跬步百年 文化留声

2021-10-31 02:45许姗姗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

许姗姗

摘 要 在处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专题教学时,教师要注重阅读方法指导,贯通课上精研与课下阅读;注重情境任务创设,贯通节选文本与整本书阅读;注重单元研习整体性规划,贯通单篇课文与单元群文阅读;注重定向表达实践,贯通阅读与写作。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理解现当代文学作品,进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关键词 现当代文学;情境任务;单元群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在人文主题“时代镜像”的统辖下,涉及的七篇文本都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名篇,通过文本的阅读鉴赏,研习我国现当代杰出作家的优秀文本,探究其丰富的文化积淀、厚重的人性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感受其巨大的思想和艺术魅力,不仅对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当代文化参与能力、树立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这七篇文章体裁各异,有单篇,有节选。这就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困惑:是按整本书阅读的思路教学,还是按单篇课文的思路设计教学?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将中国现当代百年间的文学名篇展现给学生?在统编新教材“情境任务群”的理念指导下又该如何更新教学范式?

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往往更注重似乎与高考分数更密切相关的“古诗文”教学,对于现当代文学中的作品略讲或直接跳过,这在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无法切实的感受到现当代文学的魅力,从而无法深入了解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对于“古诗文”“整本书”等领域的教学已基本有了成熟的体系,但是对于“现代文”阅读往往缺乏切实可行的教学操作办法,也在客观上导致了学生研习提升的不易。《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明确告诉我们:“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位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高考说明》提出明确要求:“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解释;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信息的分析和筛选;文本结构、作者思路的梳理和分析;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作者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理解、分析和概括;依据文本内容进行的合理推断;文学作品语言、表现手法和艺术形象的鉴赏;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评价。”

综合以上可发现,通过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学习,应该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探究能力、欣賞能力等。帮助学生认识当代社会,参与当代文化建设,形成当代社会新人的理想、人格和素养。完成本单元导语所说的“关注现当代文化现象,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个性体验,拓展人生视野”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扩充和整合,在统编新教材“情境任务群”的理念指导下,整合设计本单元的教学专题,以期更好地为学生素养提升服务。

一、阅读方法指导:贯通课上与课下

选择性必修教材沿袭了必修教材中一以贯之的任务导向,但更强调单元研习任务。单元研习任务更多体现专题探究、联系现实、归纳整理、延伸拓展等特征,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因此决定了教学在教学中应该突出研究性——教师搭台,学生唱戏。通过课堂教学方法指导,调动学生课下阅读文本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充分地让课上研习为课下阅读服务。

如本单元《阿Q正传》这一课,是鲁迅《呐喊》中的经典名篇。鲁迅的作品在高中统编新教材中出现并非一次,此处有必要扩充整合鲁迅专题,以《阿Q正传》作为指导精研篇目,更好地指导学生找到解读鲁迅的密码。

针对单元节选篇目《阿Q正传》,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到鲁迅作品中“表现的深切”与“格式的特别”,我们设计了如下几项研习任务:

1. 阿Q性格充满着矛盾,各种性格元素分别形成一组一组对立统一的联系,它们又构成复杂的性格系列。请阅读《阿Q正传》,用简要的话语概括他“矛盾”的性格特点。

2. 什么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什么特点?有哪些具体表现,有什么影响?填写下列表格。

3. 阿Q周围有几类人?他们对阿Q的态度如何?从中可以看出阿Q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填写下列表格。

4.鲁迅在表达情感时往往会借助一些特殊的手法,比如反讽、自造词语等等。请以《阿Q正传》的选文为例,谈一谈鲁迅的这些有意为之的写法的妙用。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反映了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传播了民主、共和的先进思想,但是广大人民依然受到封建地主和帝国主义殖民势力的双重压迫,身体和精神都饱受摧残。阿Q就是众多受压迫民众的一个缩影。在强者面前,他卑躬屈膝,一脸的奴才相;在弱者面前,又无比霸道,专干些欺凌弱小的事情。外部与内心世界的扭曲集中塑就了他矛盾的人格。而在这其中,又以阿Q的“精神胜利法”为甚。课文节选的也是“精神胜利法”的部分。到底是“精神胜利法”?通过“精神胜利法”鲁迅又想表现什么?而阿Q的外部环境如何,从而塑就了他的这种制胜之法?对于这样一个可悲可叹的人物形象鲁迅又是以何种艺术形式展开的?以这些问题作为窗口,学生就可以窥探出鲁迅的整体思想和写作特色。这可以迁移到鲁迅的其他专题阅读上,比如在批判民众的愚昧上与《明天》《孔乙己》等关联;在对革命不彻底地揭示上与《药》等篇目的关联;在反讽手法的使用上与《记念刘和珍君》等篇目的关联;在结尾处理上让游行中的阿Q感到看客“咀嚼自己皮肉与灵魂”的设计与《呐喊·自序》中“曲笔”、《药》结尾“置花环”的设计的关联等,从而给出学生在阅读和理解鲁迅作品的钥匙。

