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艳姣
摘 要:本文基于词频分析和共词分析的研究方法,利用中国知网(CNKI)网络期刊数据库的数据源,依托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进行研究。分析国内信息素养评价研究的热点问题和研究趋势,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国内信息素养评价研究的热点包括评价标准、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对特定人群的评价研究、具体类型的评价研究、评价方式的研究、信息素养教育评价的研究。国内信息素养评价研究的趋势有评价标准与政策的研究、评价实践的研究、信息素养教育长效评价的研究。
关键词: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评价 信息素养教育 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G2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1)06(c)-0078-06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word frequency analysis and co-word analysis, this paper uses the data source of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network journal database and relies on CiteSpace visual analysis software to conduct research. It analyzes the hot issues and research trend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valuation research in China,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ollow-up research. The hot spots of domestic information literacy evaluation research include evaluation criteria, the construction of index system, the evaluation of specific groups, specific types of evaluation research, evaluation methods, and the 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The trends of domestic information literacy evaluation research include the research of evaluation standards and policies, the research of evaluation practice, and the research of long-term 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Key Words: Information literacy; Information literacy evalu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CiteSpace
“信息素养”概念最早是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提出的,是指对信息内容的获取、评价与利用的综合能力[1]。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和信息的大规模聚集、处理和呈现,社会对公众的信息素养能力要求不断提升。同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图联和各国的推动下,全社会掀起了信息素养教育的浪潮。信息素养评价研究是信息素养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国外信息素养评价研究起步较早,目前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与方法。如1997年,新加坡教育部出版的《信息素养指南》一书中最早提到了信息素养评估标准的研究[2],1998年,美国学校图书馆员协会(AASL)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从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3个方面制定了“面向学生学习的信息素养标准”[3],2000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制定出全美《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评价标准》,2008年和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分别发布了《面向教师的信息与传播技术能力标准》《全球媒体与信息素养评估框架》,为各国开展信息素养评估提供了实用工具和方法指导。国内针对信息素养素养评价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不同的学者根据自身的研究领域探索了信息素养评价的理论、指标与方法。《“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均提出了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全面概观国内信息素养评价方面的研究,对探寻信息素养评价的内在规律尤为必要。本文依托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对国内信息素养评价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分析研究热点,发现研究发展的趋势。
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文基于词频分析和共词分析的研究方法。词频是指所分析的文档中词语出现的次数,在文献计量研究中,可以按照学科领域建立词频词典,从而对科学家的创造活动作出定量分析。词频分析方法就是在文献信息中提取能够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频次的高低分布,来研究该领域发展动向和研究热点的方法。共词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对一组词两两统计它们在同一组文献中出现的次数,通过这种共现次数来测度它们之间的亲疏关系。研究者直接可以通过共词分析的结果,对所研究领域的主题进行分析,可分析学科的热点内容、主题分布及学科结构。
