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家庭教育是一件百转千回的事,需要实践才能出真知,而且这个实践必须是长期实践、反复实践,才能得出那么一点点的“真知”。
来向我咨询家庭教育问题的家长,常常对我说出这样的困惑:自己明明学习了家庭教育的一些理念,也掌握了家庭教育的不少知识,但是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这些理念、知识落实在孩子身上为什么却不管用呢?这个困惑反映的问题就是,学习家庭教育知识,践行家庭教育理念,如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何才能真正对自己孩子起到作用?我结合自己做家庭教育研究与咨询20年的经验,以及养育两个孩子的切身体会,感悟出这么几句话:家庭教育是一件百转千回的事,需要实践才能出真知,而且这个实践必须是长期实践、反复实践,才能得到那么一点点的“真知”。家长们不要急不要比,请静下来、淡下来、慢下来,多一点理性和耐心,等待孩子成长。
实践需要理性,请勿好高骛远
首先,实践需要理性,请勿好高骛远。有些家长看了钢琴演奏家郎朗的成长故事之后,就梦想自己的孩子也能像郎朗那样成为钢琴名家。据说郎朗的家乡辽宁沈阳曾兴起过买钢琴热潮,出现过“家家学郎朗,人人弹钢琴”的盛况。有些家长甚至都不问问自己家的孩子是否喜欢音乐,也不看看自己家里是否有那么一点音乐细胞的遗传,就盲目跟风,逼着孩子练琴,搞得孩子很苦,自己很累,效果还很差。这样的家长就有点好高骛远了。希望孩子成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若毫无理性,只为了孩子成名成家、光宗耀祖,这样的家庭教育实践注定要失败。
家庭教育实践需要理性,需要认清楚自己的孩子出生于怎么样的一个家庭土壤。据说郎朗的父亲郎国任本人就十分喜好文艺,童年学吹笛子,由于家里生活条件比较拮据,买不起二胡,他自己动手自制了一把二胡。他十分痴迷二胡演奏,曾一连二十多天躲在沈阳音乐学院教师的窗下聆听二胡演奏,结果感动得老师收他为自己的学生。后来,郎国任考上辽宁沈阳空军文工团,当上了一名二胡演奏员。可以说,郎朗的音乐天分和兴趣与他的父亲是不无关系的。
家长A就是一位“一心一意”要让自己的儿子练钢琴的虎妈。她自己并不会弹钢琴,家族几代人中也无音乐方面的天赋。如果她儿子偏偏是个例外,很喜欢弹琴,那一切也就水到渠成了。可惜她儿子对弹琴非常抵触,于是家长A看似执著的“一心一意”就变成了过于执拗的“一厢情愿”。她从孩子四岁起就逼迫孩子练琴,家里常常为此而爆发战争,一家人苦不堪言,亲子关系越发紧张。这样的局面并没有唤醒这位妈妈冷静、理性地思考,她反而错误地以“坚持就是胜利”“百炼才能成钢”等作为口号,变本加厉地强迫孩子练琴。待孩子长到九岁时已经十分叛逆,终于一气之下离家出走。直到这时,这位妈妈才深刻领悟到,有些事情真的比练琴重要得多。
所以,家庭教育實践需要理性,需要理智地思考到底想给孩子什么,孩子究竟喜欢什么、适合什么,而这些都还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出现变化和发展。家长必须脚踏实地而非好高骛远地陪伴孩子,提供有利条件支持孩子,还要接受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失败、波折等。只有如此,家庭教育才能有效、持久地进行下去。
实践需要时间,请勿急功近利
有家长说,我不好高骛远了,也不希望孩子成为钢琴家了,我们就踏踏实实学习,我希望孩子学业成绩要好一点。这个要求虽然不过分,但也不能操之过急。从来就没有立竿见影的家庭教育,实践检验真理需要一定时间,需要一年两年好几年,甚至是要等到孩子十八岁以后才能看到一个孩子长成了什么样子,所以家长不能急功近利。
在这个焦虑的时代,一些家长真的太急躁了。比如一年级孩子的家长B,她的女儿是8月份出生的,在班里年纪最小,学什么都比别人慢半拍。这个差异性是很正常的,孩子还小,差几个月就可能在某些技能上有很大差距,但到后面就会慢慢缩小差距,最终一般都能赶得上。可是如果家长操之过急,人为放大这种差距,给孩子施加压力,反而会让孩子更焦虑,学得更慢。家长B发现自己女儿入学一个月还不会写字时就气急败坏起来,对孩子又是骂“笨蛋”,又是报培训班。孩子一受惊吓,精神高度紧张,到培训班里变得更加自卑,右手握笔都开始发抖。
