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涛
在2021年新颁布的第二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出现了一些近年来新发现的物种。历数新物种的发现地,出现最多的一个名字就是高黎贡山。
纵跨云南西部的高黎贡山是横断山脉中的一颗明珠,它北接青藏高原,南连中南半岛,东邻云贵高原,西毗印缅山地,绵延600千米,山高谷深,气候多样。由于这里位于亚欧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缝合线地带,横跨亚热带、温带、寒温带等多种气候类型,南北跨度长,海拔高差大,为各种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因此动植物种类繁多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特殊的地理环境也使得很多的动植物形成当地的特有种。
高黎贡山还连接着世界上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中的3个,即东喜马拉雅地区、横断山地区和印缅地区,具有动植物种属复杂、新老兼备、南北过渡和东西交汇的特殊格局,被科学家赋予“重要模式标本产地”“世界物种基因库”“世界自然博物馆”“珍稀动物的避难所”“东亚植物区系的摇篮”等诸多美誉。而且,随着近年来深入而系统的调查,科研人员在高黎贡山仍不断发现动植物新种、新记录。
哺乳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是一个区域内生态健康的重要参考指标。不过,由于哺乳动物种类并不算多,而且已经被世界各国的科学家研究了数百年,因此在自然界发现新物种的机会自然不如昆虫等无脊椎动物那样多。可喜的是,中国科学家仍然在高黎贡山发现和命名了一些哺乳动物新物种。
2011年,科学家在高黎贡山拍摄到一种黑色的猴类,后来经提取其粪便和毛发做DNA鉴定,证实为金丝猴属的一个新物种,命名为怒江金丝猴。它的全身大部分覆盖着茂密的黑色体毛,头顶有一撮细长而向前卷曲的黑色顶毛,并具突出的白色耳毛。脸颊大部分赤裸,皮肤呈淡粉色,上唇有白色的“小胡子”,下颌上也有鲜明的白色胡须,会阴部的白色更是十分显眼。
怒江金丝猴是中国发现的第四种,也是世界上的第五种金丝猴类,隶属于灵长目、猴科、仰鼻猴属。目前,怒江金丝猴的活动范围在逐渐扩大,种群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从刚发现时的100只左右增加到现在的250只左右。科研人员还拍摄到了母猴怀抱幼猴的珍贵影像,十分喜人。
长臂猿是人类的近亲,隶属于灵长目、长臂猿科,其中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是唯一一种由中国人命名的长臂猿物种,也是近百年来第二个被命名的长臂猿新物种。中国科学家依据高黎贡山长臂猿种群所独有的特征,确认了高黎贡白眉长臂猿作为一个独立物种。该研究发表于2017年,当时命名为“天行长臂猿”,取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寄托了命名者希望这种长臂猿能在自然界顽强生存。其英文名“Skywalker”(天行者)则取自《星球大战》这部电影,正好符合这种长臂猿在高高的林冠层自如穿梭的特征。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在中国的种群数量不足150只,仅分布于高黎贡山一带的狭小区域。其洪亮的叫声颇似“二胡”,十分有趣,而且往往全家一起在树顶鸣叫,此起彼伏。
2001年被鉴定为独立物种的肖氏乌叶猴在中国也仅分布于高黎贡山及其邻近区域。它从前被认为是戴帽叶猴的一个亚种,身体呈银灰色,手、足为深灰色,尾巴的颜色更深。面部的皮肤呈亮黑色,眼睛是奇特的橙黄色。狭窄的黑色眉带在两侧末端上翘成“麦穗尖”,另外颊须在嘴角两边也下弯成“麦穗尖”。它主要是树栖,分布的海拔高度为600~1200米,一般在常绿林到落叶林之间。
上述3种灵长类动物在2021年新颁布的第二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均新增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一年前,科学家通过在高黎贡山保护区布设红外相机,记录到生活在这里的一种新的灵长类动物——白颊猕猴。它是2015年才被科学家描述的一个新物种,并且在新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新增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白颊猕猴隶属于灵长目、猴科、猕猴属。它的体形与我们熟悉的猕猴相似,最显著的特征是颊部、下颌均呈灰白色或白色,并可延伸至耳后一带。它由中国科学家于2015年在西藏东南部墨脱首次发现并报道,后来在米林、波密、察隅等地陆续也有发现。高黎贡山保护区在大约一年的监测中,有17台红外相机共拍摄到白颊猕猴照片702幅和视频4段,对白颊猕猴在该地区的分布、栖息地和生態习性等均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它分布于海拔1887~3041米之间,栖息于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等林地中。
白颊猕猴高黎贡山新分布区的发现,说明该物种并非局限于西藏东南部一带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同时也提示在云南、西藏目前已知的分布区之间及附近的广阔的区域内可能还存在有其他潜在的野外种群。不过,由于白颊猕猴野外数量稀少,在发现之初就已处于濒危状态,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因此,在高黎贡山发现的新种群对于这个物种的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