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承跃 王小红
摘 要 在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经典篇目的审美教育和立德树人功能,是许多教师思考的问题。本文拟从感悟形象之美、欣赏艺术之美、尝试创新之美三个角度,从深入研究以理解文本内容、创设情境以引领教学实践两个维度,探讨《木兰诗》审美价值的理解开掘与教学实现。
关键词 核心素养;审美价值;立德树人
《木兰诗》是初中语文课本的传统经典篇目,蕴含着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丰富的教学价值,因此教育部虽几易教材,《木兰诗》却始终为保留篇目。惟其是重点,研究成果颇丰,但立足教学的文本解读尚嫌不足,课堂教学的改革空间尚大有可为。作为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笔者在多年的听课观摩中感触良多。多数教师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常集中于字词讲解和语句翻译上,即便有些形象分析也常照本宣科,更遑论欣赏与品鉴了,因此深为优异教学资源的浪费而扼腕。虽说初中文言文教学关注知识积累没错,但一味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弱化或忽视其人文性未免有失偏颇。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复杂:中考的功利性驱使是外因,考什么教什么,不做无用功,考试的指挥棒决定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取舍;而教师对文本解读不够理解不深,无法进行更高层次的阅读引领,使得语文课堂丧失了鲜活感灵动美,这恐怕是根本原因。那么,在今天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要想充分发挥经典篇目的审美教育和立德树人功能,教师就必须深入研究以理解文本内容,创设情境以引领教学实践。本文拟从感悟形象之美、欣赏艺术之美、尝试创新之美的角度,探讨《木兰诗》审美价值的理解开掘与教学实现。
一、感悟形象之美
木兰形象何以感动千古?作为教师首先要理解木兰身上沉淀凝聚的多重美德。
首先是家国担当。诗是以声音开头的,寻常的是织机声,不寻常的是叹息声。叹息传达的不是少女的怀春寂寞,不是对远行人的忆念闺怨,而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困境:“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国家突遇战争,父亲必须从军出征。“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这是家庭真实的现状;“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是木兰思量后的决心。在此仅说代父出征体现木兰之孝情是不够的。木兰不是战士,只是一個勤劳纺织的女孩。上有姐下有弟,按理轮不到她出征,但她勇挑家庭重担,毅然决然选择出征。这就是担当,一种不怨、不攀、不靠的家庭责任担当。而于国征兵她更是无怨,因为抵御外侮乃为每一国民之责任,为国出征更是天经地义。木兰的担当于国家是忠,于父母是孝,于姐弟是悌;而敢担重任,刚毅果决,是为大义大勇。
木兰是一位屡建奇勋的英雄,她的令人敬佩之处不仅在于勇赴国难,还在于功成不居上。“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战功充满从军的峥嵘岁月,赏赐是对勇士忠诚的褒奖。婉拒功名是淡泊,而淡泊的背后是朴素的家国情怀。替父从军,是为家解忧;征战疆场,不为功名利禄,而为保家国安宁。既然战争非我愿,功名非我求,我之所望便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国家需要奔赴战场是忠勇战士,完成任务回归故里就是普通儿女,身份的认同与转换之间反映出的正是中国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其次是殷殷深情。这种深情首先体现为木兰对父母家人依恋的亲情,如出征途中与日偕增的乡亲思念。其次更是女儿柔情,与威武硬朗的戎装相比,她更钟情于温柔妩媚的女儿红妆,身份的认同正体现出木兰丰富的内心世界。诗中写她迫不及待地“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当然效果也是惊艳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真是神来之笔!伙伴表面的“惊忙”,令读者自然切换脑补征战的场景,而此刻红妆的娇艳之美与昔日戎装的英武之美形成巨大反差,艺术效果显著。而“雄免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描写,笔者认为与其说是旁白,不如说是释惑,是木兰对惊愕失措的战友们的打趣。这种幽默风趣的语言不仅写出了木兰开朗的性格,更突出了木兰与战友们鲜血凝成的战友情谊。
再次是智勇品格。“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战争猝然降临,全国动员,大家齐整战备。而木兰思虑完备,到处奔走置办行装,忙而不乱,这是沉着稳重。“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是衬托木兰之刚毅,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则突出木兰之智勇。试问经历连年的战争,不仅能在战火纷飞中存活下来,而且功勋显赫,没有智勇怎能做到?