试想孩子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如何能安静、安心地学习一项新技能?写字对六七岁的孩子而言本就是一项需要学习、熟练的技能,家长放平心态,循循善诱,多点耐心,少点攀比,孩子就能从一笔一画学起,逐渐写出完整的汉字来。家长B的急功近利帮了倒忙,万万要不得。实践需要时间,请家长给孩子多一些等待和鼓励,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千万不要奢求立竿见影。
实践因人而异,请勿生搬硬套
还有些家长问我,为什么看了很多文章,也看了很多“别人家孩子”的成功经验,学了别人的很多方法,可是放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却不适用呢?我说,孔子在几千年前提出的“因材施教”,永远都不过时。家庭教育也是因人而异的。一定要看到个体差异。孩子是你的孩子,你家的孩子和别家的孩子不一样。其他人的方法不能生搬硬套。你要去读懂自己的孩子,了解他有什么长处、短板,知道他有什么爱好、兴趣,摸清他是什么脾气、性格,然后把学到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知识与你家孩子的个性对接,形成自己的一套家庭教育方法,这样才是因材施教。
家长C看到孩子的同学参加了一个作文培训班之后,作文总能得高分,而且对写作越来越有兴趣,就赶紧也给自己儿子报了同样一个作文培训班,还指定要同一位老师来对孩子进行一对一指导。没想到半年后孩子不仅作文分数没有提高,而且对写作越来越没有兴趣,每次老师布置作文都想逃避。家长C很委屈,自己照着隔壁邻居的做法,找了同样的培训班和同一位老师,花了很多钱,对孩子可谓用心良苦,怎么就不能起到一点效果呢?
我对家长C说,你这是典型的刻舟求剑啊!实践因人而异,请勿生搬硬套。其他人适合参加作文培训班,你家孩子不一定就适合;同一位老师的态度、方法适合其他人,不一定就适合你家孩子。我亲自问这个孩子对参加培训班什么感受,他口无遮拦地对我说:“反感,恶心!”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个男孩还挺有自己的思想,他不赞成培训班的老师按照作文书上的教法来教自己,他认为写作文如果模仿范文那简直是一种耻辱。
我对这个孩子的想法给予赞赏,请他以后写作文就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写,不要跑题就行。慢慢地,这个孩子虽然作文分数没有明显提高,但是对写作文不那么排斥了。家长C问我怎么做到的,我说你要去了解你孩子的风格,鼓励他按自己的想法来写作,这样的做法当然不会立竿见影,也未必就得高分。但是当一个人可以“我手写我心”的时候,他写作文时至少不痛苦,甚至还会是一种享受,以后就会越来越有兴趣。家长C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家庭教育的方法很多,千万不能生搬硬套。另外,因材施教也是需要时间的,家长不能希望自己这套方法马上见效,也不能对孩子期望过高。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去调整方法,根据孩子的年龄段、理解能力所处的层次,灵活地变换对待孩子的方式。孩子成长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家长要以不变应万变,坚持内心对孩子的信任、鼓励和欣赏,只有这样,才能陪伴孩子在成长路上越走越宽。
(作者系文质教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家庭教育指导师、生命化教育与儿童阅读推广人,出版教育专著《陪伴的力量》《书香润童年》《童年可以如此美好》等)
(责编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