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帮彦
柴达木盆地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我国远近闻名的聚宝盆。它的开发与建设,对青海省经济以及科学文化的发展进步和省各族人民的富裕幸福,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应柴达木开发与建设的需要,为确保盆地创业大军的身体健康,在柴工委和柴行委领导的亲切关怀下,于1956年初由柴行委文卫科科长王耀东同志和哈尔滨医学院毕业的芦伟同志分别担任柴达木人民医院的正副院长,主持医院的筹建工作。院址设在柴工委、柴行委首府所在地大柴旦镇。
当时医院仅有两名行政人员和四名中级医务人员,唯一的家当是三顶白布单帐篷,两顶作为宿舍,一顶作为门诊医疗室。条件简陋,仅能诊治一般常见病。对此,领导让王耀东同志去西宁向青海省卫生厅汇报医院情况和存在问题,同时申请配备人员、设备和资金等。在青海省卫生厅的关怀支持下,从青海省干疗院调了会计、出纳、秘书及管理员等,分配了西安医学院毕业生一名,青海省卫生学校毕业生六名,还有由省卫生厅在南京、上海招聘的中医二名,药剂士一名,从青海省人民医院抽调了内外科主治医师各一人。上述人员服从组织分配,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共同的愿望,放弃了舒适美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来到干旱缺氧的荒漠戈壁,志愿吃大苦、耐大劳,将宝贵的青春奉献给柴达木,誓与柴达木同呼吸共命运。
1956年4月,开始动工修建柴工委、柴行委领导机关以及下属各单位的房建工程,争取年底告别“帐篷城市”。到了11月底,医院的基建任务也基本完成,医疗设备、办公家具、病床设施等,也分期分批先后运到。经过积极陈设,门诊病房设施基本就绪,开始应诊和病房收治患者,一所初具规模的医院,就这样在柴达木盆地诞生了。
1957年3月下旬,土地解冻,去年基建任务完成时,已入深冬,滴水成冰,现场遗留了一些扫尾工作,前后院子沟渠纵横,大小石头遍地,地面凹凸不平,往来行人十分不便,急待平整。院领导的布置下,除留少数人诊治病人外,其余人员均参加填沟,清除石头、碎土块、运垃圾等。连续清除了一周,院落面貌焕然一新。
同年五六月份,原大柴旦手工业联社遗留了一窑砖,柴行委通知“哪个单位需要,可无偿到窑上拉。”医院打算趁此机会修一圈围墙,消除四通八达、来往行人无所阻挡而影响治安的现象,全院职工都很赞成。于是立即组织安排,以科室为单位,分四组,分头到各单位借用架子车,利用早、午、晚休息时间以及星期天全天拉砖头,往返于砖瓦窑和医院之间,人流穿梭不休。各科室你追我赶干劲十足,运用了10天左右的时间,拉足了砖块,又拉了不少土,準备在砌墙时代替石灰用。在料备齐后一鼓作气,在没有技工的情况下,自己动手砌围墙。共用了一周时间,完成了长500米,宽120米,高1.7米的崭新美观的红砖围墙。大家自豪地说:我们的大家庭紧凑、美观、大方,应当很好地珍惜它、爱护它。
1957年8月,医院缺少会议室,召开全院会议用的是门诊内外科室及中间的急诊室,显得人员分散不集中,凡学习、传达文件等,注意力受到影响,效果也较差,于是产生了利用行政办公室与病房之间的空间地段建一个会议室的想法。说干就干,毫不迟疑,从备料到建成只用了六天时间,便建成了一栋50多平方米较理想的会议室。除用以开会外还可作为教室,来培训提高初级卫生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在柴达木开发建设的形势下,柴行委下属单位如柴运司、硼砂厂、汽车大修厂、煤矿厂等,迅速扩大和组建,相应各类建设人才大批进入盆地,25张床位设施已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所以,院党支部在1958年3月向全院职工提出了扩建医院的设想,为此还做了动员。会后职工们纷纷表示,要积极响应号召,保证完成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于是,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精打细算,自己动手,聘用了三四个泥瓦工和两三个木工,在不影响业务工作的前提下,各科室抽出人员当小工。在备好料之后,扩建工程开工了。抽出来做小工的职工,在得到具体的分工后,挽起裤腿,挽起袖子,挑起水桶担水,拿铁锹和泥,一部分人抬石头、搬土块送到施工现场。
在劳动中,院领导现场督战、身先士卒,职工们干劲十足,毫不示弱。每当工间休息时,又是唱,又是舞,热火朝天,没有分毫倦意,年轻人乐观活泼、爽快向上的性格得到了充分展示。经过一个多月紧张愉快地劳动,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土木结构带走廊的平房43间,其中包括病房、手术室、器械室、产房、婴儿室、医护办公室、小药房等。此外,在此基础上,一鼓作气,又修建了消毒室、药品制剂室、病员灶、洗衣房等12间平房。
当时,大家认为作为柴达木第一代建设者,能够服务于柴达木开发与建设,感到十分光荣和自豪。有人说:我是刚毕业的学生,参加劳动锻炼,来丰富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又有人说:自己动手来给国家节约一些开支,将节约下来的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战胜一切困难,全力以赴完成扩建任务。
如此繁重又光荣的基建任务胜利完成,充分体现了“主人公思想”和“柴达木精神”。凡参加劳动的职工,手臂、小腿都被强烈的紫外线晒黑了,手上打出了紫泡,皮肤变得粗糙了。还有一位女同志在上屋架时,不慎摔倒地上,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又继续劳动。在治病的同时还要投身劳动,大家没有任何怨言。他们一致认为:通过劳动对劳动创造世界这一真理有了更进一步认识,锻炼了每个职工,同时与其他行业的同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丰富了精神生活,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多患者,用我们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创造了舒适幽静的治疗环境。
这也是柴达木第一代白衣战士,向建功立业、身患病痛的广大同胞献出的真诚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