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常青
平和县新桥村后巷,是我的襁褓。我的整个童年,在后巷长大、奔跑。我对尘世最懵懂的认知,全部来自后巷,这块普通又不平凡的小地域。
后巷,地属新桥村中心地段。近几年,它所在的新桥村,获得“省级文明村”“老年人健身康乐家园”“5A级基层党组织”“明星村”等荣誉称号。新桥村既有山地果园,又有菌菇蔬菜基地,沿街店面、商用写字楼等加以盘活利用,如今村集体经济收入超200万元。不言而喻,后巷的变化翻天覆地。
在孩童我的眼睛里,后巷曾经是广阔的天地、自由自在的世界。画个大致的方向来看,往东,抵达长安路南段,最有名的延安楼坐落于此。往西,大致范围是金宝小区东区,“后巷头”在灵通桥东侧。往南正好是花山溪沿岸。往北,以县城中央主干路东大街为分界线。用导航地图查看,惊讶我从小到大跑来跑去的范围,竟然就那么几块:金宝小区东区、永兴小区、粮酒小区、成德楼、实验幼儿园、福园小区、兴隆小区。
后巷所有可记得住的一切,是我今生今世怀念的一切。如今人到中年,我曾无数次去后巷寻找旧日时光的旅痕,局促陈旧的小巷里,过去的人事投影斑驳,有一些隐藏在破落的老屋里,有一些风干在变形的黄土外墙,有一些俨然就是青苔覆盖的角落。我与后巷建立的心灵关系,某种程度来说,重要意义超越父母亲给我的血缘关系。因为,我的阿嬷,后巷的扁婆,她疼我,从小到大,比亲奶奶、比亲妈还重要的人,阿嬷让我永远难忘记。
在阿嬷大家庭里,五个子女,内外孙十多个,我是唯一最被恩宠的孩子。阿嬷家里的孩子,都跟我一起叫他们的“爸爸”为“阿叔”、“妈妈”为“阿姨”,我俨然就是家里的孩子王。阿满是阿嬷的小女儿,那时还在读书,哪怕后来工作了,也经常帮忙带我。穿衣服,喂饭,洗澡,甚至讲故事,似水流年里,阿嬷、阿满是我记忆里最亲近的人。从四个月大的婴孩一直养我到七岁,以至于学龄前,父母亲要带我回家,明明相隔几百米,明明同在小镇上,我却大哭大闹,死活不敢让父母亲抱走,夜里惊醒就大喊“阿嬷阿嬷”“阿满阿满”,一定要叫到一个人回应。后来,阿嬷不得已陪我回父母家住半年,让我慢慢适应读小学。阿嬷在我小学即将毕业之前过世,我跪倒在门槛前痛哭流涕,人生第一次体会到死亡的可怕。我再也不能大声叫喊阿嬷了,再也没有她柔软爽朗的回应了。我许诺长大后挣钱给阿嬷的礼物,再也无法报答了。
想起前尘旧事,阿嬷是时隐时现的明月,在不经意的时候浮现夜空。后巷成为我内心追忆的一种精神生活原乡。来自后巷的写作素材并不算多,但是,后巷的亲人给我朴素的爱、真诚的爱,以及我童年时代朴素的思想与纯真的幻想,永远都飘荡在记忆与缅怀的蓝天白云里。我一直遗憾,由于年幼无知,我并没有活成真正的后巷子民。对后巷的疏离感,应该在童年保姆我阿嬷去世以后。我跟随父母亲,离开后巷,开始新的生活,读书,工作,结婚,生子。我渐渐丢失了后巷的一切。如今我常常在日益陌生的后巷虚构自己的过去与未来。
我无数次独自一人,重返后巷。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新桥后巷,如果从现在的东大街拐进金宝路开始,路两侧是大门紧密的“仓库”,以前叫“盐仓”。我印象中,东大街与金宝路交界处,是繁华的十字路口,有果品仓库、门市,有粮油门市,有水面店,拐进金宝路,一墙之隔,毗邻的平和县医院围墙与边门,庄严肃穆的平和县人民武装部大门在小路尽头。从金宝路中段左拐往东,不远处仿佛可看到我的阿嬷旧居所在。走过去,记得从前是石头路,现在的水泥路破损厉害,看起来特别短小、狭窄。路边,印象最深的是阿军家的老屋容颜依旧,龙眼树也还在。以前,他家后面是一些荒地,种植芭乐、龙眼等果树,成熟季节,我们最喜欢穿梭其中。在他家屋前屋后,夏天捕蝉是最乐意的事。我们烤蝉,顺带烤地瓜,在烟火香气里,童年津津有味。