二、情境任务创设:贯通整本书与节选文本

本单元入选的七篇文学作品中有三篇——《阿Q正传》《边城》《茶馆》都是整本书阅读的“节选”部分。朱绍禹在《中学语文教材观》中说,节选文除具备全文的教育价值外,它能使学生通过阅读节选文章,了解和掌握整部作品的知识,起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作用,它还能够培养阅读长篇作品的兴趣,把课文阅读延伸到课外,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整部作品的能力。由此可见,节选文本既是检验学生整本书阅读效果的试金石,也是激发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助推器。因此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这一篇”与“这一部”的关系。

以《边城》(节选)为例,在“学习任务群”和“大情境”“大任务”的指导下,教师应设计出核心学习任务统练整本书与节选章节,通过有的放矢的学习任务设计,更好地调动学生研讨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设计了课下研习主任务:阅读课文,《边城》的选文部分需要配一幅插图,请设计这幅插图,并描写出所设计插图内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试着先来设计这幅插图,插图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要求,比如必须画出什么人和什么物。但是要和选文内容匹配,那么在设计之前就需要考虑画面构图内容是什么,画面构图是否有层次,即主体和背景是什么,画面颜色搭配是否和谐,最重要的是颜色搭配是否和《边城》的整体基调吻合。这是插图画面构图的要求。而转换到语文的层面,要设计好这幅插图,首先需要研读清楚,选文部分的故事讲的是什么内容,如果插图中要涉及主体人物,这些人物的形象特点如何,插图就要涉及到人物生活的背景,还要考虑这个背景又是什么样的氛围特点以及选文部分和《边城》全书的整体基调和意境如何等等。通过这样一个任务就可以将整本书和节选文本统辖在一起。

具体到设计插图的步骤,又可以细化为以下一些方面:

1.填写表格,確定插图中主体人物的形象特点

2.书写评点,确定插图中的背景环境

找到选文中的环境描写,并针对其中一处或几处写评点,从中体会边城的特点。

示例一: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学生评点如下:在静谧的边城中,端午节赛龙舟和捉鸭子比赛倒是难得的一种“紧张激烈”了。而从水边热闹的呐喊声里,我们可以听到人与人之间的毫无隔阂。这场赛事中的官民同乐,是边城和睦安乐风貌的一角,也可窥见其中淳朴的民风和祥和安定的氛围。

3.巧写评论,确定插图中的色彩基调

请对《边城》进行整本书阅读后,结合以下两则材料,撰写文学评论。

材料一 作家刘西渭说:“为何明旭如朝阳般的故事,却要笼罩着夕阳般的感觉。这个风景如画、人情美好的世界,有它的悲哀。”

材料二 沈从文:“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因此,通过这样一个核心情境任务的创建,就可以引导学生完成对整本书情节、主题、艺术风格的关照,同时兼顾了对单篇教学文本细读的关注,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三、单元研习规划:贯通单篇课文与单元群文

本单元属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是高中选择性必修课程对应的学习任务群,它承接着必修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等任务群,特别是“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又关联着选修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等任务群。具体在教学中,打通单篇课文与单元群文,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寻幽探微,研读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各种体裁的作品,运用多种欣赏方法,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作品中的思想意蕴。并结合社会历史背景思考作品内涵,理解现当代文学的精神追求与思想意义,探究作品表现的中国人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变动的轨迹。

