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建祥
【摘要】中风患者会出现口歪眼斜、智力障碍、半身不遂等症状,它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其发病率在逐渐上升,并趋于年轻化。中医内科治疗急性中风患者效果显著,不仅能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还能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内科;急性中风;常规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A 【DOI】
引言
中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在患者发病后会导致患者脑血管出现出血等情况,严重威胁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就需要为患者予以科学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干预。从中医角度分析,中风属于中风病范畴。患者发病急骤,且症见多端,具有病情变化速度快等特点,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因此名为中风或者卒中。中风患者在发病后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治疗后有一定概率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随着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形势,发病年龄也逐渐趋向于年轻化,威胁着人类生命。中医针灸治疗对患者病情具有显著的改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急性中风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42~75岁,平均(58.6±8.5)岁;病程19~26d,平均(22.3±2.2)d。对照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44~75岁,平均(60.2±8.3)岁;病程18~25d,平均(21.6±2.5)d。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年龄42~75岁;(2)均符合急性中风的诊断标准;(3)治疗依从性较好;(4)发病时间在72h以内。
1.2 方法
中医将缺血性脑卒中归属于“中风”范畴,认为其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是一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经疾病。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之特点的疾病。从病因来说,中风的发病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包括虚(阴虚,气虚)、实(火,痰,瘀)两个方面。
(1)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具体的治疗措施需根据患者症状来实施,对于脑出血的患者应立即使用20%的甘露醇125mL,以此降低患者的颅内压,而对于出现抽搐昏迷的患者应及时为其注射安定、糖皮质激素,根据患者的病情对其进行降温,另外还需对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
(2)观察组应用中医内科治疗:清开灵注射液分2次与5%的葡萄糖注射液混合后静脉滴注,连续治疗1个月,并对患者实施针刺治疗,其穴位主要有内关、三阴交、人中、委中、风池、极泉等,对于出现语言障碍的患者应加上玉液金津,而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应加上翳风、完骨,1次/d,留针30min,具有疏通经络、醒神开脑的作用,但要注意一点头部针刺的治疗方法必须要由专业医师进行操作,以保证其手法及操作的准确性[1]。
2 中医治疗办法
2.1 针灸治疗
脑中风是由于患者气血不通所致,而针灸作为中医治疗的一种。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可以帮助患者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相关研究表明:针灸不仅对于脑中风急性期效果很好,能够使得患者及时苏醒,改善患者的预后,而且对于恢复期或后遗症期,使用针灸治疗还能够改善脑中风患者的吞咽障碍、肢体疼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缩等症状。越早地进行针灸康复干预,越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预后。针灸治疗的方法也有很多,对于中医经络范畴的中风,通常采用醒脑开窍、疏通经络的针法,一般取督脉、手厥阴、少阴经穴。针灸能够引发经气,舒筋活络,疏通气血,有效改善经脉情况,同时腧穴四周神经和血管较多,针刺能提高运动神经元活性,增强肌力,调节患肢血流,改善机体功能,促使肌肉力量恢复,降低功能障碍,有利于中风偏瘫的恢复。
2.1.1传统体针
传统体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一般选取四肢躯干的腧穴进行针刺,具有取穴方便、安全、易操作等优势。观察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针刺足三里、三阴交、少海、曲池、血海、涌泉等穴位,有效率为94.2%。观察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选取人中、内关、足三里、血海、委中、曲池、合谷、涌泉等穴针刺,有效率为95%。可见,针刺能够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恢复。观察针药合用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2组均给予补阳还五汤,观察组除口服中药外,另给予体针治疗,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對照组(P<0.05),且患侧肢体的运动功能、平素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改善更为显著。
2.1.2基于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头针
头针又称为焦氏头针,其创始人和奠基者为焦顺发老先生本是一名外科医生,其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钻研针灸学,其本能地发现了大脑病变的穴位与头皮之间的联系与规律,并凭借神经外科的知识背景,经过反复的研究、实践与总结,于1971年创造性地在头皮部设定了16个刺激区,针刺各个区域,对于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特别是脑卒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1.3基于神经干刺激的“醒脑开窍”针法
“醒脑开窍”针法经历近50年的历史,其由石学敏院士创立。与焦氏头针不同的是,醒脑开窍针法的思路是从脑卒中的“瘀、风、痰”等病机出发,创造了“从脑论治中风、以取阴经穴为主”相关治则。而基于上述思路,该针法常以内关、人中、三阴交为主穴,再辅之以极泉、委中、尺泽等穴,其中在针刺三阴交穴、极泉穴、尺泽穴及委中穴时强调均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而从现代神经系统解剖来看,“醒脑开窍”针法的取穴以及手法与之关系密切。
2.1.4眼针疗法
