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舆论工作者的文化责任

2021-10-30 02:32潘之铭
新闻潮 2021年9期
关键词:新闻舆论电视媒体中华文化

潘之铭

【摘要】文化是每个民族精气神的内核。确立国家文化的价值取向,离不开对民族文化基因深层次的认识与觉醒。文章认为,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新闻舆论工作者只有坚持文以载道,强化责任担当;坚持文以传情,砥砺家国情怀;坚持文以植德,涵养民族心智;坚持文以化人,培育时代新人;坚持文以聚力,壮大复兴伟力,方能守正创新,在新闻舆论工作中担负起文化责任。

【关键词】中华文化;新闻舆论;电视媒体;文化责任

“新闻舆论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宣传一旦出了问题,舆论工具一旦不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不按照党和人民的意志、利益进行舆论导向,就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损失。”[1]当前,中国正在阔步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社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都在加剧变化,“成风化人、凝心聚力”需要优秀的中国文化深入滋养。作为社会舆论的引导者,新闻工作者要更善于在愈加开放的环境中传播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中国人民所做的文化选择,将决定“我们去往哪里”,这就提出了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闻舆论工作者应该担负起什么样的文化责任和使命?

一、坚持文以载道,强化责任担当

“文者,贯道之器也。”“道”是“文”的意义与目的,“文”是“道”的方式与手段。文以载道既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也是古代文人探究世界的重要主题。例如,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这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彰显了“文贵明道”的合理内核。而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重视“文以载道”的同时,进一步肯定了“文”自身的特点与规律,他认为:“盖文固所以载理,文不备则理不明也。且文亦自有理。”从而形成了道不离器的文道统一论。可见,文与道自古便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当然,古时候,“文以载道”中的“道”更多强调的是“自然之道”“人伦之道”“圣贤之道”。在新时代,应有崭新的新时代之道,“文以载道”应结合时代特色推陈出新。当前,以“文以载道”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大国,就是要把“文以载道”的观念转化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力,这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在今天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中,新闻工作者抓住了“文以载道”,就抓住了根本、关键和要害。

道不能远文,文不能远道“。文以载道”的文化传统须臾不能湮灭。文以载“道”的“道”,是人间正道,是数千年来葆有良知的仁人志士在面对国家民族时的道义担当、文化担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化传播必须坚持文以载道、文道统一,那些“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2]新闻舆论工作者只有坚守正道,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引领社会风气,坚持弘扬优良传统、汇聚向上力量,方能更好地启人入“道”、帮人悟“道”、引人守“道”。任何新闻报道都有导向,报什么、不报什么、怎么报都包含着立场、观点、态度。当前,坚持文以载道对新闻舆论工作者提出的时代要求,就是要传达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引导人们分清对错、好坏、善恶、美丑,激发人们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要牢牢堅持正面宣传为主,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3]。如此,新闻舆论工作者才能担负起“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的职责使命。

二、坚持文以传情,砥砺家国情怀

“文生于情,情生于文。”“情”既是新闻舆论传播的内在动因,也是新闻作品好坏的审美本质。好的新闻舆论作品,必定蕴藏着丰富的、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情感。这其中不乏深厚的思想之美、感人的情感之美、生动的语言之美、高尚的境界之美。但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浴火重生,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绵延数千载而生生不息,则更多是因为根植于民族文化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之美”。华夏文明五千多年,家国情怀早已寓“己”于“群”,化作民族文化的基因生生不息。因此,才会有那么多以诗言志、以词抒怀、以文传情的文人墨客,用精练的文字表达对家国的抱负。例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的“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陆游《病起书怀》中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日知录》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可以归于对家国治、天下平的理想追求。可以说,正是所有这些有担当意识与济世情怀的经典篇章,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以传情的深层底蕴,成为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强大精神支柱。

然而,在“资本为王”和“娱乐至死”风行时,当前的新闻舆论领域,也出现了传播一些低级趣味、创意平庸、无病呻吟的劣质作品的不良倾向。绯闻八卦、“颜值”指数博人眼球的信息有占上风之势,向大众提供的精神产品缺乏真情实感注入,从精神上难以震撼灵魂、打动人心。此风不止,国运堪忧,新闻工作者是以“团结人民、鼓舞士气”为重任,因此,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需要新闻舆论工作者坚守文以传情,唤醒更多人的家国情怀。