基于此,笔者制定了单元整体研习规划表(见下页表二)。

以上单元任务中的研习任务注重综合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养。如举办“现当代文学读书研讨会”,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就要选择论题,总结回顾自己的阅读积累,进行专题性的拓展阅读,然后进行深入的研讨,并且要有具体的成果体现。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课标要求,如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特别是开展研讨活动。而课标的这些要求既是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也切合了任务群的特点。而研习任务中的问题探究,如围绕《阿Q正传》和《边城》,设计的都是发散性甚至是矛盾性的问题,对问题的结果预期也是开放的。这也提示学生要在深入阅读作品和占有资源的基础上展开自己的思考。

四、定向表达实践:贯通阅读与写作

叶圣陶先生曾说:“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阅读是“吸收”,学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接受新的思想和观点、陶冶情操,锻炼思维能力,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写作是“倾吐”,在写作中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身的思想观点及综合素养,是写作主体情感的呈现。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绝不是简单的由读决定写、或由写促进读的单向过程,它们之间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阅读是写作的重要前提,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知识、学习他人,了解社会、感受生活,进而把他人的经验转化为自身的间接经验,扩大写作的感知度与境界。而接下来的写作过程,除了调动这些间接经验外,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于阅读中“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的理解与感受。

具体在本单元中,为了培养学生整合所读内容和定向思维的能力,同时按照训练进行书面语言 。笔者设计了整合单元篇目的微写作:

1.学校学生节准备设计一套以“百年中国文学”为主题的书签,学生们备选的人物有鲁迅、沈从文、冯至、徐志摩、老舍,请从中任意选择一个人物,设计一下该人物书签的内容。

2.文学是生活的一面镜子。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内容,塑造的形象,体现的思考等。都无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从《阿Q正传》《大堰河——我的保姆》《茶馆》中任选一部,就其中一个或多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3.《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冯至描写了纯洁坚强的“鼠麴草”,《再别康桥》中徐志摩甘心做康河柔波中的“水草”,《边城》中反复出现了虎耳草。请以“草”为题目,写一首抒情小诗。

以上题目都关注到了本单元的重点作家、作家思想,重点作品,作品主题等,通过以上微写作题目的完成,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的内化。另一方面,本单元所涉及的现当代作品中的名篇都集中思考了心灵与肉体的关系,情与景的关系。基于这样的核心思考点,笔者设置了两道大写作的任务: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这段话能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文化强国,建成美丽中国……明信片是情感的载体,是生活变化的见证,请你以“那张终于寄出的美丽的明信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表现2035年时祖国的变化。

当学生以“读写融通”的方式完成以上任务的研习时,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作品思想的领会,都会再上一个台阶。

借助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专题单元的教学指导,可以实现对学生阅读及鉴赏能力的培养,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触发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这种鲜活的审美体验与思维品质的跃迁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有巨大的帮助,也更加有助于其以一个有思想和素养的社会新人的形象融入当代生活。

[作者通联: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两份意见的出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艺术类、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工作的要求,有利于不斷提高人才选拔的公平性和科学性,推动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选拔评价体系,着力选拔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和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竞技人才。

整体而言,艺体专业考试招生改革虽然专业领域不同,但是改革方向和着力点至少有两个相同之处。

一方面,改进专业考试方式,扩大省考国考范围。《艺考招生意见》指出,到2024年基本实现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全覆盖,不断提升省级统考水平和质量。严格控制校考范围和规模,建立健全校考高校和专业准入退出机制,科学合理确定校考形式,严格控制现场考试规模。2024年起,不再跨省设置校考考点。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已陆续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足球、游泳等项目纳入全国统考,获得高校、考生及家长的好评。《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意见》指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项目将逐步全部纳入全国统考,将探索利用更多现代技术手段,客观测试学生体育运动水平。扩大省考、国考范围,既可以减少考生奔波之苦,又可以解决各校标准不一之弊,同时又为人才选拔提供了可靠标准。

另一方面,改变“重专业轻文化”倾向,提高考生文化成绩要求。《艺考招生意见》提出,各省(区、市)应根据不同艺术专业人才选拔培养要求,在现有要求基础上,因地制宜、分类划定、逐步提高艺术类各专业高考文化课成绩要求。

——《中国教育报》2021年9月25日

猜你喜欢
现当代文学
浅谈国学热和中国新时期文学
论语文教育与现当代文学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探究
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空洞化”现象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
外部研究与“真实”追求及其发展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路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