本文利用中国知网的期刊数据库,使用专业检索方式,检索式为“SU=('信息素养'+'数字素养'+'元素养'+'信息素质'+'信息检索'+'文检课'+'图书馆讲座'+'新生入馆教育'+'图书馆培训') AND SU =('评价'+'评估'+'绩效'+'测评'+'评测'+'指标'+'标准'+'准则')”,检索时间为2021年3月12日,选择北大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检索到992篇文献,剔除会议通知等不相关的文献,得到有效文献894篇。本文以这894篇有效文獻为研究基础,依托CiteSpace(V5.7.R2版)作为分析工具,对这些数据进行词频和共词的可视化分析,对国内信息素养评价研究的分析图谱进行展示。参数设置为时间分区设置1993—2021年,时间切片为1年,节点类型选“Node Types”下的相关选项,包括“Auhtor”“Institution”“Keyword”,其他参数采用默认设置。
2 国内信息素养评价研究的热点分析
2.1 年发文量统计分析
通过年发文量的统计,可以探寻某个研究领域的学术关注度。根据信息素养评价研究的年发文量统计,探寻该领域的学术关注度,从而得出研究发展历程。根据图1的年发文量统计曲线图可以看出,国内信息素养评价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最早的学术论文发表于1993年,一直到2000年,这期间关于信息素养评价的研究是零散的研究,在学术界并没有产生广泛的影响力。从2001年到2010年,这期间的10年时间是信息素养评价研究的快速发展期,在2008年和2010年都达到了顶峰,发文量均为57篇,此后到2020年一直保持较高的专注度,2018年发文量有所下降。到2019年、2020年,发文量迅速上升,于2020年又达到新的峰值,为68篇。
从年发文量统计分析可知:20世纪90年代,是信息素养评价研究的起步阶段,21世纪的前10年是信息素养评价研究的快速发展期,近10年是信息素养评价研究的持续稳定关注时期,如图1所示。
2.2 研究机构、作者分析
在Cite Space的节点类型选择“Auhtor”“Institution”,其他参数设置参照前文所述,得出机构作者分析图,如图2所示。
从研究机构层面看,从图2中可看出主要的研究机构,分别是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等为核心的研究群体。机构之间的连线稀少,说明机构之间的合作不多。主要的研究机构集中在高校,缺少中小学机构及其他公共社会机构的相关研究。主要研究机构发文量排序情况,详见表1。从研究作者层面看,从图2中可看出核心的研究作者,分别是以吴砥、陈敏、吴建华等为核心的研究群体。作者之间的合作是以这几位核心作者为中心的小规模的交流合作,缺少不同机构的作者之间大规模的合作。核心作者发文量排序情况,详见表2。
2.3 关键词的聚类分析
CIteSpace的聚类时间线视图可以清晰地得到各个聚类中文献的数量情况,聚类中文献越多代表所得到的聚类领域越重要;还能够得到各个类中文献的时间跨度及某一个特定聚类研究的兴起、繁荣及衰落过程[4]。本文利用CiteSpace的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来探寻信息素养评价研究的关键词随时间发展趋势和共性,进一步分析该研究的热点主题领域。在CIteSpace的节点类型选择“Keyword”,其他参数如前文所述,聚类视图选择“Timeline view”,得到关键词的聚类时间线图,如图3所示。
从图3可知,所有关键词归结为10主要聚类,其中第0号、1号聚类为本文检索词。信息素养评价研究的热点主题领域主要包括这10个研究主题领域,分别为信息素养、信息素质教育、高校图书馆、教师信息素养、信息计量、数字图书馆等。从各聚类主题的活跃年份以及聚类下的关键词,可以把握信息素养评价研究主题的变迁。进一步得到高频关键词排序表,如表3所示。通过分析聚类时间线图与高频关键词排序表,可以进一步分析信息素养评价研究的热点主题领域。
2.4 研究发展的热点分析
突变词检测是指在词频的时间分布中,将频次变化率高、增长速度快的突变词(burst terms)检测出来,用词频的变动趋势,而不是词频的高低,来分析研究热点与前沿。本文依托CiteSpace,通过突变词探测功能,得出信息素养评价研究的10个热门突发词,如图4所示。
结合前文的关键词聚类分析以及热门突发词探测分析,信息素养评价研究的热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2.4.1 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在关键词的聚类时间线图中,“信息素养”聚类下的关键词“测评框架”“评价指标”“评估指标”,“信息检索”聚类下的关键词“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建构主义”,“信息素质教育”聚类下的关键词“测评框架”“过程性评价”,“教师信息素养”聚类下的关键词“评估模型”“评估标准”“评估指标”“信息素养指数”,“教育信息化2.0”聚类下的关键词“能力模型”“评价指标体系”“人员素质期望”,“信息计量”聚类下的关键词“标准化评价”“评价指标”等,还有其他聚类下的类似关键词都是反映这一研究热点的。同样,在高频关键词排序表中,“评价标准”“评价指标”“评价体系”“指标体系”“性能评价”等这些高频关键词集中反映了这一研究热点。
2.4.2 对特定人群的信息素养的评价研究
在关键词的聚类分析中,“教师信息素养”是一个专门的聚类,“教师信息素养”也是一个高频关键词,可见对教师信息素養的评价研究是一个热点。另外,“大学生”“中小学”也都是高频关键词,说明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评价,对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评价也是热点研究领域。另外,在多个聚类下如“信息素养”聚类、“高校图书馆”聚类下均出现“老人年”这个关键词,说明对老年人的信息素养评价也将是一个热点。不同的人群,知识储备、技能方式、接受能力等个体特征及要求标准不一样,所以针对不同的人群分别开展信息素养评价的研究是尤为必要的。
2.4.3 信息素养具体类型的评价研究
信息素养概念起源于图书馆的文献检索能力,早期信息素养评价主要是指对搜索引擎使用能力的评价,以及对信息检索能力、信息素养课程的评价,经过时代技术的发展,信息素养的内涵和外延不断的丰富,评价类型多样化。在热门突发词探测图中,10个突发词大致可分为信息素养评价的3个阶段,早期主要是搜索引擎、信息检索的评价,后来发展为信息素质的综合评价,到现阶段发展为元素养、数据素养、数字素养的全面评价。从关键词的聚类分析中,也可以看出,“搜索引擎”聚类的历时时间为前半段。同样,“搜索引擎”“信息检索课”“慕课”也在高频关键词中,说明对信息素养的具体类型展开的评价研究也是一个热点。而对其他的信息素养类型,比如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信息素养讲座的评价目前还未形成热点,但这并不说明这些类型没有研究的必要,只是说明这些类型的评价研究目前还是稀缺地带。