作为时代的近距离观察者和深切体验者,新闻舆论工作者须心系苍生,忧国忧民,努力实现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感的同频共振。要秉持人民立场,增进人民情感,多讲家国故事,多讲大国大爱。应当坚信:只要沉淀在文化基因里的家国情怀尚在,新闻舆论工作就能让中华儿女持续迸发出对家国的持久热爱。

三、坚持文以植德,涵养民族心志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当代中国,“文以植德”乃是“先立乎其大者”,是从文化层面寻求安邦定国之道、安身立命之道。新闻舆论工作是涤荡人心、塑造灵魂的工程。好的新闻作品能给精神澡雪,使思想闪光,令品行高尚。这与优秀的文艺作品有共通之处,“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4]。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文以植德既是文化工作者的责任所在,也是新闻工作者的使命职责。

新闻舆论工作,有着孕育社会品格的职责,积微成著,传播高尚文化,涵养民族心志,久久为功。事实上,无论社会商业化到何种程度,真善美的道德追求与价值理念永远是人们的精神追求,更是新闻舆论工作者进行价值传播的前提和成就事业的基石。

作品要涵养人心,传播者要锤炼自己。新闻舆论工作者应立志做“文以植德”的追求者和传播者,德为人先、文为人师、行为世范。要把崇德作为一生的必修课,努力成为时代精神的优秀传播者。通过“文以植德”涵养民族心志,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中华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

四、坚持文以化人,培育时代新人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优秀的文化总能以其特有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令人深受启迪、倍受鼓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5],并多次强调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6]。这充分彰显了文化在培育时代新人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要知道,时代新人不是新在外表、外观、外形和外貌,而是新在内心、内在、内蕴和内涵。

“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新闻舆论从诞生那天起,就具有引领风向、引导风潮的作用,具有成风化人、孕育人心的动能。因此,新闻舆论工作坚持以“文”润物无声,用“文”潜移默化,靠“文”打动人心,能有助于培养起时代新人的大理想、大格局、大情怀和大担当。时代新人的培育迫切需要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好时代精神的塑造和引导,坚持不断把文以化人推向纵深。一方面,“文以化人”呼唤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新闻传播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通过精品力作满足培育时代新人的需要。另一方面,“文以化人”要求新闻舆论报道的作品不仅要能“触目动心”更要能“赏心悦目”。这需要让新闻作品中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面对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新闻舆论工作者只有坚持“文以化人”,不断提升时代新人的内心素质和精神境界,才能使时代新人在世界文化激荡中更加坚定地站稳脚跟,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五、坚持文以聚力,壮大复兴伟力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的身份证,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后盾。正是由于几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化,最广泛地团结了全国各族人民,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才打不散、压不垮,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正是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凝结成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涅槃重生。可以说,没有蕴藏于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文化精神,就不能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在意识形态斗争复杂、多元文化碰撞激烈的今天,如何确立自觉自信自强的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在文化立场的坚守中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力、向心力,成为新闻舆论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新闻舆论工作者承担着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的职责。新闻舆论传播既要通过文化承载辉煌的过去,也要展示繁荣的现在,还要指引光明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实现文化发展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文化复兴,光明在前、使命在肩。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国精神为灵魂、以中国梦为时代主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持续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提供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六、结语

新闻舆论工作者是时代的记录者,也是先进文化的生产者、传播者,只有正确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真正担当得起时代赋予新闻舆论工作者“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光荣责任和神圣使命,成为社会主义舆论阵地的合格守望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2002年12月24日在新闻单位负责人座谈会上的讲话[M]//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307.

[2][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5.

[3]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

[5][6][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5,164,161.

(责任编辑:黄康温)

猜你喜欢
新闻舆论电视媒体中华文化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牢记职责使命 强化创新驱动 努力提升党报集团新闻舆论工作水平
强化五个意识,提升新闻舆论工作水平
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探讨
新形式下高校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线索与议程设置:提高党报传播力引导力的切入点
老龄化社会电视媒体惠老服务的反思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