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圣杰
摘 要 不断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改革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芦柞镇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发现,基层治理越向下延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越薄弱,尤其是农村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芦柞镇根据基层实际,从村级治理入手,在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的基层治理“芦柞模板”。
关键词 基层社会;治理对策;改革;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芦柞镇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3.076
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薄弱环节在农村,其有效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1]。党建引领是新时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主线,基层治理改革的核心在于创新党建引领的机制和方式[2]。不断推进党建引领的基层治理改革是当前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重心。
1 芦柞镇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基层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关键支撑,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不论社区还是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改革都需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3-4]。近年来,中国农村的积极探索在基层治理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实践成果[5],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芦柞镇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中面临许多困难。1)基层党组织工作领导力不强,农村干部思维方式、工作作风和服务能力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对基层群众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有限,党组织向下延伸力不强、缺乏活力。2)基层治理群众参与度不高,群众受传统观念、知识水平等因素制约,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不高、意识不强、能力不足,缺乏参与渠道,遇到问题依赖信访。3)基层治理缺乏科技支撑,传统方式与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不相匹配,进而导致基层干部负担重、工作效能不高。
2 芦柞镇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做法
2.1 拓展治理体系,推行“五长理村”
在原有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治理体系,设立村级“五长”:村长、片长、街长、巷长、家长。村长即一村之长,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对本村治理负总责;片长即片区管理责任人,由党员担任,片区划分与党员网格一致;街长即各条街道管理责任人,由入党积极分子、群众代表等担任;巷长即片区内各条巷道的管理责任人,由巷内的居民代表担任;家长即一家之长,由各户代表担任。“五长理村”体系牢固坚持3个原则。1)坚持党的领导,党支部书记作为村长,领导全村的社会治理,是村庄治理的核心;党员作为片长,协助村长开展工作,是村庄治理的骨干;在“五长理村”的体系内,农村党支部的领导地位和话语权得到最大程度地巩固和加强。2)坚持群众参与,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农户既是管理对象,也应是管理的参与者,将户主也就是“五长”之中的家长纳入管理体系,激发了其作为管理者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其作为被管理者服从基层社会治理的自觉性。3)坚持服务发展,“五长”体系建立的目的是加强基层治理,进而推动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五长”的作用發挥也紧扣这一目标,围绕党的建设、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村庄建设、社会治安和乡风文明等方面开展具体工作。
2.2 优化治理方式,建立“信息平台”
建立“大美芦柞信息化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平台和手机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工具,将工作办理、信息发布、党群服务、需求征集、意见反馈和问题解决等内容融于一体。平台共设立了“兰陵首发”“党建工作”“网格直达”“广而告之”“他乡送学”“企业秘书”“芦柞大集”“协商议政”“我有话说”9个版块。其中“兰陵首发”版块,接力兰陵县首发工单办理,实现兰陵首发交办单签批后线上直达社区、村、镇级部门,提高了兰陵首发和12345热线工单、网上舆情办理效率。“网格直达”“我有话说”则主要用于工作中发现问题的交办和意见的收集,镇村干部、网格员、党员、普通群众可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反映提报人居环境、邻里纠纷、移风易俗、安全隐患和违法建设等各类问题,对口职能部门则在第一时间掌握情况、快速处置,实现了“前端控制、后端处置”的全覆盖。“协商议政”版块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供线上工作平台,展示芦柞镇人大、政协工作动态,搜集提交各类民情和建议。“广而告之”“他乡送学”主要用于信息发布和线上学习,通过后台可以查看人员查收情况,能够起到有效的监督和督促作用。“大美芦柞信息化平台”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压减了中间环节,畅通了信息沟通渠道,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提高了信息公开透明度,成功编织了“镇、社区、村”与“党员、干部、群众”互通互联的基层“线上”治理网络,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2.3 改革治理观念,开展“党群互评”
