扫描为不均匀强化。20例患者中14例(70.00%)在冠状位或矢状位上呈“羽毛状”,6例(30.00%)在横轴位上呈“棋盘状”。
据统计,75%骨化性肌炎患者伴有外伤史,本研究中仅有60.00%患者伴有创伤史,究其原因是本文纳入病例较少,鉴于此后期可扩大研究样本,通过大范围对比研究,明确骨化性肌炎流行特点。调查发现[4-6],骨化性肌炎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但多见于20~30岁的青年人群,而本文选择的20例患者年龄均值为30.52岁,与调查结果一致。其次临床证实骨化性肌炎多见于骼肌、肌腱、筋膜、骨膜、皮下组织,但多见于四肢,本文结果显示,20例患者中50.00%发生于大腿、20.00%发生于小腿、25.00%发生于上臂、5.00%发生于手,与临床统计结果一致。有文献指出骨化性肌炎病程可长可短,早期骨化性肌炎病程仅几周,晚期骨化性肌炎病程长达几月或几年[4-6]。
目前尚未明确骨化性肌炎发病原因,加之不同时期影像学表现不同,因此尚未制定统一分期标准,部分学者认为早期(急性水肿期)由增生的成纤维细胞、肌纤维母细胞组成,且细胞之间存在少量骨样组织,但无典型影像学特点,导致早期骨化性肌炎极易被误诊为恶性肿瘤。查阅文献发现[7],早期骨化性肌炎MRI特征为T1WI呈等或略高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组织边界不清;伴“羽毛状”,还有报告指出早期骨化性肌炎与增生性肌炎有相似特点,在超声、MRI检查中均会出现“棋盘状”,因此在MRI检查中,一旦出现“棋盘状”或“羽毛状”可考虑为早期骨化性肌炎。
本研究中20例患者经MRI检查均为单发骨化,20例患者中14例(70.00%)在冠状位或矢状位上呈“羽毛状”,6例(30.00%)在横轴位上呈“棋盘状”,且MRI准确率为95.00%,与金标准对比无显著差异,证实MRI在早期骨化性肌炎诊断中价值较高,因此MRI可作为早期诊断早期骨化性肌炎的价值,医师在诊断中可根据“棋盘状”或“羽毛状”鉴别[8]。
目前,多选择影像学方法对早期骨化性肌炎进行诊断,但医师诊断早期骨化性肌炎多以体表肿块为特征,因此易误诊为恶性肿瘤、感染、增生性肌炎,因此在该病诊断中需加强与软组织肉瘤、神经源性肿瘤、骨肉瘤等的鉴别,以确保治疗针对性,避免因误诊影响治疗效果。研究发现:①软组织肉瘤MRI影像特征表现多样、无特异性,但其肿块边界较为清晰,医师可根据肿块清晰程度对该病与早期骨化性肌炎进行鉴别[8]。②肿瘤多伴有出血、坏死等特征,肿瘤周边水肿程度较为明显,但水肿范围不及早期骨化性肌炎广泛,因此医师可根据水肿范围对肿瘤与早期骨化性肌炎进行鉴别,提高诊断准确率。③骨肉瘤肿块内为“瘤骨”,与骨化性肌炎“骨化”存在较大差异,且骨肉瘤伴有骨膜反应、骨质破坏,因此医师鉴别相对简单[9]。④机体发生感染不会或很少形成肿块,多以大片水肿为典型特征,因此医师可以此为特征进行鉴别。⑤神经源性肿瘤包括恶性神经鞘瘤、侵袭性神经纤维瘤病,前者较常见,肿瘤水肿程度较强;后者粗大神经相连,医师在疾病鉴别中可根据其典型症状进行系统分析,若发现鉴别难度较大,可通过活检进一步确认,但早期骨化性肌炎患者处于急性水肿期,一旦活检会加重组织损伤,导致病情加重,影响预后效果,且活检取材不佳时无法与肿瘤进行鉴别,此时可进行CT随访扫描,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早期骨化性肌炎多采取止痛、抑制炎症等对症治疗,若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可在疾病成熟期展开手术治疗,提高病灶清除率,但不建议在非成熟期手术,究其原因是非成熟期无法完全切除病灶,还会导致疾病复发,且非成熟期不建议进行活检穿刺,避免激发或加速疾病进展,导致病情恶化,危及患者生命。
综上,早期骨化性肌炎患者选用MRI诊断准确率较高,医师可根据影像学表现中的“棋盘状”“羽毛状”进行诊断,若患者存在外伤,且伤后伴有明显的周围肌肉水肿,经MRI检查发现“羽毛状”需首先考虑为早期骨化性肌炎,避免进行不必要的活检,增加机体疼痛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