眼针疗法是彭静山老先生经数十年钻研所首创的通过针刺眼睛周围穴区来治疗疾病的一种独特疗法,具有激发经气,理气活血,通经活络的效果,经临床研讨证明,眼针治疗中风偏瘫确有疗效。运用眼针治疗中风偏瘫,对照组采用阴阳经取穴方法,有效率为69.2%,观察组额外采用眼针疗法治疗,主穴选择上焦穴和下焦穴,配穴随症加减:气虚血瘀加双侧心区;肝阳上亢加双侧肝区等,有效率为84.6%,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运用眼针治疗中风偏瘫,对照组采用常规体针治疗,有效率为66.7%,观察组采用常规体针加眼针疗法治疗,有效率为86.7%,且观察组的各项疗效评分均较对照组增高,说明眼针治疗中风偏瘫疗效显著。
2.1.5电针疗法
电针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针灸治疗方法,在针刺得气后,通过电刺激增强针感,可有效减轻颅内炎症反应,有效调控血清炎症因子表达,抑制脑细胞凋亡,减轻脑水肿,改善脑血液循环,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血脑屏障,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中风偏瘫预后。傅勤慧等用电针治疗中風后偏瘫,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电针治疗+康复训练)和对照组(康复训练),治疗组治疗后疗效评分及证候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电针可以促进中风后偏瘫患者症状改善。电针治疗可改善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对中风偏瘫的治疗具有确切疗效。
2.2 中药治疗
(1)气虚血瘀型:气虚血瘀型的脑中风患者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常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等。通常可以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组成有黄芪、赤芍、川芎、当归、地龙、桃仁、红花。其中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利尿消肿的功效,为益气补脾之良药;赤芍的作用是清热凉血、散瘀止疼;川芎则被称为血中之气药,有着行气开郁、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当归为补血之圣药,可治疗血虚引起的疾病;地龙的功能是清热平肝、通经活络;桃仁、红花有活血化瘀的功效[2]。
(2)风痰阻络型:此病病机在于肝风夹痰、上扰清窍、气血逆乱、脑脉痹阻、经络不畅,通常采用息风化痰、活血通络的方子予以治疗。根据病情变化加减治疗,在病情变化较快或进行性加重的急性期,有突出的风证表现,可加入钩藤、石决明、珍珠母,用以平肝息风;若出现舌质厚腻或者呕逆痰盛,可加以茯苓、陈皮、桔梗来祛痰燥湿;对于痰浊久郁、舌质红、舌苔黄的脑中风患者,可加黄芩、栀子、瓜蒌、天竺黄,达到清热化痰的效果;若患者的瘀血比较严重,伴有心悸胸闷、舌质暗紫或有瘀斑,加以桃仁、红花、赤芍等活血化瘀的药材;若有头晕、头痛较明显的症状,加上菊花、夏枯草来平肝清热。
(3)阴虚风动型:脑中风患者若有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发红、身体消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的症状,在中医上属于阴虚风动型。治疗该类疾病的原则是滋阴息风,常用育阴通络汤或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
3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4 讨论
中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在患者发病后会导致患者脑血管出现出血等情况,严重威胁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就需要为患者予以科学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干预。从中医角度分析,中风属于中风病范畴。患者发病急骤,且症见多端,具有病情变化速度快等特点,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因此名为中风或者卒中。中风患者在发病后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治疗后有一定概率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随着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形势,发病年龄也逐渐趋向于年轻化,威胁着人类生命。
目前中医内科治疗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患者的治疗中,中医认为引发中风的因素较多,其病情发展迅速,主要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同时再加上患者忧思恼怒、饮食不节致使其血气运行受阻、阴亏余下、血随气逆,进而导致患者半身不遂,猝然的情况。急性中风主要与热、痰、淤、毒有关,其通常发生于患者休息时,虽然看似与热、淤、毒等无关,实则有很大关系。
本次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中医内科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中应用清开灵注射液,该药物为中成药,其成分有栀子、水牛角(粉)、板蓝根、金银花、珍珠母(粉),其中栀子性味苦、寒,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作用;水牛角性味苦、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的作用;板蓝根苦、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作用;金银花性味甘、寒,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作用;珍珠母性味咸、寒,具有平肝潜阳、定惊明目的作用。辅以依地酸二钠、硫代硫酸、胆酸等能达到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清开灵注射液对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并且还具有抗肝损伤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针刺治疗,主要穴位有内关、三阴交、人中、委中、风池、极泉等,也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实施针刺,可有效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的损伤,进而有效改善其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
5 结束语
中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疾病,尤其是患者处于中风的急性期时,会有一定概率导致患者出现脑血管出血、偏瘫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1]。所以,在患者出现急性期中风需要第一时间进行治疗和干预,控制患者病情,改善患者预后水平。
参考文献:
[1]邱万红.中风急性期应用中医护理配合针灸治疗的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36):274-275.
[2]荣铁成,刘红杰,忻菲菲.急性缺血性中风早期中医药康复疗法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2019,41(14):2196-2198.
[3]王美荣.早期介入中医理疗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3):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