通过“大美芦柞信息化平台”中的“党建工作”版块,建立党群互评体系,实现由“单向管理”向“双向评价”的转变。芦柞镇党群互评系统与“五长理村”体系互为依托,党员、干部按照村党支部安排,包片、包街、包巷,与农户建立管理关系。每个季度,农户对包户党员和村干部在网格联系、扶贫帮困、便民代办、矛盾化解和人居环境等方面的工作进行满意度评分。同时,党员、干部对农户在人居环境、美在农家、孝赡养老、移风易俗、家风民风、宗教信仰、邻里关系和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评分设置“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选项,每个评分项均给出了具体评价标准,最大程度做到了客观公正。在评价操作上,脱离了纸质表格,党员、干部、农户可在手机端一键提交评分,方便快捷,系统按照积分规则自动生成得分和排名。这些评价数据都将以数字化形式永久保存,可随时查看、调用、导出和打印,便捷灵活。村干部的满意度得分与考核和工资发放挂钩;普通党员满意度得分直接计入党员评议得分,作为评比“五星党员户”等活动的重要依据;农户的积分排名,作为村级年终评定最美家庭户、五星家庭户、孝赡之家、好媳妇和好婆婆等荣誉奖项的重要依据。党群互评通过党员和群众互相评价,进行排名量化,利用社会舆论,促使管理者更加注意工作方法,群众自发积极配合工作,使基层社会治理更高效、更和谐、更顺畅。
2.4 提升服务理念,线上“带货”助农
通过“芦柞大集”版块,整合发布本地企业和优质农产品信息,大力推介芦柞镇苍山大蒜、菊花、香菇和冬桃等特色产品,实现农产地和市场的直接链接,打破信息不对称的瓶颈和优质农产品“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尴尬局面,用电商助力农产品销售;通过“企业秘书”版块,及时掌握企业发展动态,为企业发展做好服务。同时,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和方法,在创新宣传上狠下功夫,利用公众号、微视频等新媒体产品进行广泛宣传。针对农产品销售难、附加值低的问题,运用“互联网+”思维,尝试“镇长变网红、土货变网货”的镇长“带货”模式。在直播中,镇长作为“带货”主播,运用幽默风趣的表达、接地气的语言,将本地农产品的优良品质作以生动的介绍,同时将本地社会经济、风土民情、自然资源、产业基础、发展现状和远景规划等穿插介绍,增加了产品的亲和力与镇村的知名度。芦柞镇网红镇长“带货”,初次尝试便取得了销售2 t苍山大蒜的佳绩。在镇长“带货”的同时,加快职业农民网红的培养,使农民群众成为既熟悉农业生产,又掌握电商销售技能的“自产自销”型农民,为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添砖加瓦,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开辟新的途径。
3 改革成效
3.1 丰富了基层治理成果
基层治理“芦柞模板”在加强党的領导上,是“党是领导一切的”在村级的有力落实;在治理体系上,是直达家庭即社会基本单元的有效延伸;在治理能力上,是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的有序参与;在治理内容上,是法治、德治、自治高效统一的有法周延;在治理形式上,是建立科技支撑体系的有章表达。
3.2 延伸基层治理体系
“五长理村”将治理体系拓展至户、家庭,也即社会的基本单元,服务管理的“触角”延伸到了基层治理每个“末梢”,使村级在社会治理中从“点”变为层次分明的“立体网络”。“五长”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开展工作,各担其职、各负其责,通过“五长”体系,层层压实责任,推动工作形成了“共建、共享、共治”的格局。
3.3 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
通过“大美芦柞信息化平台”压减了工作环节,摆脱了地理位置的束缚,实现随时随地信息直达,工作线上办理,提高了治理效率;通过“五长理村”体系,广泛动员党员、干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群策群力为基层干部减负减压,提高了治理效能。
3.4 完善了社会评价体系
通过党群互评系统建立了评价结果导向机制,党员、干部、群众互评互比,合理科学运用评价结果,奖优惩庸,能上庸下,倒逼工作改进、服务改进、家风改进。通过“五长理村”和党群互评将政策扎实向下传导,工作扎实向下推动,有效解决了群众不理解政策、不理解事、不理解干部和“干部干、群众看”的问题,解决了群众参与度不强、治理效能不高的问题。
3.5 推动了乡村全面振兴
依靠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能力提升,推动“五大振兴”,增进农民福祉,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依托“芦柞大集”电商平台,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网上商城、网红“带货”等手段,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推动产业振兴,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宗成峰,朱启臻.“互联网+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机制创新:基于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5):1-8.
[2] 布成良.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逻辑与路径[J].社会科学,2020(6):71-82.
[3] 朱远红,陈晓菁.长沙市天心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研究[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8(4):57-60.
[4] 夏露.基层党建中的社会治理创新[J].区域治理,2019(48):142-144.
[5] 彭澎.农村基层治理变革的法理创新与法治转型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刘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