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丽晗
摘 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工农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有效路径。经梳理有关城乡融合发展的研究成果,归纳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运用,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对新型城镇化战略耦合机制、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城乡融合发展实现路径等多视角研究动向,总结马克思城乡融合理论的现代价值、城乡共荣共生的内在联系、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耦合机制和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渠道以及因地制宜城乡融合发展路径,并探讨了新时代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的途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要素流动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志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21.10.006
A Review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under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WU Lih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2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t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nd break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to build a new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and to take the road of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Through comb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he application of Marxist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heory.On the basis of the internal connection betwee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he paper studied the trend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such as the coupling mechanism of new urbanization strategy, the two-way flow of urban-rural elements and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modern value of Marx's theory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the inner connection of urban and rural co-prosperity and symbiosis, the coupling mechanism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free flow channel of urban and rural elements, and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It also discussed the way to construct the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side and between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factor flow
2017年黨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新塑造新型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决策部署。2018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可见,构建新型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已成为破解“三农”发展难题,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学术界对城乡融合发展话题从多维度、多层次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因此,梳理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研究成果,掌握其研究动向,解析其研究特点,对帮助新型城乡关系的构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乡村振兴实施以来,城乡融合发展的研究进展,解析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研究的侧重点,为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依据。
1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运用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普遍认为城乡的对立是历史领域问题,认为社会要发展,未来必然是城市与乡村互相融合,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不可或缺的城乡融合思想。郭殿生和宋雨楠[1]通过阐述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的理论价值,认为城乡发展的思想要始终以人为中心,不断深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逐渐打破城乡对立局面,实现新时代城乡共同繁荣;谢传会等[2]根据我国城乡发展现状基础,提出城乡双轮启动机制、资源配置平等机制、要素流动配置机制、产业融合创新机制、土地整合整治机制等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的构想;张晖[3]根据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的实践经验,提出推动协调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发展,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巩固发展农村内生动力;吴美川和马立志[4]在阐释城乡融合思想当下时代价值的基础上,提出真正共同体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展开场域,无产阶级政党是实现城乡融合的主体力量,空间正义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必由之路,农民全面发展是实现城乡融合的价值诉求等观点;刘家宝[5]运用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解析中国的城乡发展是市场与政府两股力量合为一体共同拉动城市化发展、推动生产力进步,并提出从经济、社会、文化、制度多维度城乡融合发展路径。于克斌等[6]解读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城乡融合思想的实践意义,提出将城乡融合思想作为化解新生城乡矛盾的理论指导,提倡建立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想,推进形成新型城镇化格局,落实乡村振兴之路。
2 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的内在联系视角
城市作为乡村的产物和发展,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也是休戚与共的,城乡之间互相支撑促进、共生共荣,才可完成城乡和谐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融合发展搭配实施的过程,既是城乡地域系统不断更新改善的过程,也是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维持促进城乡之间生态、社会、经济实现稳定均衡可持续的过程。刘合光[7]认为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需要抓住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以及实施途径,有效规避在发展道路上可能遭遇的问题,要坚持“人的城镇化”,将城与乡发展融入城乡融合发展大局,实施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推进城乡同步、协调、和谐、融合、平等发展。郭晓鸣[8]从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背景、路径选择、潜在风险、突破重点等多维度出发,指出城乡融合并不是简单分配资源数量实现兼顾城乡发展的过程,也不是在城乡这块蛋糕上面切多少这样的课题,而是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结合城乡两方面发展资源,既要农村内部资源激活集聚,又要有城市外部资源整合进入的开放性。谭明方[9]通过阐述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的含义、内容分析二者内在关联性,把城乡融合发展这个战略目标作为乡村振兴的实现途径,将两大战略的实施定义为重塑新型城乡关系的主要目标环节。何仁伟[10]指出乡村振兴支撑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反作用于乡村振兴,依托空间结构学理论,利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提供全局思维,采用空间均衡的计量模型,建立城乡等值线,解释城乡融合协同乡村振兴发展能够使城市和乡村内外要素环境空间形成动态均衡发展,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刘彦随[11]认为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体,城乡两个地域系统互相交织影响,形成一个交错系统,发展成为城乡融合体,只有城乡二者相互支撑,才能可持续发展。