走到阿嬷家的老房子,无限怅惘。外墙破落败坏,黄土堆砌,陈旧的木梁长满青苔。从前的厨房,现在看起来简直是袖珍型。厨房的外墙,一截盲肠,狭窄的通道直达从前的水井。那时,阿嬷门口的水井,是女人们洗衣洗菜谈天交流的世界中心,我总是坐卧在门槛上,张望着她们。稍微大一些,我会帮阿嬷打水。水井直径一米左右吧,如今看起来寒酸小气,当时却甜津津地滋养我们。距离水井两三米,靠墙修砌一条抗旱排涝的水沟,石沟直达南边的花山溪畔,以前的平和水文站。我在这条水沟扑腾腾打水戏水,犹如快活的小鱼儿。
这条水沟,让我想起童年的“红军打战”游戏。我和阿龙等小伙伴们,各自占据路对面的水沟,用树枝麻杆当作枪支,“啪啪啪”就开始机关枪扫射。可笑的是,我们都把自己当作大英雄,却竟然不知道,我的阿公,大名张铁钳,就是“老红军大英雄”!听说,我阿公1936年参加了中共平和小溪支部,成为平和交通站的主要成员,接待从漳州、厦门到闽粤边来往的地下工作者。1949年后,原本应该享受荣誉,享受英雄优待的阿公,心甘情愿做一个朴实的农民。如今的我挺纳闷以前,也怪自己不懂打探,阿公为什么不给我们讲一讲他的传奇,他们那一群默默奉献的地下战斗英雄。我认为,铁钳阿公个人的红色底蕴,是后巷张氏的荣光。当然,铁钳阿公一直是小溪镇上大名鼎鼎的“五老人员”。
后巷地灵人杰,是有传奇故事人物的好所在。后巷有一座地标性的土楼——延安楼,它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延安楼,牌楼式的大门,整个石牌楼高为5.38米,宽8.03米,与石拱门浑然一体;坊上雕刻有“葫芦、藤蔓、鱼”等吉祥美好的图案装饰,刻制精美,花叶鱼鸟形象栩栩如生。后巷人物,有铁崖公、张宽、万礼张要、万五道宗、张鸿恩……近几年,新桥村里着力进行规划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延安楼成为平和县城的网红打卡点。从我阿嬷家门口,穿越一条蚯蚓小路,经过一排排青条石的围墙,可通达延安楼。据《平和县志》记载,延安楼是平和县已知年代最早的土楼,它的宽厚沉默,恰似“藏身”闹市中的土楼“长者”,让我不禁又想起铁钳阿公。
后巷,说实在,它是平和县城的一个角落而已。只是它对我而言,意味深长。阿嬷家门口原来有一条弯道,通达从前的新桥小学小区,也就是现在的实验幼儿园;还通达原来平和酒厂(范围大概是成德楼往东南到兴隆小区,狭长的地块吧)。如今这些单位,有的消失了,有的搬迁新址了。整个后巷,深刻保留在我的脑海里,还有阿会叔亲自挖坑填土的小池塘,它是我们一群小伙伴最喜欢的金色童年幻想国。池塘边的牛栏草坪,是我们又怕又开心观照庞然大物的动物世界之窗。草棚旁边简易的村公厕,宽大的木板做隔断,挡不住我们偷窥的眼睛。我在后巷,度过一个朴实、简单、幼稚的原始年代。
毋庸置疑,我的故鄉在后巷。我的阿嬷扁婆,铁钳阿公,以及众多的非血缘关系的亲友,成为许多年之后,我的元写作和精神源头。旧时光无情地给我刻上皱纹,也把最美好的情愫藏在人心树洞。我是后巷爱捉迷藏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