2.4.4 信息素养评价方式的研究
信息计量是用于科学评价的定量方法。在关键词的聚类分析中,“信息计量”是一个单独的聚类,该聚类下的关键词“知识图谱”“研究热点”“SWOT分析”“信息可视化”“加权分析”“加权几何算子”“影响因子”等,都是反映具体的评价方式的关键词。除了定量的评价方式,主观定性评价方式以及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也都是目前信息素养评价研究方式的热点。在“信息素养”聚类下,关键词“层次分析法”,就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已有研究对问卷调查、量表、客观化考试、表现评价、小组评价这几种常用的评价方式进行了总结分析[5]。
2.4.5 信息素養教育评价的研究
在关键词的聚类分析中,第三个聚类就是“信息素质教育”。热门突发词探测分析中,“信息素质教育”经历时间为2007年到2013年。“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质教育”“高等教育”都是高频关键词。在研究机构分析中,发文量多的是高校机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对信息素养教育评价的研究是高校研究机构关注的热点。在高频关键词中,“高校”“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是信息素养教育评价研究的主体,“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数字图书馆”“基本生存能力”是研究的影响因素,“信息意识”“信息服务”“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是研究的内容。
3 国内信息素养评价研究的趋势展望
根据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以及对大量文献的主题内容阅读,笔者分析信息素养评价研究的趋势展望如。
3.1 国内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与政策的研究
开展评价研究和实践,标准须先行。美国早在1998年就提出了学生学习的信息素养标准,并能随着不断变化的环境对信息素养标准进行修订。2015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理事会发布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作为其2000年制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更新文件[6]。国内有多名学者对该框架进行了解读,并提出了国内可实施的策略。国内很多学者对不同人群的信息素养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但是从国家层面上,仍未就如何实现评价提出具体的方案,官方也没有发布相应的评估标准,因而,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内对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与政策的研究仍然是研究的趋势。
3.2 国内信息素养评价的实践研究
目前,国内的有关信息素养评价的研究主要是理论和方法方面的研究,包括对国外标准政策的解读与启示、指标的构建、评价的方法等,而针对某项具体测评活动开展深入研究的成果较少,缺少对具体开展信息素养评价的案例、实证、实践的分析研究,致使实践成果得不到及时反映,有关国内信息素养评价的实践研究是未来该领域发展的趋势。
3.3 国内信息素养教育长效评价的研究
信息素养从最早的图书馆文献检索能力发展至今,已关乎基本生存能力,也是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或短期效果评价。这样的评价体现不出信息素养对终身学习能力的支撑作用。长效评价机制需要多方主体参与配合,如评价个体参与配合、教师参与配合,也需要学校管理部门从制度层面加以配合,还需要用人单位保持沟通配合,执行起来有一定困难,在国外,信息素养教育长效评价已经开展,国内信息素养教育长效评价的研究也将是今后发展的趋势。
4 结语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完善“覆盖全学段”“符合不同层次类型教育特点”“明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设置的基本要点之一就是“信息素养”的关键内容“信息意识”,即“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了“提升国民信息素养”的目标,国家十四五规划及2035远景目标提出要完善终身学习体系,终身学习需要信息素养能力的支撑。伴随着学科评估、专业认证、教育评价成为国际国内教育的焦点,对信息素养评价的研究在未来的15年依然是学者研究的热门领域,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研究将会更深入、更广阔,信息素养评价的指标和政策将会更加完善具体,实践成果将会不断丰富,信息素养教育的长效评价机制将会形成。
参考文献
[1] 黄如花,冯婕,黄雨婷,等.公众信息素养教育:全球进展及我国的对策[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46(3):50-72.
[2] 邱璇,丁韧.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启示[J].图书情报知识,2009(6):75-80.
[3] 石映辉,彭常玲,吴砥,等.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8):73-77,93.
[4] 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2版.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17:158.
[5] 彭立伟,李磊,潘宏.国内高校信息素养教学效果评价研究系统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9,63(23):146-152.
[6] 韩丽风,王茜,李津,等.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33(6):118-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