3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耦合角度
实现城乡融合最重要的是要有机结合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及积极实施城乡共治制度,充分利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两大战略相互配合、互相联动的关系,相同重合一致的内容目标,联合实施共同推动城乡融合。颜家瑶[12]从解决城乡融合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出发,认为必须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统筹城乡发展新空间。叶超和于洁[13]认为,应该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跨学科研究,城乡融合着重研究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内在关联及结合,促进城乡融合多维制度联动。徐维祥等[14]依托乡村振兴战略意义、以新型城镇化内在理论为范围,空间粘性理论为基础,分析国内外典型案例阐释战略耦合机理,提出基于政府引导的依托式、基于比较优势的吸收式、基于城乡融合的反哺式和基于双向合作的互惠式四种发展路径。苏小庆等[15]从统筹推进城乡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为基准,提出“高效城镇化”和“乡村产业兴旺”对接,“绿色城镇化”和“乡村生态宜居”对接,“人文城镇化”和“乡风文明”对接,“善治城镇化”和“乡村治理有效”对接,“包容城镇化”和“乡村生活富裕”对接等五个耦合机制。文丰安[16]通过总结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经验,解析其中梗阻及成因,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的融合发展,能够促进要素在资源配置中的双向流动。
4 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角度出发
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需要以城乡各要素之间双向流动为基础,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化解二元经济结构困局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此,王向阳等[17]梳理城乡资源要素流动的改革逻辑,构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理论框架,提出利用财政引领作用扭转要素单向流动格局,推进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城乡优势禀赋自由互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人力资源在城乡间的双向流动等建议。乔翠霞[18]从城乡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资源要素流动内在机理以及影响因素,认为城乡之间、市民与农民之间例如:劳动力、土地、资本、信息技术、土地产权等资源要素的跨界流动,主要目标是实现要素在功能上面可以优势互补,以及实现城乡利益的最大化。宁志中和张琦[19]从“城乡界面”入手,分析城市和乡村在要素交换过程中形成的新特征,提出依据其功能作用制定符合城乡统筹发展各阶段、各地域的指导性政策,根据系统性原理及要素流动风险特征推进统一的要素市场建设,提出关于要素流动的政策具有敏感和粘滞特点,应该坚持实施回归乡村价值等政策建议。张广辉和陈鑫泓[20]从承包地“兩权分离”视角探讨农村土地、人口、资金流转的困境,土地改革之后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这样有利于城乡劳动力资源的自由流动。郭素芳[21]根据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框架下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认为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面临的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制度、政策的逆向安排,并提出创建共同分享要素主体利益的关联机制,发挥政策的组合效应的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功能互补机制,各项政策的协调配套,建设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体系等,以确保城乡之间要素互相流动。
5 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选择视角
未来城乡关系的发展目标就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环境资源等方面的深层次融合,是不断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路径是因地制宜多元化。对此,宋迎昌[22]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根据我国辽阔地域以及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融合发展条件的区域差异,提出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大冒进”和“齐步走”等城乡融合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何仁伟[10]则依托城市圈功能,合理规划圈内乡村和城市,建立“多规一体”制度,构建城乡一体化,加强城乡之间基础设施之间的联通,提供便利交通,整合城乡要素资源市场融合发展,不断向农村宣传渗透城市先进资源信息及技术理念,城乡有形条件与无形资源相互贯通,从而促进乡村振兴有效实施,城乡之间均衡发展。张明斗和赵满满[23]从人口、经济、要素、文化四个维度建立城乡融合发展基础框架,剖析城乡融合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认为在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城乡融合应该从以下四方面全面推行,要从高质量发展角度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要构建合适的要素流动体系、要完善公共资源的配置、要积极宣扬继承乡村优秀文化。涂圣伟[24]根据中国城乡关系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并借鉴国外经验,提出合理配置城乡要素、产业发展互融互助、公平实施公共服务、畅联基础设施、均衡居民收入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等对策建议。
纵观以上研究,学术界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问题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并得到了富有启迪性的成果,为城乡融合发展积累了坚实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总体来看,学术界一致认为,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融合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工农关系是关键,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是必经之路,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是正确处理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关系的理论基础,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提条件,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是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经之路。
但是,目前有关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研究主要聚焦于城乡关系理论解析、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内在关系、战略耦合等理论层面,分析视角多数从城乡融合发展路径与模式、问题与对策、要素流动与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探讨,缺乏新型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的本质特征的科学剖析和时代需求,对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理论向导和实践方面的研究略有欠缺。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及哲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研究。因此,建立综合性分析框架,分析新型城乡关系、工农关系,探索工农互促、城乡互补最佳路径模式,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共同繁荣问题是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研究任务。
参考文献:
[1] 郭殿生, 宋雨楠.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新时代解读[J]. 当代经济研究, 2019(2): 16-22.