基于以上理解,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的学生实践探究活动,以便让学生学会感悟形象之美。
1.朗读诗文,依据文中的描写,试为木兰画一幅肖像或素描,表现你心目中木兰形象;小组交流欣赏,看谁画得更像。
2.如果没有“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的紧急战事的召唤,木兰可能会是一个怎样的女子?请大胆想象并描述她的形象和言行表现。
设计此活动,在于使学生探讨木兰美德的各个层面,进而实现木兰整体形象的完整立体的建构。使学生认知木兰既是一位集忠诚、孝悌、果决、稳重、柔情、刚毅、智勇、淡泊、风趣等各种美德于一身的传奇英雄,又可能是一位可爱、可亲、勤劳、朴实、多情、爱美、娇羞、活泼、俏皮的邻家女孩;让同学们明白,爱国不分男女,平民变身英雄,战事是客观机遇,担当是主观表现,是平凡人的挺身而出成就了英雄的传奇。这正是语文核心素养中强调的文化传承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教师岂可视而不见!
二、欣赏艺术之美
木兰成为中国艺术画廊里光芒夺目的独特形象,源于作品精湛的艺术表现功力:描写手法丰富多样,铺陈排比气势磅礴,简笔繁笔错综生姿等。理解这些艺术手段的丰富意义是引领学生深入欣赏本诗形象之美的必由之路。
先说铺排渲染之美。比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常见课堂上教师只讲这是互文的修辞手法,以为翻译成“木兰到集市各处买了骏马、鞍垫子、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缰绳和长鞭”就行了。如此简单处理完全失掉了铺排渲染的艺术价值。须知古代从军军械基本自备,战争猝然降临,全国动员,修整装备,必然造成某些战争物资的暂时短缺。这样铺排不仅展示了国家积极备战的宏大背景,渲染了紧张的战备气氛,更突出了木兰思虑完备、有条不紊、忙而不慌、镇静稳健的美好形象。
再说繁笔浓墨抒情之美。远行想家是人之常情,诗文不说“出征路上从早到晚想家乡念父母”,而说“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先以时间旦暮对举,以时间飞逝状写,写尽行军匆匆;后写空间转移变换,朝辞爷娘,暮宿黄河,以声音传情意。早上是离别时父母的依依惜别谆谆教诲,晚上则是不见爹娘呼唤,但闻黄河流水声声。写思念从自己写起,而呈现两地思念牵挂,繁笔描绘,虚实相映,情态尽现。而写次日暮宿黑山,则更令人动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山河阻隔,真是相去日已远,道路阻且长。木兰听到的不是爷娘的唤女声,而是胡地战马的嘶鸣。在这里,诗人将木兰这一初出家门的女孩子放到战争的刀光剑影中考察,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这不是一场远足的短暂离别,而是一场要经受战火考验的生离死别。让人怎不为木兰的安危担心?怎不为木兰的选择击节!这就是诗歌艺术带给我们的感人魅力。
两组意象运用别具匠心。前面爷娘与黄河并称,借爷娘的深情呼唤,黄河的汤汤流水写木兰无尽的儿女柔情;后一组黑山与胡骑对举,大山雄立,金戈铁马,硬朗的意象则赋予木兰即将形成的英豪气质。既柔情似水,又剛毅如山,战争即将为我们雕塑一个影响深远的巾帼形象。不仅如此,这两组意象的意义还在于两次出现的“不闻爷娘唤女声”,更揭示了木兰以女儿之躯参战的理由:爱父母就要爱父母之邦,保父母就要保家卫国。而这种朴素意识就是她从军的内在动力。结合后面“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的婉拒功名,淡泊背后的依然是动人而朴素的家国情怀。
面对如此动人的艺术表现,我们可以设计如下实践探究活动,以引领学生欣赏艺术之美。
第一步,老师将“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几句改写为“木兰到集市各处买了骏马、鞍垫子、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和长鞭”/“木兰在集市上买全了装备”,你认为好吗?请大家比较课本与教师两种写法哪个更好,并说明理由。
第二步,请大家再找出其他类似的描写,试做改写并比较赏析。
第三步,请同学们归纳这种写法的特点及其表达妙处。
设计此项系列活动,教师先出示改写铺排渲染为平实表达的案例,请学生分组比较欣赏,旨在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在感受中理解,在理解中领悟艺术笔法的精妙之处。接着让学生依法试做改写、进而比较赏析,学生在充分的语言理解与建构过程中能感受到铺排的艺术魅力:渲染气氛,烘托形象,增强诗歌的抒情意味等。最后学生通过归纳总结,会发现互文、繁笔、渲染等艺术手法的规律和特点,并进一步深刻体悟作品丰厚的审美价值。这便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通道。
