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县以列入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两项“国字号”试点为契机,按照“系统集成、协调高效”的理念,坚持以“治”促“改”,“治”“改”一体,深入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取得较好成效。全省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在大余县召开,大余县获评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优秀单位。
建章立制,打造“规范宅改”
大余县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抓好宅改工作,既把它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又把它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强化法治思维,通过建立健全宅改体制机制,确保宅改方向不偏、稳慎推进。一是建立宅改制度体系。该县制定了《大余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等“1+8”宅改制度体系,构建起宅改“四梁八柱”。各试点村结合实际,出台了制度77项。紧扣“三权分置”,从制度层面保障村集体经济组织行使农村宅基地所有权,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主体作用;健全农户资格权认定办法、保留办法、取得办法,充分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创新思路盘活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让农民改有所得。二是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县乡工作专班,实行“周调度、月比评、半年考”推进机制,将改革试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三是健全宣传培训机制。落實“五个一”要求(成立一个理事会、开好一次动员会、举办一次培训会、做好一次上户调查、召开一次户主代表会),累计发放宅改宣传单1.7万份、宣传手册1.6万册,宣传标语600余条,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华中师范大学等院校专家对宅改进行指导培训,开展县乡村三级业务培训,凝聚乡村干部群众开展宅改的共识共为。四是健全示范带动机制。在全县105个村全面铺开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基础上,确定叶墩村、旱田村等16个行政村(159个自然村庄)为该县第一批宅改试点,定期召开改革工作流动现场会,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民事民办,打造“活力宅改”
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对宅基地的民主管理作用,各村通过村“一约三会”(村规民约、议事会、理事会、禁毒反赌反邪会)和组“一会三长”(理事会、村民小组长、党小组长、妇女小组长)两级组织架构,积极盘活宅基地使用权,推进资源变资产,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多占土地有偿用。各试点村均制定了适合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流转和退出办法,对超出起征面积的实行阶梯式计费。目前,累计无偿退出宅基地1.1万平方米,收取农户超面积有偿使用费124万余元。二是居住土地抵押用。结合普惠金融改革试点,确定县农商银行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试点银行,农民可凭本人住房不动产权证办理贷款,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全县已实施宅基地使用权抵押139宗,发放贷款512.4万元。三是退出土地复垦用。积极引导农户利用退出宅基地,大力发展小菜园、小果园、小禽园、小游园、小农旅等“五小”庭院经济,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与助农增收互促共赢。按照宜耕则耕、宜农则农的原则,组织对拆除闲置的宅基地进行复垦,种植蔬菜、花生等农作物,提高了农村土地使用率,目前全县共实施“增减挂”项目1835亩,新增有效耕地719亩。四是盘活土地流转用。采用全租式、半租式、转让、自主经营等方式实现宅基地使用权有序流转,引导农民将农房升级改造成民宿,如黄龙镇大龙村充分利用毗邻国家4A景区丫山生态风景区的区位优势,引导有实力、有意愿、有责任的章源生态旅游公司参与该村宅基地盘活工作,由公司统一拆旧建新或者改造提升,发展旅游民宿,村民按1250元/平方米的成本价一次性或分10—15年对房屋进行回购,既可以自己经营,也可委托章源生态旅游公司经营,按8(公司):2(农户)的比例分成,待公司收回投资装修款后则2(公司):8(农户)比例分成,大龙村村民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3.5万元。目前全县共建设69家旅游民宿,有效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同时,积极探索集体性经营土地上市发展乡村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乡镇经济。
示范带动,打造“美丽宅改”
将宅改与新时代“五美”乡村建设统筹起来,创新“时间银行”积分制管理新模式,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善治新风尚,通过党员干部“十带头”示范引领,引导群众自主拆除无保留价值房屋、闲置破旧空心房,让乡村更美丽。一是绘制美好蓝图。发挥规划在农村宅基地改革中的龙头作用,聘请专业技术单位为各试点村编制因村制宜的“多规合一”村庄规划。通过下发调查问卷、召开群众大会、邀请户代表参与规划评审等方式,让村民充分了解宅改的政策和好处,直观感受未来生活的美丽愿景,形成按照规划共建家园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目前,已有8个试点村已形成规划稿。二是拆出清爽环境。以村民理事会为主体,通过集体决策实行“三必拆”,即因公共设施建设需要,农户自愿无偿退出的必须拆;一户多宅且毫无保留价值、农户自愿有偿退出的必须拆;低矮破旧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必须拆,目前全县累计拆除518万平方米。三是建出美丽风景。精选具有赣南建筑风貌特色的20种户型供农户选择,严格管控农民建房,严禁乡村乱搭乱建,实现了村民建房规范有序、风格协调。对有特色的村庄着重突出风貌塑造,保存乡村景观格局,打造了新城镇鱼仙村、浮江乡竹木村两个赣南乡村建筑风貌示范点。对“一户多宅”但有乡村文化特色、比较坚固的房屋进行修缮,改造成为星级农家旅馆、家乡菜馆,留住乡愁。四是管出井然秩序。实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网格化管理,建立健全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平台。
数字赋能,打造“智慧宅改”
发挥智治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率先研发建立农村宅基地智慧管理平台和乡村治理智慧管理两大平台,实现五大功能。一是数据管理“一个库”。结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及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通过聘请第三方技术单位,全面摸清宅基地规模、布局、利用状况、所有权人等信息,建立信息库进行大数据管理,逐步实现全县宅基地信息一图观全貌。目前全县房地一体已累计登簿65030宗,通过图判和实地核查,补充调查了28305宗,数据库导入宅基地9836宗,自然幢11218幢。二是便民服务“一云端”。依托两大智慧平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办事更方便快捷。三是申请审批“一条链”。研发建立农村宅基地业务管理系统及微信小程序,实现农村宅基地申请审批、“三到场”全流程线上业务办理,农户只需要“一点二签三领证”就能完成建房申请。四是巡查监管“一张网”。建成634个村级视听终端,覆盖全县所有乡镇、村居,实现看得到、听得见、能喊话、可报警,宅基地管理实现了“村巡、乡查、县管、民监督”。五是综合利用“一中心”。建立农村宅基地盘活利用中心,实现宅基地线上审批、抵押、退出、流转,支持在线竞价交易,竞价成功后可颁发农村宅基地交易鉴证书,为农村宅基地流转交易的合法性、抵押贷款提供支撑。
责任编辑:史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