[2] 谢传会, 赵伟峰, 程业炳.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视域下城乡融合机制构建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3(3): 111-117.
[3] 张晖.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理论与我国城乡关系的演进路径[J]. 学术交流, 2018(12): 122-127.
[4] 吴美川, 马立志. 马克思恩格斯城鄉融合思想的当代新释[J]. 大连干部学刊, 2019, 35(11): 30-36.
[5] 刘家宝. 基于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论的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研究[J]. 决策探索, 2019(4): 11-12.
[6] 于克斌, 孔祥杰, 王文龙, 等. 论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在新时代的价值[J]. 改革与开放, 2019(2): 25-28.
[7] 刘合光. 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发展路径与风险规避[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39(3): 25-33.
[8] 郭晓鸣. 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维度观察[J]. 改革, 2018(3): 54-61.
[9] 谭明方. 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机理研究[J]. 学海, 2020(4): 99-106.
[10] 何仁伟.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理论探讨、机制阐释与实现路径[J]. 地理研究, 2018, 37(11): 2127-2140.
[11] 刘彦随.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 地理学报, 2018, 73(4): 637-650.
[12] 颜家瑶.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背景下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探析[J]. 市场研究, 2019(1): 41-43.
[13] 叶超, 于洁. 迈向城乡融合: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结合研究的关键与趋势[J]. 地理科学, 2020, 40(4): 528-534.
[14] 徐维祥, 李露, 刘程军.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耦合 ——机理阐释及实现路径研究[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8(1): 47-55.
[15] 苏小庆, 王颂吉, 白永秀.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联动:现实背景、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 天津社会科学, 2020, 3(3): 96-102.
[16] 文丰安. 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融合发展:经验、梗阻及新时代方案[J]. 东岳论丛, 2020, 41(5): 70-77.
[17] 王向阳, 谭静, 申学锋. 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的理论框架与政策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 2020(10): 61-67.
[18] 乔翠霞. 城乡协调发展视域下的资源要素流动问题研究:从微观机理到宏观效应[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65(3): 99-107.
[19] 宁志中, 张琦. 乡村优先发展背景下城乡要素流动与优化配置[J]. 地理研究, 2020, 39(10): 2201-2213.
[20] 张广辉, 陈鑫泓. 乡村振兴视角下城乡要素流动困境与突破[J]. 经济体制改革, 2020(3): 195-200.
[21] 郭素芳. 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框架下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保障机制[J].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8, 20(3): 33-39.
[22] 宋迎昌. 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政策思路 ——基于文献研究的视角[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1(1): 131-136.
[23] 张明斗, 赵满满. 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融合发展框架与路径研究[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7(5): 1-7.
[24] 涂圣伟. 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导向与实现路径[J]. 宏观经济研究, 2020(4): 10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