三、尝试创新之美
语文教学要实现升华,就要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寻找学生素养达成的归宿点。在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个维度上,我们进行了“体验与感悟”“欣赏与评价”两个层次的教学,此时需要进入思维进阶和审美提升的层次——“表现与创新”。教师要努力并善于挖掘教材文本中蕴含的审美元素,如繁简结合、虚实相生等。
本诗的简笔具有言简义丰之美。中国古典文学一般不注重战争恢弘场面的展现,而往往在粗笔勾勒中透着细腻,在繁简得宜的笔触中弥漫着诗意的浪漫气息。本诗写战争生活的行军、驻扎、作战、凯旋,高度概括,言简义丰,值得玩味。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写军情之危机,行军之神速;“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则写驻扎之机警,环境之肃杀,着装之凄冷,戍卒之艰辛,这是实写。“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是虚实结合,不能仅当互文解。百、十虽非确指,但有深意。“百战”言战争发生之频仍,“十年”讲战争持续之长久。“死”写战争之惨烈,抒将军血洒疆场之悲痛,歌将军为国捐躯之忠诚;“归”写战争之结局,写壮士赢得战争之欣喜,褒扬壮士驰骋疆场之智勇。“归”是生,风采的背后是鲜血,传奇的背后是牺牲。生与死的对比,更显出木兰的英勇。寥寥几句写尽战场的残酷、战争的血腥以及战士到英雄将军的蜕变历程。
正因诗歌有如此多的简笔虚写,就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教师恰可借此引导学生尝试艺术的表现与创新,进而更深入地体会作品深厚的审美底蕴。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艺术留白要引导得当,如:“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想象空间虽大,作者用意却很明显,理解不能出偏、离道。诗人强调的是战场上的木兰形象——冲锋陷阵、驰骋疆场、智勇双全、勇冠三军、令敌军闻之丧胆的英雄形象。强调的意义不仅在于补足前面过于简略的战争描写,突出木兰在战争中的表现,完善木兰形象的塑造,形成前后照应,还在于用战场威风凛凛的英雄形象与眼前百媚千娇的女郎形象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增强戏剧化的艺术效果。至此刚毅与柔韧就完美统一在巾帼英雄身上,从而完成了这一流传千古的不朽艺术形象的塑造。
进入高阶学习阶段,我们可以设计以下学生实践探究活动,以便引导学生尝试创新之美。
1.请学生以倒叙的方式改写重构木兰的故事。
2.请学生想象补写木兰“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时的心理活动等。
3.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家国天下”,要求大家去搜集爱国英雄的故事。那么,今天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木兰这样的女英雄呢?请大家试着仿照《木兰诗》的形式,为你心中的新时代“木兰”写个片段吧。(可出示抗疫中的感人图片以引发学生的联想与思考。)
设计此活动的目的有四:一是让学生回观全诗获得整体感,又深入细部感受细腻处;二是学生会在语言的高层次建构中进一步体会艺术表现方法的无限魅力,如1可让学生体味顺叙的水到渠成和倒叙的惊艳引胜,2可让学生深味作品的留白等构思艺术之美;三是学生可能在自己的艺术表现与创新尝试中感受到艺术表现和创造的成就和愉悦;四是3可让学生将课堂所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并通过仿写实践增强语文能力。这些都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持续、主动提升的内驱动力。
总之,《木兰诗》是动人的,不仅是形象本身动人,木兰是文学作品里少有的巾帼英雄,是爱国爱家之典范,是传统美德之化身;而且艺术表现动人,手法精妙,魅力无穷,值得我们用心揣摩,精心设计,引领学生感悟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走进美的殿堂。因此,教师要立足文本发现经典的审美价值,立足现实确立经典的教学价值,立足核心素养实现经典的立人价值,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